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會監督是黨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治理行為,監督著力的方向、重點、力度理應與監督對象行為和業務內容的“涉公性”密切關聯。 2021 年初,財政部組織和實施了山東、上海、浙江、廈門等部分監管局開展加強財會監督試點,“先行先試”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以央企、上市公司、地方重點企業等為下沉監督的重點,發現風險,規范糾偏,“構筑第一道防線”。試點工作謀求在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公共企業”層面取得突破,體現了財會監督的本質要求,微觀突破,下沉重點企業,把“公共企業”這第一道防線筑牢,不只是微觀單位科學治理的必要條件,更是實現國家利益、強化國家治理、維護財經秩序的必要手段。
這里所說的“公共企業”有何特點? 首先,其利益相關者眾,由國有資本參與的企業、依靠政府性基金或社?;疬\行的國有企業以及涉及大量公眾主體的上市企業,都是對公共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具有深度公共關切的企業,必須嚴格監督,提高其治理水平,消除公眾對其治理能力的焦慮。 第二,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這些企業資產規模、其產生稅費收入和國家資產資源收入占GDP 比重高,單位眾多,提供的經濟總量也遠高于私有制國家,可以說,這些企業對我國經濟健康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微觀治理基礎不牢,宏觀受到沖擊非常巨大,把“公共企業”治理好國家經濟才會好,所以財會監督將著力點放在“公共企業”上很有必要。 第三,“公共企業”的共同特點是兩權分離,必然產生多種委托代理關系,代理風險天然存在,是“預算軟約束”、公私利益沖突、腐敗高發領域,哪里風險突出就應把監督力量投向哪里。
一年多來,各試點局有序推進加強財會監督試點工作,在“公共企業”監督方面也進行了深入探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制度,形成了有特色有實效的財會監督體系,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監督手段,總體上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各試點單位探索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對“公共企業”的財會監督仍應強調“不做假賬”這個常提常新的老問題。財會監督之于市場主體,最關鍵的監督內容是市場主體具有外部影響、產生公共關切的財務、會計活動。只有微觀主體的會計記錄和核算合規、準確,國家的經濟決策、宏觀調控才有科學依據,國家財政汲取才有保障,財政分配才有精準的方向;只有微觀主體不做假賬,一個微觀單位的“相關利益主體”如合作者、交易方、債權債務關系人、投資人和潛在投資人等才有相關決策依據,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 可見,市場主體的財務會計行為不是純私人的事,存在一定的外部影響并產生相應的社會關切,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公共領域屬性。 對于“公共企業”而言,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監督的效率,更要“監督會計”,對會計工作嚴格執法。 要把上市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制度落實好。 筆者還建議,鑒于各類國有企業、融資性公司的“公共企業屬性”,有必要嘗試比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標準擴大國企財務信息及其他重大信息公開范圍,更好地發揮社會監督的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