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瑞 李想(河北金融學院)
在新時期背景下,文化產業逐步成為朝陽產業之一,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相關產業體系逐步發展完善。當前,世界強國均以文化產業作為發展的關鍵產業之一,同時對于此類產業的巨大經濟效益也為推動本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就實際而言,近些年我國文化產業雖呈現體系化發展趨勢,但在發展與管理方面并未實現標準化,相關體制存在缺失。文化產業管理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積極落實產業管理體制創新是促進產業快速進步的必要前提。國家相關部門應推動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構建工作,重視管理體制的靈活性、合理性以及針對性,以此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發展需求,進一步強化管理體制效率,使我國文化產業逐步走向世界一流水準,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由此可見,積極開展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體制創新研究,對于增強產業發展動力、強化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產業最初由歐洲學者霍克海默、阿多諾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隨后這一產業形式逐步出現在西方各個國家中,因其形式存在差異,所以各個國家對這一新興產業形式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我們通常認為,這一產業主要涉及表演藝術、圖書出版、動漫產業、廣告產業、新聞傳媒產業、廣播影視業、網絡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業、休閑娛樂業等多個類型行業。這一產業主體是以滿足民眾精神文明需求,提升精神文化水平為目的。隨著人們現代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文化產業的覆蓋面逐漸拓展,同時對于普通民眾的整體影響也隨之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生產出的相關文化產品是現代民眾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由其形成精神文明風尚也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流轉與變化。
文化產業的主要特征在于憑借文化創造力推動產業發展,產業主體多以各類型的主題文化建設、營銷,內容則涵蓋廣播影視、游戲動漫、軟件應用、藝術設計等多方面內容,是現今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產業類型,對于社會經濟的增長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通常情況下,文化產業在設計、生產過程中可結合不同理念進一步增加產品附加值,而其他產業類型的產品僅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因此通常不會出現較高的附加價值。因此文化產業的主要優勢也體現在其擁有較高的文化附加價值。就實際而言,當文化產品生產銷售后,可根據使用情況、環境變化而衍生出其他價值,進而實現基礎價值的增長。由于文化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使用,其整體污染物種類相對較少,整體能源與資源消耗較低,相較傳統工業產品而言在環保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建設,不斷拓展知識經濟發展渠道,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國經濟過度依賴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工業以實現經濟增長的問題。此外,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均實現了較好的經濟增長效果[1]。例如,以美國電影工業為例,其年均產值約為兩千億美元,同時對于上下游產業經濟起到了較強的促進與帶動作用。另外,日本文化產業則成為亞洲地區的文化符號之一,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例,其整體動漫產業的總產值約占日本全國產值五分之一,而由動漫衍生而來的相關游戲作品則在世界游戲市場匯總總量中占據主導地位,是日本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之一。而現階段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較為薄弱,整體市場影響力小,在軟件技術、動漫游戲、影視作品等方面與文化產業強國相差較大。以下對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現狀進行簡要概述[2]。
1.產業結構逐漸成形,發展潛力較大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總產值逐漸上升,文化產品日漸多樣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企業也逐漸加大了文化品牌的建設投入,大量的相關人才也逐步成為招聘市場追捧的對象。在積極探索自主文化產業建設之路的過程中,部分企業另辟蹊徑,通過引入外來文化產品迅速形成市場競爭力,并逐步推進本地文化品牌的建設工作。此外,由于國民在物質基礎建設方面逐步完善,因此在精神文明方面的整體需求逐漸增長,在人口紅利的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市場份額充足,建設自主文化品牌的企業競爭壓力相對較小[3]。
2.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日趨向好
政府政策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逐步優化的必要條件之一,只有確保整個文化產業環境穩中有序,方可確保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順利進行。得益于文化產業在消費增長潛力、內需擴增、產業環保等方面的優勢,多數地區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多以支持態度為主。
在國家層面,國家相關部委也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引導性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要求各地區的相關負責部門應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資金、技術以及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
隨著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投資建設,各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態勢逐步向好,所占比重顯著增加,此外,國內文化產業的上下游市場以及從事相關配套企業數量隨之增長,這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助力[4]。
3.國際間的合作不斷加深
隨著多元文化逐步進入國內市場,我國當前的文化產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加,因此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工作迫在眉睫。
在實踐層面,我國應以自身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為基礎,積極引入西方的先進外來文化,同時做好外來文化的本地化轉化工作,充分吸收有利于自身的部分,剔除不適宜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此外,也可由政府以及大型企業帶頭落實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發展,積極促進中國傳統文化與國際文化深度交流合作。例如,中國承辦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則是一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舞臺對接的絕佳范例,為增加兩者文化的相互交融與發展創造了重要契機[5]。
