王 華
(牡丹江市立新實驗小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類、可延伸性學科,對孩子們開始識文斷字、打牢語言功底、甚至是學會做人做事至關重要。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實施,對新的教學模式、教育方法的探究層出不窮、百花齊放。本人也在實踐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做法,獲得了一些體會感受。
伴隨著時代進步和教育現代化進程日新月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也將發生顯著變化。新課標提出了全新要求,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擴大學生知識面,突出強調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小學語文教改,一方面要轉變教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轉變學的方式,變教師的“一言堂”“獨角戲”為師生、生生地交流互動,培養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積極轉變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總結了很多教學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實踐新課標。
深刻領會并把握新課標的精髓實質,主動改變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人文與科學精神培養的本位思想和錯誤傾向,逐步確立并樹牢小學語文教育的新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培養,努力在書本內容的基礎上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延伸運用知識的領域;特別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鍛煉,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多融入生活、多付之于實踐,促進素質能力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正如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實踐產生認識,真理來源于實踐,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作為真實性認識的任何科學理論都在實踐中、在生活中產生,反過來又指導著人們的實踐生活。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內容也來源于生活實踐,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實踐,教育給受教育者以科學的理性,但任何科學的理性又終究離不開感性的生活實踐。教育就是溝通科學理性與生活實踐的橋梁。
例如:在二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八》授課時,因其內容較為豐富,我既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漢字,也關注字詞句的訓練,突出強調語文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因低年級學生好動好玩,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對整個教學設計以“游覽動物王國”這一情境導入為主,通過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的教學思維是: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盡量發揮導引作用,充分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主動積極地看、讀、聽、寫、演,力求整個學習過程輕松活躍、妙趣橫生。我還特別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特別是在學會“稱贊”這個環節,讓學生充分挖掘身邊值得贊揚的人和事,學生們各抒己見的同時,既學會了贊揚他人、欣賞他人,又樹立了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育人的目標。總之,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為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有關證明表明,長期以來,教師的教學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知識走向學生,一種是由學生走向知識。前者表現為是在細致地“加工”知識的前提下,在課堂上再現知識,將單位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遞作為頭等大事,即“教教材”;后者表現為在仔細分析學生狀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最終擁有者,即“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教師是具備研究型的教師素質。在新課程條件下,研究型教師應進行“研究型備課”,即在熟悉教材、課標、學生、學法和教具的同時,把這些作為資源,作為研究的對象,對題目作出某種程度的獨立解釋,形成自己的體驗、感悟和理性思考。研究型的教師不僅要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科知識,而且應跨學科了解一些知識,做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和多角度把握學科知識體系,要能夠創造性地組織語文教學活動,將“書本是學生的世界”變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將生活知識看作是書本知識的起源。綜上所述,本人堅決以新課標為導向,弄清教材與《語文課程標準》間的內在聯系;弄清教材的編寫意圖和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各項內容在編輯設計方面的用意和重難點,找準改革切入點、找準教學著力點,找準實踐落腳點。
例如:我抓住二年級教材以識字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晨讀朗誦、制作趣味卡片、看圖講故事等多種形式來識記生字詞。特別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正確流利誦讀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讀出感情,利用多種形式來讀,并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敢于發問質疑、解決疑惑。我提倡邊看插圖邊質疑,把閱讀與看圖、想象與說話緊密結合起來,借助插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在教授《雪孩子》一課時,學生邊看插圖邊質疑:雪孩子變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會想些什么呢?結合學過的課文《我是什么》《霧在哪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小組自主、合作、探究,演一演,續編故事:雪孩子還會回來嗎?回來后他會怎么說?怎么做?我們又學到了什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雪孩子”的認識,又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教師的“活教材”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體現出有效的師生雙邊互動,生生多向互動,老師充滿激情,學生積極主動;老師對教學內容能做到胸有成竹,整體把握,游刃有余;在教學過程中備課所設計的目標能自然鋪就、水到渠成,教學方法自由發散,別有洞天;教師能巧用資源,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能夠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著他們通過一個個階梯走向知識,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重要特征。”