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探究
——基于吉林省地方高校教育實踐的視角

2022-11-24 23:19:25左春波
關鍵詞:課程體系發展

左春波,楊 峰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進程加快,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與技能已經成為主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質人才是其發展的基石,已經成為關系國家競爭力強弱的基礎性、核心性、戰略性資源。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地方高校肩負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如何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既是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吉林省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

一、高素質人才的內涵審視

高素質人才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高素質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習近平:《習近平談“人才是第一資源”》,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3/07/c_1122502719.htm。“素質”一詞在《新華詞典》中的解釋為“完成某項活動所必須的基本條件”。那么,當這一基本條件上升為超過一般的、優越條件時,素質也提升為“高素質”。條件是變動的,因而高素質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具有相對性。現有研究多從質量、效能、數量三個維度入手,以教育年限、綜合素質、工作能力為判別標準,對高素質人才進行界定。有學者將人才所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界定是否屬于高素質人才的標準(2)石國慶:《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高校教育思想的變革》,《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S1期。(3)邢鵬、常維亞、楊靜:《關于培養高素質人才若干問題的探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也有學者將人才的學歷層次、所在行業、工作經驗作為判斷是否屬于高素質人才的標準(4)周秀英:《和諧教育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相對性的特征決定了人才的素質必須與勞動力的質量相匹配。勞動者的學歷水平、知識技能、道德素養等構成了勞動力的質量,也成為判別其素質的準則(5)孟華、劉娣、蘇嬌妮:《我國省級政府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的吸引力評價》,《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7年第1期。。而高素質人才的界定更應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地方技術與產業結構相匹配,要以能否促進社會變革為重要評判依據。綜上,高素質人才可以界定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在某一專業領域中,具備較高知識層次、較強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時空性、地域性和專業性是這一界定的主要特征,而高等教育為高素質人才三要素提供了重要的獲取途徑。

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邏輯建構

人才培養是對人才進行專門教育、培訓的過程。被選拔的人才一般都需經過培養訓練才能成為各種職業和崗位要求的專門人才。人才培養是在確定的目標之下進行的,這一目標規定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賦予了人才培養內涵。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內涵的具體化表述,具有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系統性,必須根據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需要、確定的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從形式到內容,從宏觀到具體,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養進行全方位的培養。這一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剛性需求。高素質人才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目標。20世紀末,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系統工程的視角著眼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由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教育的發展必須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是教育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等社會因素的發展更是緊密相連,具有協同性和引領性(6)張立彬:《面向區域 創新地方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體系》,《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第3期。。高素質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界公認的時代教育目標,已經逐步上升到國家未來發展保障的高度,并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業發展的總趨勢(7)張光輝:《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語境、訴求與路徑》,《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我們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階段,打造高質量發展模式,培育市場新動能,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國家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均需要培養大量高素質人才,提升國民整體素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并強調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

如何培養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現階段面臨的重大課題。學者們分別從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質量保障機制、課程思政等不同角度展開理論研究,進行闡述、歸納和總結,提出:要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需要實行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善于綜合多門課程的知識并實現轉化,鼓勵學生有意識地突破前人的束縛(8)鄭秋菊、李占宣:《淺論高校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年第2期。;以“研究型”教學的理念,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和國際競賽,從師資配備、教學過程、文化引領等方面推進高素質人才培養(9)楊玉榮:《關于創新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科技創新導報》2009年第30期。;創新大學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形成有效激勵機制,提高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執行力、持續力,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10)吳慶憲、樊澤恒:《多維度謀求高素質人才培養新突破》,《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第2期。;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從教學內容、教學思想上進行創新,同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從考核制度和校園文化來保障高素質人才培養在高校內順利進行(11)胡光:《試論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文教資料》2006年第20期。;等等。而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系統性,是一個需要理論與實踐共同推進的課題。應根據地方經濟實際,構筑理論與實踐協同作用、共同演進的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體系。

進入新經濟時代,“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高素質人才培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更成為發達國家的戰略選擇。政府、行業、企業參與其中,各司其職,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相關研究為其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導,不斷更新和優化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形成了良性循環。

