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英
(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蒙古族中學 內蒙古赤峰 025150)
隨著教育行業不斷創新改革,在教育工作者的推動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越來越多種多樣,其中學案導學教學法便是一種有較好教育效果的新興教育辦法。學案導學教學與傳統的教學形式完全不同,傳統的教學形式中,教師的課堂地位與學生的課堂地位有較大的反差,并且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節奏完全由教師掌握,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能讓教學課堂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學生并不能夠自主選擇課堂內容。但是,在學案導學的教學方式中,學生的教學地位發生了轉變,教師需要在課前下發導學案,讓學生通過對導學案中的難點、重點內容進行深入的閱讀,嘗試對教材有初步的認知,讓學生不僅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充分掌握初中語文的學習方法。
隨著新的教育目標發布,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編寫導學案的時候,需要始終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思想,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性制定導學案。教師在學案導學教學課堂中,應該將自身作為教學課堂中的指引者,對學生的具體行為做出指引,并不需要教師一味根據自身的思想進行講解,以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作為基礎,設置科學的教學目標。在學生自主預習和課堂聆聽的時候,教師都需要觀察學生的狀態,根據學生的思維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實時調整,要讓學生作為自身學習內容和學習流程的主宰者。
教師在對初中學生開展教學的時候,不僅需要讓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點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及掌握,還需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其自主學習也能同樣有效。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有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對一些考試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其課外閱讀或是自身的知識拓展關注程度并不高,這對于初中生今后的學習沒有積極意義的幫助。在學案導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對學生的引導體現在導學案中,秉承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以之以漁”的教學理念,在學案中明晰學習的具體流程,在長期固定流程的學習下,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使在自主學習的時候也會依照平時自身的學習習慣開展,引導了學生找到良好的學習辦法[1]。
在新的教育準則中,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導學案編寫的時候,不僅需要鍛煉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還需要提升其實踐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這就需要導學案的編寫具有較強的探究性。教師在進行導學案編寫的時候,需要考慮到“被學習”與“主動學習”之間學習效率的差異,在設計的時候,適當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進行隨意的分組,在分組以后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合作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升。并且,對于教師來說,在一個思考作為主調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也不需要對課堂秩序做出過多的維護,學生的課堂專注度也有較高的保障。
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容易引發部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排斥和厭倦,對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內容,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中亦是如此。學案導學知識一種教學模式,其中的教學形式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具有新意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強的學習欲望,對于教師來說,對其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創新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導學案的設計和編寫內容上,其中可以包括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觀點的辯論、學習內容的表演,這些新興的教學形式會讓學生產生新鮮感,由于其參與性增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度自然會增強[2]。從精神的角度上來說,在導學案中設計一些具有創意的參與性環節,可以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民主的感覺,提高學生對教學課堂的滿意程度。
初中的學生在經過了小學階段的學習以后,所呈現出的學習能力、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并且,即使是從學生個人的角度上來說,學生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性。比如,有些學生性格活潑、有些學生內向,甚至有些學生學習天賦很高,而有些學生的資質較為普通,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考慮到的差異性,并將其融入初中語文學科導學案的設計中。
導學案的教學流程可以設計為統一的流程,這樣才能保障課堂的正常開展,但是在具體教學的時候,可以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與課堂問題,對不同學生的要求也應該有所差異,讓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夠通過自主的探索實現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個人的學習自信心,讓學生能夠在自身能力范圍以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于普通的教學問題,一些學習能力較強或是自身對教材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理解的學生會感受不到教學的難度,自身也得不到能力上的提升,設計層級形式的教學目標,給予這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導學案的實際應用分為多個環節,首先教師需要確定課堂中需要講解的具體教材,依照上述說到的幾個原則條件來編寫導學案,在導學案編寫完成以后,需要將導學案在課堂教學開始以前下發學生,接下來就是課堂的導入、教師對教材的精細化講解、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建立系統化知識體系以及教學的評價與反思。以下將以《出師表》為例,對整個導學案教學課堂模式進行淺析。
