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鈴,王妍紅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傳媒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進入深化發展階段。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開始由少數高校向多數高校、由民族院校向內地院校擴展。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快改革,尤其是“05方案”提出增加“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主渠道。
2016年4月,全國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科學分析了宗教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深刻闡明了宗教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并就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宗教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16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舉行全省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師資培訓班,并編寫了相關配套教材。進入秋季學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作為公共選修課,在浙江省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陸續開設,迄今已有五年。聯系教學實際,當前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課程的改革,以取得更好的教學實效。
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相關課程在高校應該怎么開展,取得的教學成效應該作何評估,這些問題實際上關系到如何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內涵,因此需要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在高校開展教育的過往研究加以認真梳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方向和內容兩個方面。游驤、劉俊望集中論述了馬克思所說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問題,并將此論斷說成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核心,在一定意義上開了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歸結為“鴉片論”的先河。改革開放后,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具有真正科學意義的學術性探討日漸增多。江平提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僅僅歸結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但是馬克思的這句話確實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沒有完全過時,但不應強求宗教界和信教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研究視角進一步開放,逐步系統、深化。學術專著方面的代表作是《西方宗教學說史》和《宗教觀的歷史理論現實》。進入21世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出現新的繁榮。其中,《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規模最大的一本專著。該書在認真解讀原著的基礎上,就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的諸多問題提出新的見解。此后,呂大吉和高師寧的《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研究》和卓新平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探究》都是頗見功力的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宗教的論述的理論專著。段德智的專著另辟蹊徑,其一項重要努力在于從史論統一的角度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和邏輯架構作出說明。洪源渤、王靜琦等學者合作的專著則重點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當代中國的運用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宗教屬性、宗教問題與宗教工作等方面形成了許多全新的思想與創見,推動宗教工作取得開創性成就。何虎生等學者開始積極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內涵及重要意義。曾傳輝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2017)》則收錄了相關學者在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研究領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創性學術研究成果,重點探討了宗教中國化這個熱點話題。
這類研究往往體現出當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研究領域內“問題與對策”的邏輯結構模式,以此來論證高校開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必要性。汪士華、陳真亮在對浙江省在杭幾所高校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就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政策導向與制度因應進行了思考。呂曉麗、張衛冬對北京科技大學學生開展宗教觀調查,試圖了解大學生信仰狀況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現狀,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張愛輝則對山東省幾所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狀況作了實證調查。王海諾、劉帥就高校如何防范邪教滲透問題展開專門研究,提出反邪教宣傳工作要與時俱進,擔負起新時代宣傳工作的使命任務。劉剛在分析新時期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成因的基礎上,從樹立宗教信仰法治觀念、創新意識形態教育體系、構建宗教信息預警機制、完善人文關懷長效模式等方面尋求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這類研究是在第二類研究基礎上的深化,相對而言突破了前者“問題與對策”的邏輯結構模式,重點探析教育教學體系方面的建構。李大芳的博士論文在借鑒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四大基本要素,以及目標、原則、內容,重點提出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觀點對大學生在對待、處理宗教問題上的各種錯誤和各種困惑進行引導及教育,并從機制構建完善方面來進一步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持續發展性,以此構建一個系統、完整的教育體系。李建生的專著重點研究了新疆地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課程建設及實踐狀況,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劉福軍的專著同樣是作者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無神論教育教學的經驗總結,且重在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王來法主編的配套教材則分十二章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具體教學內容作出初步的劃分,是教材編寫上的寶貴嘗試。戴繼誠對公安院校如何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進行了探究。趙子林從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視角思考和研究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就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必要性、內容、原則、措施等方面作了初步的闡釋。西藏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一般和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教育相結合,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效果上取得一定效果。邢國忠在系統梳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相關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基本內容、實施教育的主要途徑、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所存在的問題有較為深入的探討。劉麗敏認為新時代高校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要把握好“五個關鍵”,時代意識和問題意識較為突出。
由上可見,關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在高校開展教育的研究已經取得顯著成果。但是,聯系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實際需要,現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宗教學研究領域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領域之間缺少互通有無,后者在探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吸收前者的學術成果,長此以往容易造成研究的單一性和空洞化,不能回應時代的挑戰;第二,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的課程內涵建設缺少全面深入的整體性研究,較少將教學過程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有機統一,也較少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教學和現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相互聯系。
研究上的薄弱環節必然會影響到現實中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真正落到實處。目前浙江省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統一開設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是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走向專門化課程的重要體現,也是實行相關教學和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載體,但其課程內涵建設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空白和盲點[1]。因此,有必要在前期研究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在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上實現創新。
1.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內涵建設研究,必須深入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將該理論體系轉化為適合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教學內容,并通過有效的教學過程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2.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和高校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形勢與政策”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關聯性,是對后者的有益補充,不是另起爐灶。
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課程內涵建設必須自覺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要求來開展,以實現課程教育教學在政治性、思想性和學術性上的有機統一,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可以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提供所需的思想性、理論性資源。
1.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必須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洞悉學生的關切點,回應時代的挑戰,開展專題化教學。
2.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3.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和觀點來看待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方針政策,結合歷史具體語境,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才能正確理解黨的宗教方針政策。
1.注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研究的整體性,提倡研究性教學理念,既把教學內容看作研究對象,也把教學本身看成是研究過程,尤其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探討。
2.在對課程內涵開展具體研究過程中,須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宗教學、歷史學、教育學交叉的跨學科分析,強調宏觀和微觀相結合,重視挖掘整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個案。
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含義的前提下,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歷史發展和中國當下的宗教實際情況相結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為指導方針,著力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這一中心主題融會貫穿于研究和教學全路徑,通過深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內涵建設,推動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教學實效的有力提升和教育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2]。具體而言,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課程內涵建設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這部分在考察中國高校開展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歷史的基礎上,從正反兩方面總結此前各地區各高校開設并推動相關課程建設的經驗做法,論證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課程創新點,進一步明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教學性質、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內涵建設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方針。此部分在概括歸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及其中國化的歷史生成的基礎上,闡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科學內涵,重點論述以下五個要點:第一,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及其“四大關系”;第二,堅持和發展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在“導”上下功夫;第三,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發展方向;第四,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第五,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正確處理宗教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和高校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形勢與政策”課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關聯性,是對后者的有益補充,不是另起爐灶。此部分重點挖掘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四門思想政治課以及“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課程內涵建設必須自覺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要求來開展,以實現課程教育教學在政治性、思想性和學術性上的有機統一,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可以為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提供所需的思想性、理論性資源。此部分重點論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的學科屬性和定位;第二,浙江省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科建設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建設的多角度學術支持;第三,加強現實中對涉及宗教和宗教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比如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宗教義理的關系問題、如何深入闡明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相交織的關系、抵制和消解境外極端主義的滲透問題等。
本部分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指引下,以問題意識為導向,組織實施專題化教學模式,專題設置強調政治性、學術性和現實針對性的有機統一。專題包含以下七個模塊:第一,中國宗教的世界性和本土化;第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主要內容;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第四,宗教和國家安全;第五,宗教統戰的作用及影響;第六,發揮宗教積極的社會功能;第七,共產黨員要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者。
對當前浙江省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開設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概論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就課程教學實效進行回溯式評估。重點厘清以下兩大問題:第一,各學院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師資配備及專業能力、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教材使用等情況;第二,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本情況、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對宗教問題的關切點等情況。在厘清上述問題以后,對其已經獲得的成績和不足之處做實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以進一步加強對該課程的內涵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