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娟 鄭曉靜
(中國人民大學)
“十四五”規劃提出中國制造業要以服務型制造模式,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工程,向著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實現產業的優化升級。在“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連續11 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但是中國制造業在研發環節的技術、生產環節的盈利和效率及銷售環節的品牌仍舊相對落后。為了積極響應“十四五”規劃要求,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進行服務型制造轉型,已經成為中國制造企業轉變發展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
從國際上來看,自2009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制造企業均面臨一方面市場需求萎縮、產值下降,另一方面客戶個性化需求增加、產品交貨期縮短等問題,使得企業發展面臨的風險和壓力不斷加大,進而倒逼著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其中產業轉型成為當前制造企業的主要改革方式。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融合了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優勢的工業互聯網,對于制造業服務轉型產生重要影響。全球各國紛紛出臺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發展戰略,以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來確保其在未來全球制造業中的競爭優勢,工業互聯網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步入了規模化擴張期。
從國內來看,制造企業服務轉型屬于較為新興的領域,但是已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已有一些企業明確提出向服務轉型的發展戰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國家和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中國制造2025》指出“中國制造要向服務化、高端化的方向發展”。2016 年7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明確指出“制造業向‘制造+服務’轉型”。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強調,“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以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綜上可以看出,國內外環境的復雜多變,使得中國制造企業發展面臨多方壓力,但同時,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環境,也為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多的機遇。中國制造業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
價值鏈理論。1985 年,邁克爾·波特提出價值鏈理論,該理論“把企業看成一個集合體,需要其在產品從設計到配送中的全過程進行商業活動,可以用價值鏈來表示這些活動,這些活動都在企業內部進行,所以這個價值鏈也可以稱之為企業價值鏈。企業的價值創造通過價值鏈上的活動得以實現。”當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消費者和其他制造企業建立聯系時,就會在企業外部建立一個價值鏈,即企業外部價值鏈。因為內外兩個價值鏈的存在,所以企業想要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不僅要了解企業內部價值鏈,還要清楚地認知企業的外部價值鏈。只有在內外價值鏈中都獲得競爭優勢,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獲勝隨著經濟發展。在企業價值鏈基礎上又先后發展出了產業價值鏈理論和全球價值鏈理論,前一種理論認為多數情況下一定的產品和服務是由多家企業聯合生產提供,這些企業以各自的核心技術或者流程組建成一個企業體系。簡而言之,價值創造活動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后一種理論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產業價值鏈,加上了地域國家的概念。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把其定義為: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在全球范圍內連接參與產品生產、銷售等過程的組織,包含了所有參與各種增值活動的參與者。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先生基于宏碁集團轉型升級,提出微笑曲線競爭戰略,該曲線展示了產品從生產到創造價值的全過程,它表明企業若想要保持競爭優勢,持續獲得利潤,必須將企業的業務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拓展,即向業務工序的上游及下游等高附加值環節拓展。
