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南郊鎮賈黃小學 胡 月
語文是一門具有獨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內涵的學科,新課程改革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全人教育,在教學中強調語文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身為教師,不應把學生視作承載知識的“容器”,而應當注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獨立意識與個性發展。學科教學,教的不應當是如何考試,而應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升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本文將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這一話題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
小學語文的一大特性便是工具性,比起中學語文所注重的理解、賞析與品讀,小學語文更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能力,畢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將語言基礎夯實,才能夠正確地運用語言,切實提高語文能力。
構建成熟的語言體系,就需要學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的生字與生詞,在小學尤其是小學低年級階段,語文教師會將很大一部分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這一方面。然而即使是這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死板,一味地照本宣科,對字詞的講解與積累都圍繞課本進行,沒有任何一點點的創新與拓展,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誠然謹慎,但是謹慎得有一些極端。還有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講解生字詞,要求學生知道字詞的讀音、寫法以及意思,便自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師看上去盡職盡責,然而卻遠遠不夠,語言學習不僅重視積累,而且更重視運用,如果只是學了不會用,那么學習的目的便沒有達到。因此,為了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語言維度而言,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兩大要素——一是語言的積累,二是語言的運用。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會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深藍、千奇百怪”等課本中的詞語,同時要讀懂課文,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教授學生字詞時,教師應當運用符合小學生年齡階段與學習特點的教學策略。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沒有完善,難以將抽象的詞匯具象化,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儀向學生展示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所學詞匯的意思。其次,在學習完這些詞匯之后,教師應當讓學生用新學的詞匯當堂造句,畢竟想要真正掌握詞匯,就要學會運用詞匯,在課堂造句的環節中,筆者就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其中一個學生所造的句子是:“蘋果園里物產豐富。”這就說明學生根本沒有徹底理解“物產豐富”這個詞的意思,需要教師進行二次說明。最后,筆者在課堂所學的生字詞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景色宜人、魚米之鄉、五彩斑斕……”同義生詞的補充可以拓展學生的詞匯量,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如果說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是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那么到了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學習的側重點則更多地放在思維培養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想要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切實提高并且全面發展,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通過想象與聯想加強對于事物的客觀認識,通過深入的探究與思考,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當照本宣科,在課文中遇到重點或者困難的段落句子,就趕緊把教學參考書上的內容一字不差地念一遍,讓學生把標準答案抄寫在課本上,這樣的教學是無效教學,學生收獲了一個標準答案,即使將這個答案熟讀于心,遇見了新問題依然會無從下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當培養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是學生對于標準答案的背誦能力。
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這一課時,講完課文內容后,筆者問班里的學生:“同學們,你們猜測一下,多年之后閏土與魯迅相見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有的學生說:“他們兩個再次見面時一定非常激動,暢快開心地聊著小時候的趣事!”有的學生說:“他們兩個那時都是大人了,可能不會像小時候那樣談天說地,但是會成為心照不宣的默契的朋友!”還有的學生說:“他們許多年都沒有見過,見面一定感覺生疏了些……”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念了后續的文章,在聽到閏土看見魯迅時低頭叫了一聲“老爺”,并拉過自己的兒子來給魯迅磕頭時,所有的學生都發出了一聲長嘆——曾經的那個風姿卓越的少年為何變成了一個受生活壓迫而木訥的中年人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續寫”了后續的故事。《少年閏土》的教學讓他們明白了文學創造的無限可能,在思維層面上促進了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由于小學低年級階段,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更傾向于“工具性”,而導致很多教師會在教學中忽略“人文性”這一大特點,也因此忽略了課堂教學中的審美鑒賞。審美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也是學生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語文學科素養,因此,要求學生應當能辨別文章的優劣,并能從中體會到豐富的情感。
例如: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一首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千古名句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其中的瑰奇壯闊,而不是生硬直白的翻譯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教師應當依靠藝術手段輔助學生領略詩句之中的美,讓學生切實收獲到藝術美感的深度體驗。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課文、背課文,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欣賞課文,領略課文中的藝術美學。
“老師,我們為什么要學文言文,這明明是過去的人的文章呀!”經常會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雖然童言無忌,但是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說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文化素養是語文學科素養的關鍵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語文學科蘊含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不但要學好語文這門學科,還要在學習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自覺親近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例如:在學習《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習俗,在學習與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傳統與思想精髓。因而,學生在每次過節時不但會享受過節的氛圍,還可以在節日中體悟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思想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走近經典”的活動,朗讀四大名著之中的經典片段,并讓學生用白話文復述其中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經典名著的理解,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名著,感受到了其中所蘊藏的魅力。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既是任務,也是責任,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從語言、思維、審美能力與文化傳承四方面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新時代提供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