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的逐步拓展,大量的資本逐漸進入到文化市場中。就實際而言,雖然文化產業的整體分支逐步拓展,在大量資本影響下,各類型文化企業的數量快速增長,但多數文化企業的規模較小、集約化程度相對較低。
部分大型文化企業的內部部門相對較多,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反應速度較慢。此外,分散經營有可能進一步稀釋政策紅利,進而出現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進一步縮短部分企業生命周期。
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規模較為有限,各文化分支企業尚未實現聯動以及合作,導致文化企業的整體力量較為薄弱、市場化能力偏低,難以實現產業式發展。而且多數文化企業忽視產品的生產加工,對于產品的附加值認識不到位,因而在資源最大化利用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相反,日本的動漫文化產業則發展的十分完善,在以原創動漫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核心下,逐步衍生出動畫、手辦、游戲等文化產業的分支品類,吸引了大量資本蜂擁而入,此外,其相關原創作品逐漸進入到國際市場,從而進一步增加日本的文化軟實力,也促進了日本旅游業的高速發展[6]。
目前,多數年輕人對于歐美文化、日韓文化較為認同,導致此類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國的本土文化缺乏創新。就實際而言,現階段中國大多數的文化作品始終以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在新時代的文化品牌創造以及文化理念建設方面投入較為有限,大多數文化領域的產品仍需從外部購買相關版權,同時受到國內版權保護意識尚未全面普及、版權違法成本較低等原因,國內的整體原創環境較差,專業人才相對稀缺。中國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受阻的關鍵原因在于缺少文化創新力以及文化創新環境,相反,日韓等其他國家則以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為藍本積極創造了大量的衍生文化產品,同時大量占據我國的文化市場[7]。
得益于相關政策的扶植發展,我國現已擁有數十個大型文化產業園區,近百家國際文化先進企業進入到上述園區中,整體文化產業邁入快速增長階段。但就實際而言,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管理仍未實現標準化,產業管理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難以滿足新時期背景下文化產業增長拓展的基本需求。
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是建設優良文化產業環境的先決條件,關系著產業今后發展潛力以及發展方向。目前,大多數應用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規范,管理機制存在缺失,宏觀管理理念不足,導致產業管理機制的實際作用較差,甚至部分管理條例對文化產業形成負面效果,阻礙了產業發展自主性,偏離市場實際情況。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相關人員對于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認知偏差,仍以計劃經濟理念引導此類新興產業發展,因而導致此類不科學、不規范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大行其道,嚴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拓展,同時也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
因此,針對此類問題,我國相關單位人員務必要積極開展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的優化革新,始終圍繞時代市場為基礎,科學開展管理體制建設工作。在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中,管理部分應積極探索正確的產業發展觀念,結合市場需求、國際文化發展走向合理研判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明確文化產業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推動構建管理機制的周期性優化與升級,積極建設相關管理職能部門,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使政府始終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主動調和文化產業與市場間的關系,規范文化市場的整體秩序,為文化企業的跨領域合作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進而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體管理措施如下[8]。
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則需依靠完善的管理體制,因此積極強化管理創新,為企業構建穩中有序的內部管理制度,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但就實際而言,要實現文化創新的整體難度較高,其整體難度不僅體現在創新本身,更多是要確保創新后的文化品牌以及相關產品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力。
因此,要確保創新的文化產品具有市場價值,企業必須將先進的產品管理以及運營經驗引入其中,因此采用具有本地化特征、符合本地文化產品發展需求的管理體制,方可確保創新型的文化產品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發展,多元文化逐漸融入各個區域文化之中。對此,我國文化產業應重視這一文化發展趨勢,貫徹落實文化的“內創外引”策略,積極與西方先進文化產業建立溝通交流渠道,逐步吸收相關文化產業的交流以及協同發展經驗,同時也可與知名文化企業構建深度合作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共同探索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企業文化對于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各階層員工喜愛、認同企業文化則有助于在企業中形成內部向心力。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我國文化企業應積極落實文化企業的價值觀建設工作,積極吸收本地區企業的文化和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企業文化價值觀。
企業管理人員也需結合當前環境下企業的文化發展戰略,積極吸收員工的反饋意見,逐步完善企業文化。此外,在企業內部的各類文化項目中,管理人員也可將企業文化滲入其中,從而在文化市場中建立具有企業文化表示的獨立文化品牌,同時借助相關運營以及營銷手段,將此類文化產品與企業文化形成協同效應,進而逐步占領文化市場,從而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企業要切實構建良好的管理創新環境,則需將創新文化灌輸到企業每位員工的心中,讓每一個員工始終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若各基層員工均能在實際工作中將創新理念融入工作的各個階段中,則可確保企業始終具有較高的創新潛力,因而更具市場競爭優勢。
此外,企業可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進一步激勵企業支持優化管理創新環境的相關人員,從而在企業內部創新環境建設方面形成良性循環,此外,獎懲機制也可發揮一定程度的模范帶頭作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9]。
總而言之,第三產業的發展是未來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向之一。要進一步落實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依托相關部門的政策導向、規范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先進的文化產業創新管理體制。
因此,在實際建設發展過程中,相關部委應結合當前國際文化發展的大潮流,積極創新文化管理體系,指導倡議企業內部施行科學的發展管理觀念;相關企業管理人員也應針對當前市場形勢進行科學判斷,積極吸收同行業的優秀管理經驗,不斷拓展企業內部的創新管理意識,以此建設完善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