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貴茂
(撫州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撫州 344000)
高職教育是面向區域經濟的教育形式,以其十分大眾化和產業化的特點有力地推進著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并且對改善高職教育的社會經濟環境和建立與其相匹配的教職體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是高職教育發展水平的動力,兩者互為條件、相互推動。探析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促進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協調發展是實現區域經濟騰飛的戰略需要。
從《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數據中能夠看出,構成區域競爭力的指標有多項,包括產業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生態環境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等。眾多區域競爭力指標顯示,在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及經濟方式轉變的過程中,人力資本是發展的先決條件。高職教育主要是以培養技能型和專業型人才為目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主要來源,可以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創新,以及區域競爭力的提升。此外,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調整決定了高職教育的結構形式,不同的產業結構對勞動力的技術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為高職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高職教育系統和區域內企業系統形成關聯,從而有可能產生耦合和協同;同時,高職教育體系與區域經濟創新發展也有必要產生耦合和協同。因此,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有現實關系、潛在關系及隱含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賴。
第一,在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人力資源地位明顯,其作為核心要素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一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的隊伍。對高職院校而言,教育目標即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這正是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來源,而這也體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中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價值。
第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高職教育提供了產、學、研一體的示范基地。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將產、學、研三者進行有效結合,是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高職院校擁有科技專業人才及先進的實驗設備,是技術創新、交流、轉化的最合適場所。因此,在近些年的發展中,產學研的發展在不斷加速,高職院校也開展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而這更進一步加速了產學研的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助力。高職院校發展中,更要依托所在區域的產業優勢,對教學方向進行不斷完善調整,確保高職院校能夠與區域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此外,高職院校自身校辦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參與到區域經濟建設中,以確保協調發展并促進經濟的蓬勃發展。
第三,高職教育能夠推動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對失業人員進行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失業者的知識水平,提升其就業能力,使其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環境和新工作,而這對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意義重大。
第四,高職教育能夠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高職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教育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更需要一定數量的人才。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新興產業不斷興起,科學技術飛速進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所以在高職教育中,急需樹立全新的培養理念,在專業的設置上要契合區域新興產業經濟的發展,高職教育結構直接影響著人才結構,區域經濟發展由人才結構來決定。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高素質的勞動力是決定性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其對于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意義重大。世界經濟發展史指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投入大量資本及自然資源是可以實現的,但是往往會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后果。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高素質勞動力對區域經濟增長起到的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勞動者知識增加,相應的生產技能也會提升,進而提高生產效率,最終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第二,高素質的勞動力能夠對時間和資源進行高效配置,而這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對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在動態的經濟條件下,勞動者能夠有意識地結合經濟條件的變化來配置自身資源,這種能力即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由此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市場運營的經濟軟環境,即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人文環境,包含尊重規則、競爭有序、誠實等,構建經濟發展軟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現階段,由于社會信用差、道德標準低等所引發的經濟問題非常普遍,所以在規范社會秩序、樹立誠信理念、踐行誠信規范中,高職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教育要切實發揮自身的最大化優勢,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傳承引領工作,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對于市場的正常運營、構建經濟軟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在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中,積極推進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區域性高職教育統籌規劃與建設工作,是完善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城市為中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其中,中心城市作為核心,帶動周邊城鎮的經濟發展,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由此形成完善統一的城鎮體系。20世紀末,美國的卡斯特爾教授提出了信息城市理論,該理論指出,城市在群體空間中的作用,不僅僅是規模和經濟,最重要的是作為復合網絡連接點,亦可稱為區域節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里我們以江西省為例,南昌、九江、上饒、鷹潭、撫州和景德鎮六個設區市作為中心發展城市,這些區域性中心城市都分別對周邊區域和中小城鎮經濟進行輻射帶動。在江西省發改委公布的《環鄱陽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中,環鄱陽湖經濟圈范圍就涉及到南昌、九江、上饒、鷹潭、撫州和景德鎮六個設區市,功能定位為全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全國重要的生態產業中心、江南著名的優質農產品集散中心和國內外著名的生態旅游休閑勝地,重點發展工業、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旅游業、現代物流業和特色生態農業,其所帶動的經濟面就非常廣泛,同時更能夠推動江西整個省域在中部地區的崛起與發展。在環鄱陽湖經濟圈背景下,地方性設區市高職教育要積極融入到大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中,在立足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輻射整個都市圈區域經濟,統籌區域性高職教育規劃與建設,發展高質量的高職教育,與都市圈區域經濟發展相匹配,共同為江西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意味著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辦學優勢與特色,主動對接區域主導產業,使人才培養方向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合理布局專業設置,是提升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契合度的必經之路,也是增強高職教育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
首先,高職院校要關注當地產業的發展規劃、發展特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合理布局專業設置,充分保障各產業發展的人才供給,肩負起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使命。其次,政府要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進行宏觀指導,對部分小眾需求專業加以支持建設,避免專業設置同質化,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門類齊全的專業建設格局。最后,各院校要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思路實現專業錯位發展,適當發展小眾需求專業,加快發展大眾需求專業,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專業,形成小眾需求專業“你無我有”、大眾需求專業“你有我優”的區域專業發展生態,避免專業趨同無特色、小眾專業無人問津的不良局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專業建設契合產業發展,提升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契合度。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各區的經濟實力存在著差異,而這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從政府相關政策方面而言,要對經濟落后區域給予大力扶持,可從地區高職教育的發展建設著手,積極鼓勵地區企業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幫助推進地區教育的發展建設,如合作科研、獎學金設立等。在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區域高職教育時,也要向中西部地區發展靠攏,不斷加大高職教育的銜接力度,確保對口銜接。
在長期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的,然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對區域高職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也會產生影響。針對經濟發達區域而言,高職教育的發展未必同步,可能存在滯后性,所以在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要加速高職教育的發展,擴大辦學規模,為區域發展培養更多人才;對中等發達地區而言,在推進高職教育建設的過程中,一味追求擴大辦學規模和速度是不可取的,而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的建設應該協調、同步發展,走平穩的發展道路;對經濟落后的區域而言,其主要工作任務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向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靠攏,扎實推進高職教育的建設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建設的基礎。在深化國家宏觀統籌調控的過程中,高職教育的區域化發展要因地制宜,確保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實現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高職教育生產和傳授知識,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容小視,區域中高職教育的綜合實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的經濟水平。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進程中,更要不斷增強經濟競爭力以應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因此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不斷推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是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直接動因,兩者之間要建立良性互動關系,以最終實現共贏的局面,這對深化高職教育改革、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