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有鎮 楊夢婷
(1.湖北開放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武漢晴川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4)
志愿服務是由民間的個人、群體或組織發起的,自愿提供人力、物質、知識、專業技能等資源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活動,志愿服務促使志愿者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性得到體現,同時通過扶危濟困、普惠社會的活動形式促進社區和諧與社會進步。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由在校大學生或者大學生組成的組織利用大學生自身的知識、精力和時間,自愿為校園或者社會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工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和普通居民提供保障或者開展各種活動,從而為推動社會和諧發展貢獻力量,并實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有機統一的重要載體,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對其個人成長、校園建設與社會發展具有如下重要意義:1.大學生志愿服務豐富了大學生的課外實踐,體現了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價值需要;2.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校園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大學生作為校園建設的主體,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的志愿服務,踐行著志愿者理念,持續性塑造著校園文化;3.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行動的過程中,對校園、社區、街道等地域范疇輸入積極的公益力量,促進社會和諧文明發展。
目前,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隊伍在不斷地壯大,其服務內容也不斷深入,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服務的種類和數量上有了明顯改善。大學生響應共青團的號召,開展“三下鄉”等志愿服務,為農村居民普及了科教文衛等知識,建設了美麗鄉村,參與振興鄉村的計劃。同時,大學生群體利用學習之余的時間,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專業技能等資源,自發組織深入到社區、街道,開展社區關懷、社區照顧、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公益志愿服務,積極推動了文明社區、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
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不斷發展和不斷深入,其持續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主要表現在大學生離開志愿者組織后,一些志愿服務難以為繼,原有的志愿服務成效被破壞,后繼者不得不重新開展志愿服務,循環往復影響整體高校志愿服務高質量的發展。
從環境主體的角度看,影響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的三個主要核心范疇是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社會因素。個人因素是指志愿者個體的主觀變量,包含個體的性格、價值觀、理論素養、行動認知與情感因素。組織因素是指影響志愿者服務組織決策與行動的組織層面的變量,主要包含組織的架構、組織章程、價值理念、行動方法、人力資源與關系資源等要素。社會因素是指大學生志愿者主體所在的社會環境因素,主要包含經濟水平、政策制度、社會文明、區域需求、資源環境及社會支持等。從個人因素看,當代大學生志愿者在個人價值認知偏差、素質能力低、情感依賴中斷或缺失等情況下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會受挫;志愿服務組織的規范性、管理者的價值觀與行動策略亦會影響志愿者的行動效率;政策、資源等社會因素的投入使用力度同樣深刻作用于志愿者從事自愿活動的意愿和方向。這些因素最終導致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性發展問題。
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發展困境問題,很多學者進行了探討。吳元兵、李易蔓從志愿服務組織化角度提出了志愿服務如何持續的問題[1];許思源、李秀娟提出從大學生志愿服務法制化建設、大學生志愿服務智能化發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常態化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科學化發展等方面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2]。這些學者從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決志愿服務持續性中斷問題的路徑,但是對于大學生本身內在動機的持續性激勵不強,持續性效果有限。本文在大學生服務組織化和常態化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激勵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的創新模式,即項目化、專業化的公益創業模式,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向高質量方向發展,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性提供源源不竭的內在動力。
大學生公益創業是大學生個人或者組織,以公益心為初衷,以服務社會為責任,以自我成長為目的,在校園內或社會上進行志愿服務或者公益活動,以滿足特定范疇下某一公眾群體的某一項或多項需求的社會實踐活動。公益創業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性發展具有極大的價值功能,這種價值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的深化,對大學生服務社會驅動力的強化,以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途徑的拓展。大學生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活動在行動主體、理念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許多耦合性,這些耦合性主要表現在行動目標的趨同性、價值觀方法論的一致性及二者的社會培育孵化需求明顯。除此之外,二者在行動思路與實踐上是共通共融的,公益創業有益于實現大學生持續性的志愿服務,通常以公益志愿服務的執行力、志愿服務計劃的策劃能力為主導,而這兩項能力正是公益創業成功所需的兩大基本要素。
“公益創業”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在1998年提出,是在美國政府削減福利事業的資助,鼓勵私人捐助非營利組織的背景下產生的公益活動。2007年,湖南大學成立了中國公益創業研究中心,代表著我國從真正意義上開始對公益創業進行實踐和研究。“公益創業”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面向社會的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3]。大學生公益創業是大學生個人或者組織,以公益心為初衷,以服務社會為責任,以自我成長為目的,在校園內或社會上進行志愿服務或者公益活動,向公眾提供服務的一種社會實踐方式和社會活動。
