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琴,莫開勇,羅波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都勻 558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醫高專院校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生醫德教育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背景下全面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的重要舉措。醫者德為先,醫德是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和遵守的職業道德,無德不成醫,因此,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是醫學院校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新時代以來,我國醫德教育得到了較快速地發展,但通過對文獻的整理發現,有關醫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醫學本科院校和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而醫學高職院校和民族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少。受經濟、文化、民族風俗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德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為此,本文以新時代發展為背景,探索貴州民族地區醫高專院校醫德教育實踐路徑,旨在為廣大學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醫德教育是指醫學院校、醫療衛生相關機構依據實踐活動中醫療職業的原則和規范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對醫務系統工作者或醫學生進行有一定目的、有計劃的思想教育灌輸及進行職業道德實踐的活動[1]。醫德是一個醫務人員對病人、工作、自身責任的態度,醫務人員能力、價值的高低直接由他自身的醫德修養水平所決定,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醫生的醫德。皇甫謐在其著作《皇甫謐傳》中曾說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據《華佗傳》記載“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扁鵲傳》也曾記載扁鵲通過不同角色進行行醫[2]。這些中國古代醫學家們,不僅留下高超的醫術,更將醫者仁心、珍視生命、關愛健康的崇高醫德流芳百世。2020年8月,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他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尚醫德、鉆研醫術、秉持醫風,勇擔重任,努力促進醫學進步,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所以,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不僅是對我國古代醫德的傳承和發展,更是新時代對廣大醫務工作者職業道德素養的更高要求。
傳統醫學十分重視醫德教育,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寫到“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古人云“非上德無以成醫”,“立德樹人”是醫學院校進行醫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醫德教育的指導思想[3]。新時代以來,“立德樹人”被明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用正確的德育來塑造人、引導人、發展人,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健全人格。醫德教育要培養醫護人員具有仁術仁心,良好的醫德醫風不僅影響患者的就醫體驗,而且能夠提高就醫群眾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加強醫德教育是順應新時代人民對醫療衛生事業服務人員提出的要求,更是新時期醫學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醫學院校作為培養未來醫療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學府,加強醫德教育,培養醫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責無旁貸。
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醫教協同,建立完善醫學人才培養供需平衡機制,改革醫學教育制度,完善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傳統的醫學目標和健康概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醫學不僅僅局限于救死扶傷、祛除疾病,而是被賦予了新時代的社會任務和歷史使命,衛生事業改善、康復醫學、健康素養、預防醫學介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等,成為人們對新時代醫學發展的一種新期待。“健康中國”提出大健康理念,要將“以疾病為中心”的理念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加強健康在人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人民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觀念,積極培育醫務工作者和醫學人才的健康道德觀[4]。
被賦予了更高期望的醫療衛生事業則具有了更高的社會價值,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行業,因此,醫務工作者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也備受重視。“健康中國”戰略對新時代全面提高醫學人才綜合素質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將醫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升了一個新高度。
當前,醫患矛盾及醫患糾紛已成為醫療衛生的一個難點。改善“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是擺在醫療衛生事業面前的一個理性問題,而醫患矛盾的引發不單單是醫療技術問題,醫德和醫風問題也是導致糾紛的一個重要原因[5]。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體健康和心理感受,患者在就醫過程中,不僅要求醫護人員具有較高水平的醫學技術,而且要求其具有較高的人文關懷。但在實際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由于過多地注重醫學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了醫德教育培養,人文情懷教育缺失往往易使醫學畢業生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導致關系緊張,所以,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是有效緩解醫患矛盾的一項措施[6]。黨的十八大就明確提出要強化醫德、醫風建設。醫療衛生工作涉及千家萬戶,醫德是衛生行業職業道德的重要體現,可以說,醫德醫風建設的好壞事關醫療衛生行業的興衰,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形象,因此,要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從醫學人才培養階段嚴格執行“立德樹人”教育任務,使醫學生牢記“無德不成醫”的古訓,并從醫德醫風、職業操守層面改善“醫患關系”。
