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仁東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業學院,遼寧阜新 12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018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文件中指出,要著力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梢姡罢n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打破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長期相互隔絕“孤島效應”的重要舉措。由此,進一步深化認識“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價值意蘊以及深入探討下一步正確的行動路向,在學理探究和工作實踐兩個方面變得尤為重要。
從學理方面來說,“課程”的含義是“學校課業的內容及其進程”,包括了學校面向學生開展的全部有組織、有計劃的顯性和隱性的學習活動。而“思政”含義是從精神教化的角度出發,將一定的價值觀念內化為思想、外化為行為的教育教學活動,核心理念在于精神、信念和價值觀的提升和樹立。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理解,“課程”與“思政”的融合即為提升學生精神素養提供了平臺,同時也為學習活動增加了更為明確的精神向度。
由于學理界對認識及知識性質的不同見解,導致對課程育人的內涵也有頗多爭議。“經驗論”認為,一切知識來自感覺,人需要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互動中方可掌握知識,所以課程應該著重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教授。而“唯理論”認為,知識來自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課程應充分發掘學生已有觀念,提升認知能力的理性化發展。這種二元對立分歧的爭論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直到“泰勒原理”的提出才被逐漸淡化。
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體系廣泛為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泰勒原理”過分強調了“目標導向”和“過程管理”而導致課程教學丟失了知識傳授過程中應融入文化意蘊和精神價值,對“立德樹人”的消極意義作用是比較明顯的。而且隨著時代發展,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則把這種消極作用進一步放大。特別是在當前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大量的專業授課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認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的事情,不能有效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對學科課程的文化意蘊和精神價值采取了消極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立德與求知內在的有機聯系,造成了知識傳播與價值引導的疏離”[1]。
大學課程究竟是傳授知識技能,還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工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我們的找到了答案,也為“課程思政”的提出和施行奠定了思想基礎,可以說課程教學的新時代已經來臨,“課程思政”為我們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理念、新遵循和新要求。課程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對文化意義及精神價值的追求必須有機統一起來,這可謂是課程思政的核心內涵。
對“課程思政”的落實機制的探討一定要認識到的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必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精神。這可謂賦予了“課程思政”建設培養新時代合格大學生的政治和教育使命。直面當前課程教學“立德”與“求知”的脫節,深度挖掘課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對課程教學進行制度性變革,構建“課程思政”系統化的落實機制尤其重要。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高校課程教學“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也會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2016年,教育部關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發布為基礎教育課程德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體系》只對基礎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了具體化的闡述和要求。大學階段是學生“三觀”塑形的最后關鍵時期,“課程思政”正是高等教育如何做好“立德樹人”最良好的呼應之一。大學課程的核心意義在于對精神教化層面的價值尋找,“形塑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大學課程的本質意義”[2]。這就要求在課程目標的設計上必須堅持“以德為先”,把德育放在課程育人工作的首位,根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大愛大德大情懷。正如有學者所言,“大學課程不僅僅是追問其范圍的解釋之學,更是規范人的價值之學”[3]。
本質意義的“思政”元素是精神和價值元素。思政元素的融入其實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要“不忘本來”,從理論上講每一門課程都有思政元素的存在,做好深入研究和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就會由“少”變“多”,當然這與授課教師的學識淵博程度和知識的縱橫串聯能力有關。二是要“吸收外來”,探尋、吸收和傳承與課程相關的歷史基因、中華優秀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外來優秀文化,有力地構筑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為學生成長提供精神指引。在這兩個方面,很多學者和實踐教學工作者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例如:中央財經大學的毛靜老師在國際貿易學的課程教學實踐中從“從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中彰顯中國的四個自信”“從世界貿易和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踐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從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配額導尋租的危害中正確認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意義”[4]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深度契合,可謂為廣大一線專業課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優秀的實踐樣本。例如:上海中醫藥大學在人體解剖學課程中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思考、對醫學責任意識的深度審視,在中藥飲片鑒識課程中設計了進入社區宣教的實踐內容,將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職業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這些都為“課程思政”課程生態良性發展奠定了有益的實踐基礎。同時也說明,“課程思政”需要根據每門課程的自身特點,通過深入挖掘專業知識蘊藏的思政育人元素,極大地激活專業知識內涵的教化功能,
