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
主題式項目教學是一種在任課教師科學引導組織下將學生充分納入教學活動中的,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以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為導向的針對性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的同時,強調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在高職思政教學中運用此教學方法,有利于突破傳統高職思政課程的困境,由于主題式教學要求教師要將思政課程知識與其社會生活現實緊密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從而促進思政課程的教學創新。
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即思政課程的價值因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被追求個性自由的學生所質疑,與此同時,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方法無法有效調動其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在現如今的思政教育課堂當中,許多學生們都是被動聽課,盲目接受教師所講述的思政知識,學習思政知識的動力不足。且現行的高職思政教材及呈現方式具有滯后性,課堂上所講授的思政內容以及思政知識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出入,這就導致學生們對于思政知識認識不夠深刻,學生缺乏必要的共識感和參與感。而主題式項目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為高職思政課堂教學現狀的轉變提供了可能[1]。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成熟,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階段的高職學生多為信息原住民,相對于80后、90后,他們更為熟練地使用科技獲取信息,可以通過如QQ、微信、微博等手機軟件以及各種各樣的網絡社交平臺,可在網絡上隨時隨地獲得各類知識,學生們可以接觸到多種多樣的信息,多種多樣信息的獲得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們的視野,豐富學生們的知識儲備。但是多種多樣信息的獲取也會帶來一定的缺點,學生們的思辨能力還不夠成熟,在接觸這些信息時,學生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文化信息的誤導甚至是迷失,由于高職階段的學生還不具有完全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很難把握價值取向和尺度,這就可能導致學生們被錯誤信息所迷惑,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而網絡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會讓學生開始不自覺地追求個性和自我,極度渴望與他人不同,形成自己的個性,希望個性和觀點被接納認可。而思政課程上所講授宏觀的理論知識,與部分追求個性的學生們會產生思想沖突,造成思政課程在部分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功能和價值被削弱,思政課程并沒有發揮其原有的作用。
現階段部分學校的高職思政教學仍采取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授課形式,任課教師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在課堂上以純粹理論灌輸式課堂教學為主,在實際的思政教學過程當中并沒有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學生們在思政課堂當中只是被動地介紹教師所講述的理論知識,并沒有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與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更沒有做到知識的內化。現如今所采用的這種相對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與新時代的學生追求個性和自由的特點產生嚴重沖突,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思政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們學習思政知識的動力不足,部分學生甚至將思政課程視為“無聊”“乏味”的課程,采取放棄甚至是無視的態度,單純為了通過考試而學習的敷衍了事。這就意味著高職思政課程在創新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在課程教學方面還需要繼續進行改良,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程必須要充分結合新時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個性特點,在對學生們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在教學方式、課程評估、教師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進。
目前高職院校所采用的思政教學教材基本上是全國統一版本,教材雖然全國統一但是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應當有所差異,思政教材當中所采取的案例和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滯后性,與實際生活存在著一定的出入,因此教材以及教材中的案例對學生的吸引力明顯不足,而這與思政課堂應該具有的時代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實際教材來看,教材當中的部分內容與高職學生的生活甚至毫無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疏離感,使得學生們與思政知識之間的距離感進一步加重。為了拉近高職院校的學生們與思政知識之間的距離,這就要求思政課程必須摒棄落后的教材上的教學案例,而采取與時俱進的內容作為教學的素材,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案例選取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高職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進一步激發學生們學習思政的積極性。與此同時,現如今思政課程的授課形式和課堂組織方式也較為單一,部分高校在思政教學過程當中仍然未將如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到思政課程中,僅是憑任課教師的照本宣科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2]。這就要求高職思政課程必須要轉變原有落后甚至是陳舊的教學方式方法,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的特點和需求,將現代化的教學資源以及信息技術應用于思政教學當中,從而將思政課程面貌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改革創新,真正擔負起學生價值觀引導者的關鍵角色。
本文在厘清“主題式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分析主題式項目教學在具體實踐中所體現出的特點,從而更好地提出在高職思政課堂上實踐主題式項目教學方法的方法及路徑。
