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虎平
學校是育人場所,是師生的共同家園,是區域文化場重要組成板塊,承載著區域發展繼往開來的重任,學校的育人活動在整個社會文化活動中最具效力。學校文化融匯于社會文化場域中,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突顯區域特性和文化養分。因而,學校成為傳遞文化的專門場所。
我國不同學者對學校文化有不同界定。鄭金洲認為,學校文化是“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1];俞國良等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所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以師生價值觀為核心以及承載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2];顧明遠認為,優秀的學校文化不是自然生成,是要全校師生用心營造的,它凝聚了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起著統領的作用、規范的作用、激勵的作用、熔爐的作用。[3]可見,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培育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求。
學校必須重視文化建設,凝聚優秀的、充滿活力的、常新常青的文化,形成主旨靈魂,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與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超越。以主旨靈魂為學校文化定位,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顯現一所學校辦學特色、辦學質量、辦學效益的重要標志,能夠突顯學校的文化底蘊和品牌形象,生發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力量。
學校文化的生成凝煉既要客觀溯源,又應科學規劃,讓人類文明、傳統文化、地域特色、學校精神,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傳揚不斷延續,同時融當下境域、匯時代文明、評現實情狀、憧憬教育理想。學校文化是激發辦學活力的源泉,源于歷史、基于現實、引領未來,在不斷發展中敦促并引領著學校不斷發展。學校文化有利于生發促進師生發展的“文化場”,從而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和維護,并且隨著學校的發展日益強化、日漸完善,成為學校的精神與靈魂。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行為指南,彰顯文化屬性、文化自覺,是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氣質稟賦。學校在時代變遷中的持續發展可視作文化傳承與不斷創新的過程。學校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進行比較甄別與價值批判,融入時代精神,融合突顯教育功能的各種積極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精神、信念、策略、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在溯源中傳承與賡續,使學校文化在相融時生成與創新,形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發揮規范、導向、凝聚等作用,成為學校發展的永恒動力。
“學校文化在內在邏輯上保持‘一致性’,才可能把豐富、多元的文化肌體、文化現象整合在一起。”[4]這個“一致性”就是將學校文化主旨靈魂加以傳承的文化之脈。多元文化在學校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相互關聯、激蕩、融合、歸整,描摹出“一致性”的形態,形成教育共同體意識。融合的過程即凝聚共同氣質稟賦、育人化人的過程,而“一致性”的主旨靈魂也在學校文化發展中發揮著積極效應,成為一種鏈式文化:與校長辦學理念緊密相連,每一任校長都應將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辦學主張融入學校發展藍圖,充分基于學校的過去、現在、未來進行考量;與現實發展情狀、師生精氣神息息相關,融師生精神與風骨于一體,形成匯聚凝神的價值信仰、品性修養、氣質涵養、知識學養;與文化境域相勾連,融歷史傳統、區域特性、學校定位、師生狀況為一體,重視學校有形資源的擴展與融匯,文化資源的利用與拓展,互為觀照相互映襯,凝結為引領學校成長的核心發展力。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軟實力,是精神文化的風向標,是校本特色的動力泵,更是校本課程建設的立足點”[5]。課程是教育的心臟,是學校發展的引擎,關聯著學校教育與發展的脈絡。課程文化是學校主旨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學校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和表征。課程文化能夠充分顯示學校文化軟實力的內涵與品格”[6],是學校文化理念的集中融匯和支撐。學校文化的主旨靈魂要融入課程并指導課程建設,因為“今天的課程內容和結構,往往就決定了未來學生的素養知識結構,今天的課程格局,往往決定了未來世界的發展格局”[7]。學校需要對課程進行全面規劃與設計,建立基于主旨靈魂、融于主旨靈魂、彰顯主旨靈魂的課程架構,搭建課程的“四梁八柱”,設計有效實施路徑,實現歷史統整、社會統整、知識統整、經驗統整、活動統整。