目前,在課程評價上,“唯量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在高校仍然是極為普遍現象?!罢n程思政”體現的是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大德育觀,這對大學課程評價體系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盡管我國大學課程的評價體系在不斷地進步和完善,各高校的評價體系也不盡相同,但通過對“顯性”教育教學內容進行客觀評價仍然是各高校課程評價體系的核心手段,基本上都是以“那些更容易測量的維度來作為課程目標和進行課程評價,對于課程在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和責任感方面的發展,很多大學都不愿提及”[5]。而“課程思政”所強調的核心內容恰恰具有主觀性和內隱性的特點,而把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納入課程質量評價體系成為考驗高校落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需要把對課程專業維度的片面評價,向滿足學生精神成長和價值觀培養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進行多維度延伸,利用客觀量化評價和主觀檢驗效度相結合,強化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和對學習效果的評測。
對于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來講,“課程思政”所帶來的理念變革和制度訴求是深刻和急迫的,讓課程思政落實落地,在理論可行和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最終還是要在實踐中努力找準改革的落腳點和發力點?!靶袆诱呤且粋€不可遺忘、不可消除的因素”[6]。從“教”與“學”兩個層面來說,課程具有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建構特征,“課程思政”必須實實在在地在高校的課堂中轉化為師生的行動。筆者認為,“課程思政”的行動路向,要分別從“教”與“學”兩個方面發力。
目前,高校教學中“重智輕德”“單向灌輸”現象普遍存在,“表層教學思維”仍然大行其道。大多教師不能深挖知識的文化屬性和價值內涵,把課堂教學簡單地進行程序化的理智訓練、背誦記憶等單向接受的機械訓練,傳遞給學生的可謂只是“冰冷”符號,沒有傳遞給學生思想上的“溫暖”。大德育觀使我們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轉變教學思維,開展深度教學,利用蘊含德性意義與文化品格的知識,實現涵養學生精神成長的文化價值正是課程思政意義的真正落腳點。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的赫爾巴特(Herbart)提出過著名的教育性教學原則:建議“把教育和教學融為一體,統一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對于教師來講,轉變原有的教學思維,開展深度教學,要把一門“金課”做到同時具備“廣度、深度和溫度”,需要一線專業教師查閱大量的有關文獻,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關注時事和現實問題并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把課程德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專業知識,并巧妙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共情和共鳴,才能實現春風化雨的效果。
教師通過深度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精神意義的啟發,但學生能夠產生“頓悟”式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一定發生在深度學習當中。所以,學習如果只浮于知識層的表面會很難做到德性提升的目的。“深度學習”的概念始于20世紀60年代,從對人角度來講,“是與人的淺層學習相對應的深層學習,是人通過學習認知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7]。當前,深度學習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有代表性的當屬加拿大學者艾根(K.Egan)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其代表作《深度學習:轉變學校教育的一個革新案例》中,提出了深度學習的三個標準:即“知識學習的充分廣度(Suきcient Breadth)、充分深度(Suきcient Depth)和充分關聯度(Multi-dimensional Richness and Ties),以對應知識所具有的符號表征、邏輯形式和意義系統的三個組成部分”[8]。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而言,要從學生層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深化,運用系統運作的思維,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一是要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做好教學組織、設計、指導和啟發,通過學生發散思維將理論教育與學生熟悉的“思政”事件和人物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道德品格內化的樂趣。二是開拓學生對課程當中蘊含的“思政”資源的思考力,各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基數巨大、樣態萬千,可以從橫向、縱向、立體三個方面加強課程知識和思政元素的關聯,進行提升自身德行的深度思考。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探索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思政”任重道遠,既是新的契機,也是新的挑戰,它為高校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政教育載體,但同時也增加了專業課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復雜程度?!罢n程思政”建設可謂是新時代高校育人工作的系統工程,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開辟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從廣義上講,高校一切具有隱性教育功能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都可以納入課程思政的范疇,比如“高校輔導員工作課程化”建設的推進和發展可以視為實施課程思政實施的一個重要載體??傊瑢嵤┱n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最終促使高校教師回歸“靈魂工程師”的職業角色,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終極價值,實現專業教學和課堂育人的雙重目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