馬克思說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教學藝術首先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靈、引導學生開啟知識之宮的鑰匙。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接受。生動幽默的語言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充滿幽默睿智,使課堂生輝,并能創造出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輕松愉快的氣氛,在此基礎上營造各種情境,繼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在愉快中記憶,在思維中深入,在想象中升華,在失敗中反思,在探索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興趣和愛好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對于激發學生內部情感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我力求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語文學科本身洋溢著詩意與誘人的魅力,只要巧妙引入,精心組織,激發充滿探求欲望的學生就能易如反掌。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也極為重要,正如晨讀午誦及“小講師”活動中,讓學生持之以恒地深入實踐,有效地培養了孩子們的語文綜合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我每日采用了希沃白板教學,除了每日制作多媒體課件,我還充分利用我校的“班班通”優勢課上,適時教每一名學生操作、制作、演示技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引導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水平與能力。本人代表立新實驗小學深入研究的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新勞動教育’的班本化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下,根據不同學年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重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教學不再只限于某一單一的學科,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不再受課堂與教材的限制。學科課程標準更靈活,給教師的教學空間更開放、更寬闊。從社會的生產、生活中提取語文教學內容,主張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多活動、多體念,強調自我感悟,鼓勵學生主動踐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新知識,進而提高語文學習、運用、交往、協作等能力;同時為學生進行創造性、開拓性的學習活動提供物質技術條件,提供來自學校和老師的精神支持與獎勵。在此基礎上,我們積極利用課堂學習資源,不斷開發課外研學學習資源,真正把讀、寫、聽、說有機結合,并在綜合實踐中做到融會貫通。大力改進課上教的方式,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采用游戲、唱歌、猜謎語等方式,引入課堂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參加晨報小記者、冬奧會代言人、校史宣講員、志愿者服務等活動,增加課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豐厚的語言能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思維對話”,是師生間的思想、信息和方法等實現交流互動的生動展現,師生間交往的本質就是教師人格精神與學生的人格精神在優良的教學情境中的相遇。在“思維對話”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既是已有知識技能的學習者,同時又是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甚至新思想的建構者。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一樣,都處于教學過程的動態環境之中。在這里,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真實體驗、自覺感悟,使學生成為課堂上能動的學習主體。
我特別重視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通過看視頻、玩“我來問,你來說”的游戲等勞動實踐性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在口語交際中注重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我在教學口語交際《做手工》一節課中,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齡特點,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采用將課堂轉換成現實學習生活場景的方式,使師生成為活動中的某一角色,創設“‘六· 一’手工作品展”的情境,巧妙安排看視頻、玩游戲等環節,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能力提升。同時,通過展示學生創意課上制作好的手工作品,學生學會了合作、分享,也學會欣賞他人的才能。
此課的口語交際教學重點是“按照順序說話,把主要意思說清楚”。為了使學生們能更清楚地、有條理地說明制作過程的先后順序,在口語交際時,我教給他們有序表達的方法:用上“首先……再……然后……最后……”“第一步……第二步……”這樣的句式來說制作過程。教師先示范引領,學生再小組交流、合作、匯報,用上表示順序的詞語把一段話說得有條理,豐富了學生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巧,鍛煉了他們聽、說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另外一個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專心聽、靜心聽的好習慣,在聽的過程中,記住主要信息”。我重視學生的評價,用“溫馨提示”提出“聽”的要求:小評委一邊聽,一邊記住他們介紹的重要信息,沒有聽懂的地方,或者覺得同學沒有說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疑問。同時,要求聽的學生認真傾聽,及時提問題,這樣指向明確,對學生的傾聽提出不同的要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記重點”“問明白”。通過多層次的評價,如同桌評價、小組互評、小評委評價、全班評議等,鍛煉他們一邊聽一邊記,一邊聽一邊想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總之,語文教師的示范引領,如以激情去煥發激情,以能力去培養能力,以民主去造就民主,以思想之火去點燃思想,真正體現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導向作用。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根據不斷變化的語文教學情境去調整教學的目標和方法,努力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把學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幫助學生糾正自己的認識偏差,激發起他們的語文知識創造的潛能。