就學界的研究現狀來看,目前針對主題式項目教學缺乏統一的定義,本文在梳理目前學界的基本共識的基礎上,首先針對主題式項目教學進行定義,同時,為后文研究進一步開展打下基礎。主題式項目教學是一種在任課教師科學引導組織下的、將學生充分納入教學活動中的,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以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為導向的針對性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重點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同時,強調對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也能進一步鍛煉學生們的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
就主題式項目教學法的定義而言,該教學方法最顯著的特點是將主題式項目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傳統的課堂講授的模式,一般通過以主題項目為教學理論的主要內容載體,任課教師通過項目案例的講解,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成為課程的實際參與者。從其實踐經驗來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思想,從課堂講授者轉變為主題式項目的組織者、發起者及引導者;其次,任課教師需研究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需要結合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等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主題項目;與此同時,主題式項目教學要求任課教師要打造與學生共創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認知和動手實踐素質,從而達到高職思政課堂的教學目的;而在組織形式上,主題式項目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一般以學生小組為基本的教學單位,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使學生獲得理論知識及實踐經驗[3]。
綜合前期的高職思政教學實踐和教學現狀來看,將主題式項目教學運用到思政課堂中,主要有以下三個要點:首先要設計合適的主題項目,其次需要科學分組及重視教學實施過程,最后采取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效果評估模式。
1.設計符合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主題項目
任課教師需要用項目思維和全新的眼光審視教學內容,突破傳統教學的思維,結合教學目的及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主題任務。在此環節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考慮教學目的,還需要考慮教學內容及任務的實用性及趣味性,并且要打破教材的局限,選取與學生生活及未來工作切實相關的素材構建主題項目,將理論原理適當地融入其中。
比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課時,任課教師可將每個價值觀念與學生的生活實例進行一一對應,并從某一個可體現特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物的例子上進行延伸,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個體案例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社會的重要意義,同時任課教師需要設置不同的子主題,通過構建子項目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運用到日常的學習生活及日后的工作場景中去。
2.科學分組及全過程記錄
主題式項目需要以教學小組的形式實施,每個組以5-8人為宜,同時每組需要有組長一名,將組內成員進行分工及監督管理,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對學生分組的時候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可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隨機分配或者是學生自由組合,需要注意的是,任課教師需要針對每個學生在小組內的角色進行打分,在避免“搭便車”“大鍋飯”等行為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且不斷提升自我。
以思想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任課教師可將具體的法律知識進行分解成不同的主題,可以鼓勵學生自行將組內成員進行分工及監督管理[4]。例如,任課教師可在課堂還原電影《十二怒漢》的主題形式讓一個學生扮演“法官”的角色,兩個學生扮演雙方“律師”角色,選取12個人組成“陪審團”,而教師則可以書記員的角色進入到項目之中,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通過還原實際的案例來學習理論知識。在形式上除了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外,針對該課程,任課教師還可以采用例如辯論、演講、模擬法庭等形式,再如讓學生結合實際的案例或者法律案件進行小組協作,并結合教學要求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教學內容。
3.采取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效果評估模式
在主題式項目教學法中要突破原有的考評方式,采取靈活的課堂教學效果評估方式,用課前、課中、課后及考試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如在“愛國主義教育”一章的內容教學中,教師的主題式項目可以是“我的祖國讓我自豪”的主題,任務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設計主題演講,任課教師要在課程開始前就預先設計好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如組織者、主講者、ppt執筆人等,讓學生在課程開始前先選取角色,任課教師需要對相應角色的任務完成度進行打分,并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在課程開始前引導學生學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完成主題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團隊協作,最后以課堂小測驗的形式驗收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5]。
例如在“愛國、愛校、愛家”的教學主題中,任課教師可將時政熱點“中國夢”及“中美貿易戰”等融入主題選題上去,可設計例如“中美兩國關系”“中美兩國的外交較量”等主題,通過例如小組討論、成果展示、辯論賽等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項目教學中去,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任課教師需要全程記錄學生的參與的表現,作為打分的依據,在課堂表現學生的評分上,任課教師也可采取學生互評的方式,選出“課程的最佳學員”的形式,有效地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思政的課程中來。
高職思政課采取主題式項目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課程的互動中來,讓原本枯燥的思政課程更為符合學生的需求,同時這也是高職思政課程教學應對時代挑戰的形式,在尊重學生思想多元化的同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且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教材及呈現方式的滯后性。綜合前期的高職思政教學實踐和教學現狀來看,將主題式項目教學運用到思政課堂中,主要有以下三個要點:首先要設計合適的主題項目,其次需要科學分組及重視教學實施過程,最后采取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效果評估模式,而這三點本身對高校思政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