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開始以前就將導學案下發至學生,讓學生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就了解到本堂課的教學流程,并且還能夠依照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對文章內容進行預習。在《出師表》的導學案中,應該有作者諸葛亮的相關簡介、題目中“表”這種文體所代表的含義。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通過導學案就能夠做到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并且在導學案中可以給一些關鍵詞設置填空,讓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渠道查詢來進行填寫,確保學生在課后時間的預習效果。并且,通過學生自主查詢了解到的答案會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課后時間進行有效的預習,可以大大節省課堂時間,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給予了教師更多的教學空間[3]。
在課堂教學開始以前,學生一般會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剛剛運動完或是休息完的學生很難依靠自身做到立馬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需要對語文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進行課堂的導入。課堂導入的方式很多,比如:通過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視頻短片、通過播放與課文有關的歌曲或是找到課文與學生的共性向學生提問等,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思緒引入課堂教學中。課堂的導入需要做到具有吸引力并且與課文聯系較為緊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有更強的學習積極性。
在《出師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播放影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短片來提高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了解教師要選擇一些將諸葛亮性格體現較為分明的片段。以短片作為課堂的導入既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設備,對課堂內容進行可視化處理,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對諸葛亮這個任務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從而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會更加認真地聆聽教師所講解的內容。
課堂中最主要的環節就是教師對教材知識的精細化講解,教師的講解質量和深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需要對自身的講解進行反復斟酌,對教材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在講解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進行合理的分段,還要設置一些講解過程中教材所體現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確保學生認真的聆聽課堂內容。對一些古文、古詩詞的講解需要進行逐字的翻譯,其中含有一些通假字、一詞多義或是古今異義都需要與學生進行明確的說明,提高其知識儲備量。
《出師表》是一篇較為經典的古文,教師在講解的時候需要通篇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比如:“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條建議是什么?”以及“諸葛亮為什么要自敘本志,回憶白帝城托孤的經歷?”這些問題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同時對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也能夠提高課堂的講解質量。
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向,對于學生來說,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都不可能是單獨思考或是行動,需要與他人進行配合,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就應該注重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安排合作探究的時候可以通過自身對學生特性的了解,安排學習能力相仿的學生在同一個小組,這樣更加方便教師開展分層教學,對不同的小組設立的探究問題做出區別,讓一些綜合能力更強的小組探究一些更具有爭議性或是更難的議題,讓綜合能力較弱的小組探究一些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既做到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又能讓學生的能力在自身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4]。
學生在初中所接觸到的文章內容較多,倘若不進行系統化的記憶則會出現學習了新知識就忘記舊知識的情況,這非常不利于教師教學的開展。并且,初中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升學壓力,其面臨著中考這一大型考試,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的記憶可以讓其有更深厚的語文素養,對其中考也有較大的助益。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有不少的課文內容都會與之前所講過的課文有一定的聯系,可以是采用了同樣的寫作方式,也可以是由同一個作者寫作或是同一時期的文學作品,這些共性的連接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并且建立起不同文章之間的聯系,在其今后閱讀其他課外文章的時候可以通過對寫作手法、寫作時期的分析來對文章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
比如,初三上學期學習的課文《隆中對》與初三下學期學習的課文《出師表》都與諸葛亮有一定的關系,《隆中對》中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可以與《出師表》中諸葛亮自敘本志進行關聯,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并且《隆中對》中有諸葛亮的回答,回答中對三國時期的局勢進行了分析,也可以從中找到諸葛亮對蜀國未來擔憂的原因,提高學生對《出師表》的理解。
教學反思是導學案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能夠明確體現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在教學評價與反思的環節中給學生設置的評價標準應該有所區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具體的設定,避免打擊部分學生自信心的行為。在評價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自身即興自評,也就是上述說道到教學反思,但是自評中不應該只有對自身不足的發現,還要善于發現自身的優點,提醒學生保持自身優點的時候對不足進行彌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生之間的互評,既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欣賞他人的習慣,也可以通過對他人的互評讓學生對身做出審視,從而做到查漏補缺[5]。
學生在這一環節中,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提出相應的建議,比如,教師教學節奏的把握、教師講解的深度,甚至是給教師的教學形式提出相應的建議,通過學生對教師的意見,教師可以更加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照學生的合理需求對導學案進行實時的調整,實現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不少的初中學校中都可以看到教師在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開展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符合當下的教育準則,并且教學效果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研究導學案進行研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特性適當地進行分層教學,做到全面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