2005年,美國高等工程教育協會提出基于實踐素質和環境素質的教育理念,突出工程素養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提倡不同性質的高校采用差別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12)Ibrahim Sallam Khali,“Antimicrobial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sodium acetate,sodium lactate,and sodium citrate in refrigerated sliced salmon”,Food Control,May 2007,Vol.18 Issue5,10p;DOI:10.1016/j.foodcont.2006.02.002;(AN 22826863) 566-575P.。同年發布的《走向全球:美國創新的新發展報告》指出,“獲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動力”(13)Bozkourt Huseyin,Erkmen Osman,“Effects of some commercial additives on the quality of sucuk (Turkish dry-fermented sausage)”,Food Chemistry,Apr.2007.Vol.101 Issue4,DOI:10.1016/j.foodchem.2006.04.002;(AN 22614997)1482-1490P.。研究者也對美國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展開研究。Burton Clerk提出,“本科教育是大學的基石,沒有優秀的綜合素質突出的學生就不會有高層次的專門人才”。他認為通才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點問題(14)伯頓·R.克拉克:《探究的場所——現代大學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Richard Levin認為,美國高校應當構建起一種能夠將科學思維、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應當在“知識、能力和創新”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下,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15)理查德·C.列文:《為耶魯的第四個實際而準備》,周剛、范玉芳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4期。。在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中,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其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制定綜合的、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同時注重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積極推動國際間的交流合作(16)姚聰莉、任保平:《國外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及對中國的啟示》,《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第9期。;通過提供跨學科與個性化的專業設置,積極鼓勵學生參加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充分挖掘學生創新熱情(17)聶冬、支希哲:《中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比較分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并采用開放教育、分流教育、混合教育等模式,在教師培養、激勵工具運用和教育制度設計等方面進行創新(18)吳敏:《我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第12期。。

各國為適應自身經濟、政治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培養模式在先進發達國家中的演進,為我們建立適合本國經濟、政治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三、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實踐困局

吉林省地方高校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局限,需要在教育實踐中尋求新的突破。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待厘清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的基礎和核心。放眼世界,無論是政府、私人和社會機構,創辦大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目標,即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這一問題的核心,也是高校辦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面向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圍繞自身發展特色,各高校都制訂了人才培養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規格,以此為基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

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雖然對自身定位、辦學目標和社會需求的認識較為明確,但培養方案中對人才性質的表述模糊,普遍存在目標定位不清晰、培養規格不明確等問題,具體表現為:人才培養定位高度不夠、廣度不足;對新時代背景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服務面向表述不清;對新經濟時代,高素質人才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養缺乏系統、科學的闡釋;沒有體現對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精準對標的深刻理解。新時代已經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強化與各類行業企業的合作,精準聚焦地方特色產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著力培養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促進新時代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人才培養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專業設置更新步伐有待加速

高等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其作用不可替代。高等教育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供給,不斷演進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需要高素質人才供給與其保持持續協同發展。可以通過衡量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配度來判斷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的合理性。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直接影響人才供給,前者的調整會導致后者結構性的變化,進而影響區域的產業發展;相反,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演進,又會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引起高校學科專業的結構調整。因此,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緊密,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彼此協同發展是必然選擇。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需要建立起與區域產業結構之間的聯動機制,優先為主導產業輸送高素質人才,并大力發展各種新興交叉學科和專業,以適應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目前,吉林省地方高校的專業結構與吉林省的產業結構之間已具備初步的協調性,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吉林省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之一。但由于辦學層次、辦學類型的多樣化,在專業學科設置整體優化時,更新步伐平緩,與區域生產對接的節奏較慢,對新興產業人才需求的滿足度較低,沒能做出積極主動響應,與吉林省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相適應。盡管高校近年來不斷進行調整,努力使之協同,但是由于沒有突出產業結構調整對專業結構調整的主導作用,導致新興專業與長線專業調整節奏遲緩,高素質人才結構性短缺與結構性過剩并存,供給質量與效率不高,使得未來發展急缺的高層次研發人才、高級管理人才供給不足,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存量偏少。更為突出的是,傳統專業占比依然過高,新興、交叉、邊緣學科專業比例增長緩慢。新經濟業態給吉林省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長,市場需求迫切的專業增設空間巨大。面對戰略新興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如何能夠建立起專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產業調整之間的動態聯動,使高校人才培養能夠滿足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雙向需求,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關鍵問題。