“四梁”即“四全”,將文化融匯于動態的課程框架體系中:一是全方位課程觀,即時時有課程、處處生課程,課程生發文化;二是全面師生觀,即以生為本、守望生長,實現教學相長;三是全新教學觀,即課程創生、全面發展,人人共享互助;四是全效質量觀,即五育并舉、知行合一,綜合協調共進。
“八柱”即“八注”,從學校發展、師生成長全空間中整體規劃、科學辨識、有機選擇課程內容,整合資源,開拓實踐路徑:一注重素養奠基,著力落實國家課程,并針對學校境況進行校本化實施,從知識技能的學習回歸人的發展,從整齊劃一的模式走向師生的有機選擇與有效適應,重塑人文底蘊;二注重追溯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文化,從歷史溯源中整合資源,于課程資源中審視并進行文化尋根,汲取精神營養,彰顯學校文化品性;三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整合,發揮人文教育價值,凸顯地域資源的完整性和獨特性,滲透鄉土情思,弘揚家國情懷,關注價值反思,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觀;四注重融匯現實脈絡,捕捉時代脈搏,整合信息并生成課程資源,在發展中賡續學校文化;五注重鏈接生活境域,勾連社會實際,打破課堂與生活、與社會的壁壘;六注重加強情境運用,從學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并甄選可用資源,開發特色課程,進行有效學習與深層探究,培育積極的合作和成長文化,生發學校文化特質;七注重活動項目的課程化改造,將學校有一定歷史的、蘊含文化特質的、模式成熟的、體現優勢和辦學特色的傳統活動納入課程架構,增加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容,實現繼承基礎上的超越與創新,彰顯濃郁的學校文化之味;八注重項目式學習與探究性研究,從師生項目主題的創新入手,加深協同學習意蘊的理解,加大師生策劃和參與度,提升活動與課程探究性,實現學科跨界、素養統整。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實現人的發展。學校文化的主體應該是人,是學生和教師。著眼未來,培育并鍛鑄具有學校特質、文化特性、區域特色的師生品象是學校文化的旨歸。吳康寧提出,檢驗學校文化之魅力的最佳場所其實不在操場,不在走廊,不在圖書館,而恰恰在課堂。[8]課堂是學校文化價值的集中體現,理想課堂是學校文化理念和教育哲學落地生根的有力據點。只有在課堂中充分體現教育理念與教育哲學,才能使學校文化價值內化、落實、具象化,才能使學校文化轉化為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發揮育人功能和作用。因此,學校在文化觀照下要打造良好的課堂生態與成長環境,營造自由交往的和融氛圍,讓蘊含校本文化的課堂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元的學習平臺,讓學生經歷更加多彩的學習旅程,進行更富活力的合作探究,體驗更具獲得感的成功快樂,詮釋更加靈動的生命意義。
蘊含學校文化的課堂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應有學生與教師的生命互動,呈現自然綻放的蓬勃姿態,彰顯和融的生命文化。蘊含學校文化的課堂應一直保持著文化敏感性,創造積極的成長文化,關注社會文化背景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依據條件創設活動,鼓勵學生嘗試、經歷、探究,注重經驗提升。課堂是學生的生命舞臺,師生在知識研習、問題探究、心理表現、意識建構、精神成長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實質性地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并將三者有效勾連,使學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展示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未來追求,成為學生全面成長的精神支柱,成為學校持續發展的靈魂密鑰。課堂透射著文化,縈繞著文化,生發著文化,也成為學校文化重要表征,彰顯內涵與品質,有利于真正轉化為發展實力。
在這樣的學校文化大課堂中,學校文化的主旨靈魂不再是外在的、表層的、形式的、抽象的理念和哲學,不再游離于教學日常,在真正滲入課程與教學層面,落實為師生的具體行為與行動策略,演化成積極正向的學習與生活方式。最終,學校文化基本面貌在課堂這個必要空間里得以充分檢驗,并呈現出活動樣態與精神追求;教師生成教學品質,形成教學風格,提升教學質量;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豐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