《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和諧統一與自然達成。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以及運用知識,促進知識轉化的能力;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學生適度張揚個性的外顯性的課堂,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動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的心理教育,堅持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把師生關系解析為合作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坦誠、互尊的輕松氛圍中學習。這種學習環境讓學生處于一種精神放松、心態舒緩的狀態中,可以活躍思維、發揮想象、自由發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種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地位、生生關系和諧、師生關系融洽。在探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我也參與其中,在確定一個問題線索后,讓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參與發言,這樣既可以調動那些不擅長口頭表達的同學的積極性,又能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更能增強大家的合作意識,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就像《紙船和風箏》這篇課文所說的,松鼠和小熊分別住在山頂和山腳,松鼠折的紙船順水漂流給小熊送去快樂,小熊扎的風箏隨風飄蕩給松鼠帶來幸福。從此,紙船和風箏在山頂和山腳架起了一座友誼的長橋,即使他們吵架了,這條紐帶也沒有斷。
例如,在《紙船和風箏》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學法,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學生在情境中成為學習的主人。于是,我努力將學生帶入一個富有色彩的童話故事情境中,讓他們與文中的小動物們打招呼,和小動物們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的興趣濃厚,課堂表現也非常精彩。我還通過采取簡筆畫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了一幅幅富有童話色彩的圖畫,在反復的朗讀中解讀文本,采取的朗讀方式有小組交流讀、分章節自由讀、個人默讀、同學間分角色讀以及合作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朋友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和寬容;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培養情感;在讀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故事書搬進課堂,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且推薦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故事書。在教學活動中,既關注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又注重了學習方法的引導,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外閱讀的活動中來,并且獲得課外閱讀帶來的喜悅和快感。例如,我以孩子喜歡的動畫片形象導入我國文化經典《弟子規(節選)》一一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來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引發濃厚的自主探究的興趣。利用文白對話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聯系,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一切的敲門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改新的教學理念充分證實了,語文學習的延伸和生活的外延極其相似。從課內拓展到書外,從校園延伸到社會,學生的閱讀空間大大提升,教科書是基礎,新聞、報紙、期刊、雜志、互聯網都是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利用讀書打卡、家長送書、閱讀存折等方式,教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有用的書,多從書籍中汲取精華充實自己,啟發他們的想象與創造;多睜開雙眼觀察世界,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庭瑣事,都要學生細心觀察,細細體味,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獨特的視角。
在語文課改的實踐探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緊跟形勢、及時總結、糾偏校正。我組織教師、學生對探究的成果進行階段性交流討論,分析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時進行歸納總結。新課改專變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倡導教師用適合新形勢的策略融入改革,改變課堂互動方式;鼓勵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給學生展現自己才華的寬闊舞臺,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掘學習潛質,都能從中受益。我一直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愿學習、主動學習能力。如通過出示“溫馨提示”,提出自學的要求,重在引導學生自學自悟,自主表達。教師根據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目標,較好地培養了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鍛煉了他們的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例如,在《夜宿山寺》這首五言絕句中,詩人發揮大膽夸張的想象,極力渲染“危樓”之高聳。在講解“手可摘星辰”時,我引導學生想象:此刻,你就是詩人,你站在這高樓上,放眼遠眺,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們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畫面,隨后,我讓他們做動作表演讀,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巧妙的表達。正如,人人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想法,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視角,所以人人都有對古詩文新讀新寫的可能。有人說,語文的最高境界是詩意。欣賞任何一種藝術都是為了更新和創造,古詩文新讀新寫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閱讀和創作活動,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權利!語文教學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且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正如本課教學片段,想象詩人站在山頂寺廟的高樓上遠眺的感覺,教師通過對學生由讀到說的訓練,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創新的火花時時閃現。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更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總之,小學語文課改并非單純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更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適應現代社會人才培養需求的必然產物,是對教育工作者思想、觀念、素質、能力的全方位考驗,在“雙減”政策的帶動下,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