(三)內部治理結構有待優化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不是孤立進行的,一定會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共同作用和影響。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從粗獷式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9)陳建隆:《“新常態”下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與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就業與保障》2020年第16期。。這是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相對穩定的、漸進上升式的發展形態,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吳勇軍:《理念、平臺與實踐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以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國際和國內發展環境的變化給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全球范圍內,高等教育治理革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公共教育體制正在重構之中,傳統的管理模式面臨變革。

新經濟形態下,吉林省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重大變革,以新能源汽車、光電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日益成為發展的支柱,前瞻式發展的社會形態初步形成,社會成員對高質量的教育充滿期待。高等教育的主體、客體呈現多元化發展,其利益訴求日趨復雜。在地方高校內部,雖然“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內部治理結構的基礎性框架已初步形成,但通過對具體行動中管理制度有效性的觀察,權利配置不當、責權界定模糊、管理機制體制運行無力、人際關系協調為主的問題普遍存在。

在新業態下,高等教育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內部發展動力成為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這需要深入理性地思考,健康穩步地推進,合理定位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理解,提高認識,打破思維禁錮,主動適應辦學環境變化。如何通過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立足吉林省具體實際,構建有序的內部治理結構,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根本問題。

(四)課程體系構建有待創新

課程是教學實施的載體,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單元。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通過構建課程體系,高校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得以付諸實踐,其人才培養目標貫穿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活動方式之中。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專業教育培養中多采用“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實習實踐”的課程體系結構,通過構建這種分段式的體系,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全方位的培養目標。

創新不足是課程體系構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諸多方面。首先,課程目標與崗位需求之間差異巨大,背離實際需要,缺乏對行業發展現狀的精準把握;教學研究不夠深入,對理論與應用技術的創新發展探究不足,先教研、再實踐、再教研的課程循環審定機制尚未形成;課程目標的科學性、權威性沒有得到持續的豐富和提升。其次,課程內容滯后、更新緩慢,與技術發展相脫節,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共融性沒有得到充分顯現;不同學校的相似專業開設了相同課程,內容千人一面、差別微小,專業特色無法突出;相近內容在不同課程中重復出現,沒有根據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進行甄別和取舍。最后,雖然各高校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千差萬別,但課程體系的四段式結構大體一致,僅存在各組成部分之間比重的差別。總體上,理論與實踐模塊的比例趨于合理,但能與企業發展需求實際接軌的課程開設不夠,人文素養課程的實踐比例偏低;“實踐中運用理論”的理念得到實現,但“理論在實踐中的深化”尚未達成,高素質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得到保障。

新經濟業態下,技術交叉融合趨勢明顯,知識更新速度迅猛,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如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進行不斷拓展、創新和優化,使之日趨完善,反映出鮮明的時代性,對時代的要求作出積極應答,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核心問題。

(五)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強化

高素質人才培養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完成,師資隊伍的戰斗力決定了高校的核心競爭力,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哈佛大學校長Derek Curtis Bok認為,“學校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質量”。教師本身的素質決定著一所學校的命運,而學校發展與否、發展快慢,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與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師資隊伍,應當在規模、結構和發展原動力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吉林省地方高校師資主要來源于院校畢業生、成熟人才引進。同時,為了面向各類專有人才培養,還聘請了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充實到教師隊伍中。其中,院校畢業生占比最高,成熟人才引進次之,行業企業技術骨干最少。院校培養是高校師資來源的主要渠道,其他種類優質的社會人力資源沒有在師資隊伍中充分發揮應有作用,由此引發了諸多問題。首先,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雖然教師總量足夠,但專任教師嚴重不足,特別是掌握新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的教師最為缺乏;青年教師比例過大,骨干教師少,中堅力量明顯不足;教師學歷層次雖逐年提高,但仍然無法滿足高素質人才培養對高學歷教師的強烈需求。其次,教師專業技能拓展受限。重理論、輕應用,專業技術提高僅限于理論延伸;教研、科研工作只在部分教師中展開,無法保證師資隊伍的整體提升;跨專業的學習交流匱乏,只在自身專業開展;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具備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這一理念尚未形成。最后,教師分類發展和考核評價體系尚在建立之中,制約教師發展的體制機制藩籬還沒有破除,教師為新時代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原動力亟待激發。