大學生公益創業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通過大學生創業,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主體力量不斷積淀,深化志愿服務的理論深度與實踐深度,從而提升大學生志愿者持續性參與志愿行動的積極性。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公益創業之間存在很多共性,大學生志愿服務為公益創業提供了人力支持、組織支持和管理支持,促進公益創業的形成與發展。公益創業對高校志愿服務,可以增強其自身的公益屬性,志愿服務的根本屬性是出于無私的奉獻回報社會,公益創業亦是借助社會的力量幫助社會弱勢群體,高校志愿服務通過公益創業開展持續性公益活動,在更廣更深的層次上服務廣大人民群眾。[4]
公益創業在高校志愿服務開展過程中具有其重要的價值屬性,公益創業提供了一種持續開展志愿服務的新路徑。
1.公益創業提升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細專業化的程度
公益創業,對于參與人員的志愿服務專業性要求較高。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成為公益創業者首先面臨的問題。公益創業需要進行專業化提升,不僅需要志愿服務方面的相關知識,也需要管理學、社會學以及社會工作等學科的相關知識,這就使得創業者和參與創業人員投入到專業方面的學習。創業人員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得到了提高,在社會組織的管理與專業發展方面,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對于服務群體及需求,能夠更明確地進行精細化的區分,有針對性地提供獨特的公益服務,從而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發展。
2.公益創業增強了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驅動力
高校公益服務社會化,是指高校公益組織承接社會上的公益服務,突破在校園做公益志愿服務的局限,甚至在民政部門登記民辦非企業等非營利組織,承接政府、基金會、企業、共青團等群眾組織的購買服務項目。這種創新創業形式,不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創新創業趨勢,是一種新的創新創業趨勢。公益創業在實現社會公益的同時,帶動大學生就業,用創業的形式實現社會公益,達成公益與就業的良性互動。
3.公益創業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創新創業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而公益創業以其專業化助人的方式更加凸顯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時代價值,公益創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有利于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另外,公益創業是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一種新形式,也是高校從實踐育人角度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公益創業倡導奉獻愛心,弘揚雷鋒精神,服務人民,促進了大學生個體的社會價值實現。由此可見,公益創業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途徑的拓展,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化發展。
4.公益創業有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大學生公益創業,把創業、就業和公益連接到了一起。公益創業的目的之一是打造專職公益人,公益成為一種職業,可以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同時個人價值也得到發揮,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其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得到了統一。
1.行動目標的一致性
無論是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還是公益創業的行動內容,都是以滿足社區居民需求、促進社區福祉實現、構建社區和諧發展為目標的。志愿者可以根據服務對象需求設計服務內容,活動開展前進行需求調研,充分了解服務對象真正的需要。社區需求得以滿足,高校志愿者組織得到社會的認可,可以有效社會化。
2.價值觀與方法論的趨同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都秉承著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導向。在價值導向上,尊重、平等、接納以及助人自助等是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活動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和價值觀念;在工作方法上,公益創業與志愿服務都借鑒了社會工作綜融的專業方法。例如,注重一整套工作流程,在服務設計前,進行需求調查充分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在活動中注重評估,進行中期評估監督活動是否偏離目標,如何進行修正,活動末期進行末期評估,以此不斷優化服務,促進服務提高。
3.社會化孵化培育需求明顯
大學生公益創業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要得到社會的認可,需要進行孵化,走出校園成為社會上的合法有效組織,在民政部門進行注冊登記。高校志愿者組織孵化,有相應的工作基礎,目前很多高校的志愿者組織開展的活動不僅在校園,而且已經深入社區扎根于社會,為社會化提供了平臺。高校志愿服務,依托于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具有一定的組織性與規范性,為其實現社會化孵化提供了管理保障。
一方面,大學生志愿服務在目標屬性、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與公益創業的耦合性明顯,為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向公益創業的轉化實踐提供了現實性的條件基礎;另一方面,公益創業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中斷提供了一種積極改善的實踐路徑,推進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的發展,深化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價值效用。公益創業在提升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的同時,志愿服務的持續性又孕育了公益創業的產生,這種雙向推動力既是對高校志愿組織成長發展進步的粘合力,又是高校志愿服務深化的創新動力。
公益創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立協同機制。公益創業的社會力量,包括高校志愿者及其志愿者組織,包括政府管理部門、高校、社區等正式組織,也包括社會組織在內的社會力量。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作為公益創業的主要社會力量之一,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延伸公益創業的思路與行動,為公益創業持續化發展的探索提供了較強的技術路線和外在環境條件的支持。公益創業與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極強的耦合性,通過公益創業來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發展,無疑具有可實踐的現實意義。公益創業的實踐路徑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實現。
