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新安小學 孫紅霞
活動評價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小學生參與活動的效率和質量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對此,教師要擁有科學的活動評價觀念,并且通過優化活動的內容、完善評價的主體、創新評價的形式等方式,改善活動評價的質量。另外,也要借此促進小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在提升他們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同時,改善他們對活動的認知,使學生真正從綜合實踐活動中收獲更多的知識。本文根據最新的教育要求,探究了完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有效策略。
在最新的核心素養教育要求中指出,教師要設置能夠促進小學生全方面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而這就意味著所創設的評價內容不僅要包括學科的各項作業和考試,還要包含學科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的評價。這樣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小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通過制定滿足他們內心真實需求的評價內容,幫助他們重新認知自己、認可自己,并借此促使他們建立強大的自信心,實現更高效的學科綜合發展。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創設評價內容時不能只考慮到活動結果的有效性與合理性,還要更關注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傳達出的各方面信息,如參與活動的態度、任務完成的速度、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他人合作的狀態、動手實踐的經驗等。這些信息的加入,不僅能使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內容變得更加多元化,還能對小學生形成客觀、全面、綜合性的評價,從而使其在規范的活動評價指導下快速提升自身的學科綜合素養。另外,教師在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內容時,還要考慮到課程總體的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不同年級的實踐活動內容、不同的活動主題等,并以此為參考,優化評價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實踐效率、合作效果、實踐技能等元素,將評價內容分為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兩個部分,并根據當前小學生的真實情況制定活動評價的內容。
學習態度指的是小學生在參與綜合實踐活動時所呈現出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最新的教學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來說,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將直接決定他們完成任務的效果,也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率。所以,教師在制定活動評價時,要更加重視小學生參與課程活動的態度,要判斷他們是否全身心地投入了活動任務中,是否能夠認真思考與活動相關的信息,是否主動承擔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在活動過程中是否能夠積極地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能否根據當前的信息主動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是否為課程活動提前做了準備,能夠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任務,是否有不懼困難的品質等。另外,教師還要根據不同活動的不同主題,以及不同的活動目標設計多樣化的評價工具。
例如,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我看家鄉新變化”這節課,教師可以利用“整體拆分法”設置活動評價的內容。“整體拆分法”就是指把一個整體的活動項目按照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分成多個細小的活動項目,然后,教師再根據這些細致的小項目設計具體的評價內容,并且按照不同階段的特點繪制評價表格,借此對小學生進行學習態度評價。比如,教師可以把“我看家校新變化”的主題活動分成七個階段,分別是收集相關資料、制定活動方案、探究家鄉風俗、介紹某個具體風俗、創設與之相關的活動、進行活動數據統計、活動成果展示。隨后,再根據這些內容對每個階段小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如是否對本次活動產生了興趣、是否主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是否能夠主動配合其他同學、是否有耐心聆聽他人的意見、是否主動承擔的自己的任務、遇到困難時是否積極探尋解決方法等。教師利用“整體拆分法”可以設計出更全面的活動評價內容,同時也能對小學生進行具體客觀的綜合性評價。
教師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評價內容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對小學生學科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等方面的考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就是對小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樣化的活動內容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知識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而教師在設計活動評價內容時也應當從這幾個方面出發,并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能力創建具有形成性特點的活動評價表格。
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簡易互動媒體作品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先制定出幾個具體的評價項目,如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實踐水平、解決能力、社交能力五個方面,然后再對每個項目設置“優、良、努力”三個層次的評價標準,最后再根據具體的活動內容和小學生的實際活動水平補充評價內容。例如,在認知能力方面,教師要判斷學生能否熟練翻閱相關資料,并主動探索其中與微電影設計與制作相關的知識;在思維能力中,教師要對小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析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價,同時要判斷他們是否能夠在活動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實踐水平評價項目中,教師要查看小學生是否能夠根據微電影主題的要求自行設計電影劇本、能否設計出具有創意性特點的微電影內容等;在問題解決能力方面,教師要判斷學生能否將復雜的程序進行簡化的分解,如果在錄制或視頻制作中遇到問題,小學生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獨立解決等;而在社交能力評價中,教師要根據各小組的綜合實踐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小組合作的效率判斷組內成員是否做到了高效合理的溝通與交流,是否在遇到問題時做到互幫互助,各小組成員是否對微電影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另外,在微電影制作過程中,要評價小學生是否從中收獲到了更多的知識,積攢了更豐富的社會經驗等。教師通過對小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評價進行優化與完善,能夠使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了哪方面的問題,并且可以實現有針對性的糾正與提升,從而快速提升他們的學科綜合素養。
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展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并借此促使他們向更全面的方向發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要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主體,鼓勵小學生和學生家長也參與評價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夠有效提升對自我的認知,同時也讓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與教師實現更高效的家校合力教育。