服務型制造理論。服務型制造理論是基于實踐發展的。孫林巖等(2007)認為服務型制造,是指制造企業通過資源和核心能力的整合,實現高效創新,最終促進價值鏈中每個利益主體的價值增值。林文進等(2009)認為服務制造是制造企業為實現服務與制造之間的雙向拓展和滲透,借助網絡化協作,向用戶提供“產品服務系統”。王曉萍(2019)認為服務型制造,是指產品制造環節創造的價值和服務優化帶來的附加價值在價值增值中比重反向變化,前者不斷下降,后者不斷上升。余東華(2019)認為服務型制造是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實現產業升級為導向的,制造企業以產品為載體,通過構建以數據智能化生產模式為一體的高級產業形態為促進企業,改變傳統的產品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服務轉型的過程。綜上分析,可以看出服務型制造不同于傳統的制造,它強調客戶全程參與,企業間通過生產+服務的融合為用戶提供個性化需要滿足的產品,因而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服務型制造以產品和服務為依托實現價值;二是通過有效整合價值鏈上的資源,實現個性化生產服務需求,提高全價值鏈的價值;三是強調主動性服務,將用戶引入到產品的生產、應用過程中。
信息技術是影響制造企業轉型的重要外部因素。工業互聯網對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制造企業融合發展的結果。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用戶消費習慣發生變化,這需要制造企業用戶戰略隨之變化,而用戶戰略的變化又要求企業的組織結構、人才戰略、資源的組織方式進行變革,實現由上自下的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展,也為制造企業的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基于互聯網對于制造企業轉型的影響方式,本研究認為制造企業借助互聯網進行轉型的實質就是制造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組織結構、資源組織方式和人才管理模式創新,使其符合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轉型新的用戶戰略目標,實現向“產品+服務”轉型升級,最終使企業成為服務型制造企業。
根據微笑理論,制造企業轉型就是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業務線,提高附加價值。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的微笑曲線將會被拉平。信息技術會促進企業業務流程的重構。在互聯網背景下,一方面,在企業外部,制造企業既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與供應商實現資源協同配置,使得原材料從模塊化到標準化供貨;也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智能云共享平臺和創客平臺等,了解客戶訴求、服務感知和價值體驗,通過用戶全流程參與,實現個性化需求定制生產。另一方面,在企業內部,互聯網在企業內部會變革傳統的生產制造模式,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提高生產制造環節的附加價值。通過內外部價值鏈聯通,改變全價值鏈價值創造模式,使得企業的業務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根據均衡理論,實現不同服務接觸點服務效率和客戶滿意度的均衡,這種均衡是服務效用上的均衡,在這個過程中涉及生產者、用戶和競爭者。在互聯網背景下,用戶消費習慣不斷變化,對產品的需求更加強調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同時,隨著中國制造企業與互聯網進一步的深度融合,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進行服務轉型,提供自身的服務競爭能力。為此,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實現與用戶和競爭者三者之間的服務均衡,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服務自身能力。綜上所述,不同于傳統的轉型,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是制造企業借助互聯網技術,變革組織結構、資源組織方式和人才管理戰略,使其符合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轉型新的用戶戰略目標,實現向“產品+服務”轉型升級,最終使企業成為服務型制造企業,實現用戶服務需求與企業服務能力均衡的一個過程。
相較于傳統的轉型,互聯網背景下中國制造企業的轉型也會呈現出三個明顯的特點:用戶的全流程參與。制造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借助互聯網打通各類資源整合平臺的連接,使得用戶通過交互或服務化延伸平臺直接參與到產品的全價值鏈流程中。企業平臺化。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是價值創造鏈上的關鍵節點,需要其借助互聯網,構建各類資源整合平臺,來保障資源的有效流通。而要實現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又會推動制造企業組織結構向著扁平化的方向發展,構建平臺型企業。因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轉型將會呈現平臺化的特點。價值鏈一體化。制造企業借助互聯網平臺聯通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主體和資源,在這種模式下,價值創造既沿著傳統的價值實現方式,從價值鏈的上游向價值鏈的下游推進,也會通過用戶的全流程參與,推進價值創造從用戶端發起,向價值鏈的上游流動,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不僅僅是產品價值實現的終點,也可能是產品價值創造的起點,新的需求可能帶來價值創造鏈新的一輪循環,實現價值的不斷增值,整個價值鏈價值創造實現一體化。
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助力企業轉型,首先要提高互聯網技術與企業內部業務的融合水平。互聯網在制造企業服務化價值創造體系中起職能作用,在互聯網平臺的支撐下,制造企業可以跨地區、行業和企業實現資源的整合和聚集,與各主體構建具有協同設計、協同制造、系統服務功能的一體化價值創造體系,實現“產品+服務”轉型升級,是互聯網背景下企轉型的要求。為此,這需要制造企業提升自身的互聯網水平,加強互聯網的融合發展能力。深化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制造企業可以從企業內、外兩個方面進行,在企業內部,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智能化生產,優化生產管理流程,實現生產過程和業務過程的重組優化,實現IT 和OT的融合;在企業外部,企業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連接價值鏈上下游協同平臺。最后,通過內外部互動平臺,構建價值鏈一體化價值共創共享體系。