如何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基本內涵,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和能力,使之成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是吉林省地方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重點問題。

四、面向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精神狀態,為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核心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地方高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更應在服務面向、培養特色等方面突出地方傾向性。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實施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深刻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內涵,強調人才培養的地域特征,抓好人才培養的關鍵。

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應該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切的愛國主義情懷、良好的品德修養和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這些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高尚的情操和堅定的信仰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素質目標定位的首要核心。完善的知識素質目標應包括專業基礎知識素質、專業核心理論素質和專業技術應用素質三個層面。三個層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前提,后者是前者的階段目標;從基礎到核心,再到應用,是一個螺旋上升、不斷演進的過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能力素質目標應包含高水平的專業應用能力,即在專業技術的核心領域內,能將所學全部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對理論進行延伸,并能夠突破專業領域,進行跨學科、跨專業的融通,進而實現高層次的創新與轉化。

新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要精準對標。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人才規格要求。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實施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準確把握,深入全面調查研究,明晰人才的具體需求,前瞻式地長遠設計人才培養規格,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切實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真正實現服務社會的大學職能。

(二)加快專業設置更新步伐

2019年12月27日吉林省正式推出“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專項規劃,全面對接了東北振興戰略和國家相關重大規劃,是落實國家“三個五”戰略的細化,是統籌中東西“三大板塊”建設的載體,是推進產業協調發展的引領,對彰顯地方發展特色、發揮區位優勢、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意義重大。2020年12月4日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吉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圍繞構建“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以數字化改造為手段,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超前謀劃由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術帶動的新興產業,突破領域關鍵技術,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步伐。

產業結構的變革,急需高素質人才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給吉林省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決定,為高校專業設置調整指明了方向。高素質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高素質人才培養任重道遠,要不斷加快專業設置更新的步伐,提高與區域生產對接的節奏。吉林省高校要深刻理解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領悟政策精神,堅持內涵式發展之路。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傳統專業,突出辦學特色,以“雙一流、雙特色”建設為抓手,樹立知識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的理念,統籌發展傳統學科專業和新興交叉學科專業。要堅持對主導產業的人力資源和人才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加快優勢特色專業發展;同時增設戰略新興專業、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扭轉服務區域經濟無力的局面,全面提高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只有主動做出對吉林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反應,才能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三)逐步優化內部治理結構

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是落實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要求、嚴格人才培養環節的制度保障。對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就是要在吉林省地方高校內構建起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在這一體系下,外部發展環境將逐步優化,內部改革發展之路也將愈加平坦。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建立需要精心把握,穩步實施推進,做好頂層設計;全體教師應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制度建設的重要意義;打破固有思維,建立符合現代大學的行為習慣,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將改革目標逐步細化,層層分解,實現全局與部分的有效推進,走一條穩步發展的內部革新之路。

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首要依托就是大學章程。大學章程是高校內部生態治理的重要依托,是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核心內容。吉林省地方高校要樹立起新時代背景下依法治校的理念,實行民主監督下的自主運行管理,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依據大學章程,對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進行梳理和重新制定,完善基本運行制度,逐步規范各種議事規則和辦事程序,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制度體系,并使之不斷健全和完善,從而不斷地提高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增強管理機制體制運行的力度,轉變人際關系協調為主的管理狀態,實現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的內部治理生態。