學生評價指的是教師讓小學生通過自我評價、組員互評等方式,增強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并且對彼此有一個全方位的認知。教師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活動中創建學生評價,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自我的認知,并且有意識地在活動過程中糾正自己的錯誤,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以此促進活動任務的快速完成。教師在開展學生評價活動時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是讓小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評價,另一方面是讓各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相互評價。比如,小學生在完成“迷你盆栽”這節課的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以讓他們先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再對他人進行評價。例如,有的小學生表示自己非常用心地對盆栽樣式進行了創新,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順利種植了一棵小發財樹;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盆栽還有進步的空間,可以用廢舊的花布裝飾盆栽邊緣。在互評過程中,學生則不僅要指出他人盆栽的不足之處,更重要的是找出各盆栽中的亮點和優勢,并將這些思路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對小學生而言,教師是他們最尊敬的人,所以大部分學生都很在意教師的評價。對此,教師要更加注重評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不能偏袒任何一個人,要堅持“就事論事”的原則,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比如,在“‘小眼鏡’的苦惱”這節課上,教師的評價不能只針對學生的活動探究結果,還要對他們參與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例如,有的小學生不僅提前完成了自己的探究任務,還主動幫助了他人,對此,教師就要對這一行為提出表揚,并鼓勵其他學生向這個學生學習,以此培養全班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
在教育領域,家長的評價也可以被稱之為“關注性評價”,這也是小學生非常注重的一個部分。因為大部分人都更加在意家人的認可,所以教師要在課程評價中加入家長評價這個環節,以此滿足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家長可以對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活動行為、認知水平和觀念意識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自己孩子的了解,還能看到學生之間的差距,并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從而更好地與教師形成有效的合力教育,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教師開展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學習活動,要重點關注小學生在活動課程中的各種個性化表現,以及他們在活動中所收獲到的學習體驗。這也就意味著教師在創建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時要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和活動的過程。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就要創建形成性課程評價,要把評價行為貫穿于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和各階段中,還要對小學生的個性化表現給予更多的關注,并借此激勵他們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各項優勢,從而使實踐活動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形成性評價包括了三個重要的階段。首先,教師要在活動正式開始前對小學生的課前準備行為進行合理的評價。比如,有的活動需要學生組織問卷調查,或者根據活動要求進行具體方案的制定,教師要對此過程進行評價。其次,教師要對小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評價,可以采用觀察記錄、小組互評、學習日志、交流探討、問題訪談等形式進行綜合性評價,并借此深入了解小學生的真實需求,從而有效改善評價的內容。最后,教師還要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結果進行評價,通過數據分析和成果研討的方式,幫助小學生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并通過成果匯報、實物展示、論證答辯的方式,實現有效的學生互評。
以綜合實踐“關于生活垃圾的研究”課程為例,教師要設置關于垃圾分類的調查問卷,組織學生對調查前、調查中、調查后的活動評價。在調查前,小學生要制作合理的活動方案,此時,教師就要對他們所設計的方案進行評價,判斷校園綠化調查過程的合理性與可實施性。另外,要評價小學生是否主動參與這項方案的制定過程。而在調查過程中,教師要評價小學生活動的過程是否具有科學性,能否做到及時有效地解決臨時性的問題等。在關于生活垃圾的調查活動結束之后,教師還要對此項活動的結果進行評價,要告訴小學生每一組的調查結果是否符合活動的要求、所統計的垃圾分類數據是否真實合理、每個人在此項活動中是否投入了最大的熱情、有沒有認真完成任務等。教師通過創設形成性的評價,實現了對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關注,并借此加深了對他們的了解,也為以后的活動設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師除了創建形成性評價之外,還可以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創建語言描述評價、實物獎勵評價、課程分數評價、肢體動作評價等。比如,當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時,教師就可以對他們豎起大拇指,或者用掌聲表示鼓勵;當學生主動回答活動問題時,教師可以進行語言描述式評價,如“剛才所回答的內容邏輯十分清晰,而且觀點明確”“這個觀點比較新穎,也有參考的價值”“此種解決方法并不是特別理想,還有改進的空間”,等等。教師用鼓勵性、表揚性、委婉的語言對小學生進行評價,不僅可以激起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和信心,還能實現有效的引導,從而使其更加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方向,促使綜合實踐活動順利地開展。如在參與“霧霾現象探秘”這節課的綜合實驗活動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行為和語言進行課程評價。比如,有的小學生認為霧霾的形成是因為汽車尾氣的排放。對這個觀點,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委婉的評價,如“汽車尾氣的排放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你可以從自然環境的角度思考一下還有哪些原因。”有的小學生利用身邊的事物進行了簡單的科學霧霾探測實驗,并得到了有效的實驗結果,對此,教師可以進行表揚性評價,如“這類實驗活動的實用性比較強,而且操作簡單,非常符合你們的操作習慣和認知水平,可以進行推廣和宣傳。”教師利用這樣的評價性語言,不僅增強了小學生參與活動的信心,還改善了師生之間的關系,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了實踐活動的效率。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其中的課程評價也是判斷活動效果、提升活動效率的關鍵環節。因此,教師要重視這部分內容,通過優化評價內容、改善評價形式、豐富評價主體的方式,增強課程評價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利用活動評價提高小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學科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