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轉型呈現出企業平臺化的特點,為此,必須推著企業組織模式向平臺化的方向發展。不同于科層制組織結構,企業平臺化打破傳統組織結構的相對封閉型,使得企業組織結構更加開放,從而使得企業可以基于企業平臺構建創業生態圈。與此同時,平臺化企業減少了管理層級,縮短了應對市場變化的時間,同時也會促使營銷模式的轉變。這意味著構建平臺型企業,可以幫助制造企業協調內外部資源。制造企業向平臺化轉型,一方面,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聯通企業內外部資源的互聯網平臺,通過構建互聯網平臺,使得價值鏈上資源有效整合流通,形成價值鏈共創生態圈,如通過與用戶的交互平臺和與價值鏈上游各利益方的協同平臺,實現實時的需求和生產材料獲取;通過智能工廠和大數據平臺實現定制化柔性生產;通過企業銷售平臺及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產品的銷售與配送的實時服務。另一方面,企業向平臺化轉型需要根據戰略發展需要,不斷優化組織模式,縮短組織層級,構建扁平化組織結構。
激發主體活力,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企業的動力之源。在互聯網背景下,用戶的全流程參與、價值鏈的一體化協同,需要企業以創新驅動價值創造,滿足用戶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提升創新能力,不僅可以通過增加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也借助互聯網技術,構建企業創新平臺,激發各主體的活力,實現全價值鏈的創新。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用戶交互平臺,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設計中來。在互聯網背景下,用戶不僅僅是價值鏈的終點,也可能是價值創造的起點,讓其參與到產品的研發、設計過程中,往往能夠使得企業產品的研發設計更貼合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構建企業創客平臺,激發員工的創造活力。此外,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的員工范圍不再僅僅是指企業內部的員工,也可以是價值鏈各個主體。制造企業通過創客平臺聚集價值鏈上的創新資源,不僅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整個價值鏈的創新能力。
制造企業轉型是制造企業從產品生產者向提供與價值鏈相關服務領域拓展的過程。其本質就是通過產品與服務的融合,實現價值與競爭力的提升,一般可以劃分為投入服務化和產出服務化。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轉型。而且,在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作為價值創造鏈上關鍵的一環,其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向價值鏈兩端的延伸,也是產品價值創造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重要部分。因而,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進行轉型,必須拓展生產性服務,延伸企業價值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價值鏈上游,進行生產性服務拓展。向價值鏈上游拓展,提升研發設計能力。企業可以通過借助互聯網,構建創新研發共享平臺,提高研發、設計能力;企業也可以通過選擇構建建立戰略聯盟、構建產業協同平臺,向上游拓展生產性服務范圍,以實現制造企業投入服務化的優化。向價值鏈下游拓展,提升營銷、售后服務能力。制造企業可以通過構建自有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售后體系,或者構建戰略聯盟等策略,實現向價值鏈下游延伸的服務轉型。向價值鏈上下游拓展,為用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制造企業可以選擇同時向上游、下游進行轉型,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上下游資源的聯通,為用戶提供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服務,使企業的服務范圍能夠覆蓋到全價值鏈。綜上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制造企業通過采取以上策略進行轉型,與互聯網技術與制造企業轉型融合過程是一致的,在企業內部融合互聯網技術,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其實質就是“互聯網+產品”階段的具體落實。企業平臺化策略、延伸生產性服務策略和提高創新活力策略就是“互聯網+產品+服務”階段的推進落實。而全部策略推進實施,將會推動制造企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根據“十四五”規劃對深化制造業和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布局,中國制造企業應積極布局于互聯網產業,推進自身的轉型,以此來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向高質量制造轉型。制造企業利用互聯網進行轉型,不僅可以在企業內部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行智能化生產,在外部實現價值鏈上資源的有效協同;而且還可以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內外資源的協同,構建全價值鏈的價值創造生態圈,從而為制造企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