志愿服務“往深里走”的趨勢,為公益創業促進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行性。我國已進入轉型化社會進程,青年在高校畢業后的求職競爭激烈,自主創業已經成為高校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之一。大學生創業是以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群體為創業主體進行的一系列創業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大學生創業意識的提升,公益創業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創新途徑,公益創業會借助一些商業手段來實現公益組織的“造血”功能,創造性地把個人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融合為一體,在保證組織秉承公益性的同時,讓機構擁有更多能力和資源從事服務社會的公益行為。有了志愿服務職業化的平臺,加之不斷完善職業化,進而促進志愿服務的持續發展。
公益創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聯合各種公益力量,實現公益創業的質變。高校志愿者作為都市社會服務的有生力量和后備軍,不能忽視,高校可以為都市提供新鮮的志愿血液,提供各種專業性的志愿者,防止出現斷代的現象。高校志愿者可以由學校志愿者組織進行管理,志愿者的組織性為引導志愿者進入公益創業體系提供了可能,發展公益創業注重于高校志愿組織的合作,對其做好引導,開展相應的組織管理、社會工作培訓等工作,促使高校志愿者組織成為公益創業的幫手。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原則,以助人自助為理念,使用專業的方法開展服務,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走出困境,最終實現社會的良性發展。社會工作關注個人和組織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介入問題實現個人組織的發展,進而參與社會構建,在制度層面預防問題的產生,實現社會進步。
1.發揮社會工作理念的催化劑作用
公益創業在于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實現弱勢群體的自力更生。社會工作介入公益創業,以助人自助為價值理念契合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社會工作催化公益創業理念的不斷優化,促使高校大學生在公益創業過程中更加注重服務群體的權益和價值,尊重受助群體的人格,實現服務對象的成長。社會工作的誕生,來源于救助社會弱勢群體和公益慈善活動,是對以往助人活動進行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因此追求社會價值的最大化[5]。公益創業是發展民生服務的重要載體[6],民生工作根本上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生活,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公益創業可以在扶弱助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公共服務方面發揮自身的優勢。社會工作協同公益創業,在社會價值上具有趨同性。
2.借鑒社會工作專業方法
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以及社區工作等工作方法,在開展社會工作的過程中三大工作方法相互結合,共同參與解決服務的問題。此外在宏觀上,社會工作還可以采用社會工作倡導,呼吁社會力量以及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到某一社會議題中來,形成合力共同解決社會問題。公益創業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社會工作的專業手法,具體服務中結合個案工作、小組工作以及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更好地開展公益活動,在解決宏觀問題中結合社會工作倡導,形成社會合力,解決社會問題。
3.引入“志愿者+社工”模式
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專業的價值觀與操作方法對志愿者的實踐行動進行培訓與指導,并以督導的角色對其服務行為與反思進行評估與建議。高校志愿者力量強大,但是缺少專業運營,社會工作的加入,志愿者組織可以在機構發展、服務深化等方面獲得幫助,增強志愿者服務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青年力量優勢加專業優勢,使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在公益創業中融合與深化,從而使公益創業向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邁進。
高校志愿者組織參與社會服務,主要的問題出現在資金和管理等方面,注冊為社會組織可以進行項目化運作,以項目為工作基礎進行運作,承接社會上的公益項目,對志愿者組織進行輸血。高校志愿服務,基于項目進行運作,可以提高志愿者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運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7]
高校志愿者組織社會化,即高校志愿者組織經過培育,具有承接社會服務項目的能力,并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8]。高校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化后,學生公益組織會發生質的變化。首先是身份的不同,以法人的身份參與社會行動和各界的購買服務,成為一種社會力量,其次是影響更大,學生組織轉化成了社會組織,由原來對學校的影響擴大到對社會的影響。高校社會組織在人財物等方面進行儲備,積累了一定的能力后,走向社會開展系列化的公益活動,實現社會責任。
公益創業的實踐路徑主要有五個行動維度,分別是意識轉變、行動主體確立、理念方法論確立、組織運作方式確定、高校公益組織社會化。公益創業的實現路徑,作為解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持續性中斷問題的積極探索經驗,在行動主體、思維模式、價值理念、方法論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性,同時,在高校志愿服務行動的場域下,具有相當程度的高校及社會支持力。公益創業在緩解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性中斷問題時,帶動高校學生就業,深化社會公益的積極影響,實現公益創業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持續運作的雙向積極互動。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變革與轉型時期,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需要社會成員的無私奉獻,也需要各種社會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公益創業一方面可以開展持續性的志愿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創辦社會組織積極投身于社會之中,服務國家大計。高校作為培養人的陣地,將志愿服務精神和奉獻社會的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心中,能夠切實增強教育實效性,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公益創業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途徑之一,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將課堂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志愿服務的專業技能,用實踐錘煉自己,全面提升自己。公益創業,可以促成高校志愿者組織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上合法的公益機構,獲得社會服務項目,開展項目化運營,追求項目與個人就業的良好發展,實現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育人與公益創業的深入契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