首先,醫學專業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專業性,本、專醫學生在學校完成5年或3年的專業學習后,進入臨床工作通常還要進行3年左右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由于醫學人才培養進度緩慢,所以當前在醫學生的專業教育層面上,更加關注專業技能和理論教育;其次,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也使醫務工作者更加關注臨床診斷和治療,以規范化和高水平化技能規避醫患矛盾。醫高專院校由于學制年限較短,課程學習任務重等因素,在相對注重醫學技能水平的社會壓力下,醫德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視[7]。
首先,醫德教育課程內容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其次,醫德教育課程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相較專業技能課程而言,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其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態度不認真[8];最后,由于醫高專院校專業課程任務繁重,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自顧不暇,用于醫德教育課程方面的學習時間更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民族地區醫高專受地方經濟、文化、民俗等因素影響,很多學生選擇醫高專的原因是看中醫學專業的就業前景,由于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差,所以,擺脫貧困環境,提高專業技能和理論水平,追求更好的就業條件,是民族地區學生的首要目標;另一方面,在貴州一些民族地區以前存在很多“赤腳醫生”,他們雖然在一些疾病上具有一定的診治經驗,但是沒有相應的文憑和資質,而部分醫學生便來自這樣的家庭環境,所以,提高學歷也成為部分學生重專業課程輕醫德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醫德教育缺乏判定方法和衡量指標,盡管輔導員、任課教師都在不斷強調醫德的樹立,但是缺乏具體的衡量和考核標準,僅僅是通過相關的理論考試,醫德教育的效果落實情況不得而知,醫德教育缺乏有效、完善的評價體系,也使得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此外,醫德教育主要依托《醫學倫理學》進行講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從理論層面進行抽象理解,而未能從臨床醫學角度進行有效指導,尤其是當道德與法律發生沖突時對事件無法進行理性分析。同時,由于部分課程由思政教師承擔,在缺乏臨床專業知識、案例的環境下,學生對醫德教育課程的興趣不高,使得教學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9]。
加強學校對德育教育的重視,首先,應該在課程開設層面引起重視,一方面,要增加醫德教育的課時量;另一方面,要從教師教學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通過將臨床醫德案例引入教學,第一時間將發生的醫患糾紛、國家醫學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等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通過情景教學,讓學生們體驗緊張的“醫患關系”,通過不同方式的醫患溝通,讓學生親身體驗醫德的重要性。作為民族地區的醫高專院校,還可以在情景教學中,滲透民族元素,如民族地方語言、民族文化等,讓醫德教育更加符合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此外,在學校師資充足的情況下,還可以專門設置醫德教育課程教師,使醫德教育更加專業化和系統化,如此一來,作為專門課程的教師,就能有充足的時間搜尋生動、經典的案例,進行課件制作,提高學生課程參與的積極性。
學生對醫德教育缺乏興趣,與學校對醫德課程的重視程度存在一定的聯系,醫德教育課程學時設置不足,部分教師兼任,就會使任課教師疲于完成教學任務,對課程的時間投入和精力付出自然大打折扣。要激發學生對醫德教育課程的熱情,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可以邀請校外行業知名的專家來學校舉辦講座,也可以請醫院一線的臨床醫師來學校宣講一些經典的醫德案例,以此來加強學生的重視程度;其次,學校可以開展醫德教育的演講比賽或者情景劇比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醫德教育的內涵;最后,學校要定期舉行具有醫德教育意義的宣誓,如醫學生誓言、南丁格爾誓言等,通過儀式感增強學生的醫德,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
多種舉措并行建立健全醫德教育體系。由于醫德教育缺乏有效的衡量和考核評價機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只管教忽視了學生是否學會,僅存于書面的理論考試由于缺乏環境氛圍,學生反饋的效果也并不全面,所以,應該建立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評價考核方式。本研究認為,在理論考核的基礎上,還要增加平時的道德行為規范考核評價,把平時表現納入考核。此外,學生在臨床實習期間的醫德表現是醫德教育實踐的最好體現,通過切身體驗才能更好地反映出醫德水平;最后,醫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該貫穿醫學生教育的始終,并應該根據不同學習階段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如一年級考核標準可以為理論考試,到了實習階段,可以根據臨床實習表現進行醫德考核,這樣,不僅使醫德教育得以延續,而且通過不同階段的考核,時刻提醒學生醫德教育的重要性。
“醫者德為先”,自古以來我國醫務工作者都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新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空前繁榮,人民的健康意識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使得廣大醫務工作者擔負更大的社會責任。加強醫德教育,不僅是新時代對醫務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對我國古代醫德的繼承和發揚,民族地區醫高專學生承載著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任,樹立崇高的醫德,能夠更好地為民族地區人民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