新經濟業態下,對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特別是學術組織體系也提出了重新組織架構的要求。傳統的圍繞院系行政管理機構的學科設置模式,造成行政對學術的無情割裂,無法滿足新興學科交叉態勢的要求,新技術、新思想的碰撞很難實現,學科間的壁壘急需打破。行政職能和機構設置也亟待改革,重點要轉變機構職能,設置服務于新形勢的職能部門;理順各部門關系,特別是與教學、科研、教輔等部門的關系;厘清現有職能,關注變化,建立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管理機構的新職能,系統調整,逐步推進。

需要注意的是,要建立符合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要求的內部治理結構,就要厘清高校內部治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規范性管理制度處于中心,規范了高校的管理行為,具有最高的影響力;而具有啟發主體自覺行為的文化認知性制度也同樣不容忽視。因此,要打破對立思維,構建多要素融合的制度體系,引導高校的運行治理,使之更加適應新時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構建學生本位的課程體系

“突出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是教育部“新時代高教40條”中對本科人才培養提出的指導性原則,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指明了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創新型課程體系構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要以學生為本,圍繞專業定位培養,以素質為目標,以能力為核心,整合教學資源,進行課程體系創新改革,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學生本位的理念要貫穿于課程體系改革的始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其成為人才培養的主導,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習效果的不斷反饋,不斷驅動著課程體系的持續改進。

要以產出為導向,明確課程目標,充分利用教學研究,建立課程循環審定機制,對社會人才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精準把握,清晰了解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水平;轉變思想,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分析現有課程體系短板,以與時俱進的理念,以發展的眼光,進行課程設置,開設面向行業需求的課程;科學調整課程目標,強化學科之間的關聯和融合,使之與崗位需求無縫擬合;綜合研判課程體系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平衡理論、實踐部分的比重,優化教學內容,從而提升高素質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通識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建立課程體系持續改進機制,從課程體系運行監控、效果反饋、達成度評判等方面審視課程體系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性;通過建立課程體系定期評價制度,固定周期進行多元化評價,包括師生評價、同行評價和用人單位評價,多方采集改進建議和意見,綜合分析組織實施;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溝通平臺,暢通溝通渠道,建立高效的課程體系評價信息收集、整理、存儲、分析機制,實時動態反饋,實現課程體系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真正優化課程體系,構建起與高素質人才需要相適應的創新課程體系。

(五)持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根本所在。一直以來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都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環節,《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出臺為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高校應堅持新時代教育方針,樹立面向人才培養結構調整的需求進行教師結構優化的理念,使師資隊伍的年齡、學歷、職稱、學緣等方面趨于合理,實現優勢最大化:充分利用優質社會人力資源,打破人才流動壁壘,大量吸引行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加入師資隊伍,迅速補充新產業新技術教師缺口;持續引進高學歷人才和歸國留學人才,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使教師來源走向多元化。

教師專業技術培養和提升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條件。高校要根據建設的具體實際,制訂清晰合理的師資隊伍發展規劃,重視對原有教師的有序培養,保持師資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引領教師著力構建交叉融合的知識體系;拓展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渠道,積極探索專業實踐形式,建立溝通交流機制,使教師能夠深入行業,掌握相關領域的技術前沿,創造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碰撞;在實踐中提升教學、科研以及成果轉化能力,保證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僅包含理論探索,也有實踐的延伸,師資隊伍既理論功底扎實,又實踐經驗豐富。

構建以人為本、高效、靈活的分類發展和考評體系。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教師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同學科、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教師所取得的工作業績和成果都需要智力、體力的極致付出與發揮。要打破過去僵化的評價方式,關注教師個人發展,科學制定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設計質量與效度清晰合理的考核指標,客觀、準確地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使各類人才迸發出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活力與潛能,真正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輔導員(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英國大學課程體系特色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天堂成人av| 午夜天堂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天堂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亚洲美女操| 欧美日韩综合网|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a亚洲视频|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老司机| 综合色在线|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日韩二区三区|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五月婷婷欧美|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男人天堂伊人网|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日韩天堂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jizz在线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88av在线看|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婷婷|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丝袜第一页| 午夜啪啪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激情|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成人中文在线| 国产青青操|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91蝌蚪窝|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