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霞
(廣州天省實驗學校 廣東廣州 510650)
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能激發出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生物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中,反映生物學的價值。因此,教師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歸納與分析,將理論知識和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結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科學思維,讓學生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生物的規律,能夠加深他們對生物知識的認知。
受歷史因素的限制,初中生物教學仍舊沿用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很多老師都是一言堂,不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單向地講解生物學科內容,過于看重生物理論知識,而未能將生物學科和生活實踐進行結合,這就很難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忽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懂得講解書本知識,整個課堂變得十分枯燥,方法不靈活,顯然也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
針對初中生物教學,不少老師未注重對學生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僅僅在課堂上講解理論要點,很少涉及實踐層面上的引導。不少老師不是十分清楚生活化教學,將生物理論知識等同于生活化教學,這就縮小了生活化教學的范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十分不利。如“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這個知識點,很多老師都會拿來主義,對學生學習幾乎毫無幫助。在學生眼中,這些僅僅為生物理論知識,和他們的生活、學習沒什么太大關聯。究其根源,這是老師自身對生活化教學存在理解方面的偏差,對生活化教學缺乏深層次的認識,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
伴隨生活質量的改善,現代人的幸福指數也得到提升,家長開始注重孩子的成長。受錯誤觀念的桎梏,有些家長私自包辦孩子的未來,使其和社會、生活開始脫節。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會令學生得不到該有的生活經驗。即便懂得課本上的知識點,因為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學生的應用能力也很難得到培養和提升。
過去的生物課堂上,教師總是注重講解書面知識,學生只能在枯燥、乏味的氣氛中學習生物。所以,將生活化教學和生物課堂進行結合,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或是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讓學生清楚生物知識、生活二者的聯系,從之前的被動學習轉為如今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水平。
以往的生物教學目標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的生物知識,將生活化策略引入生物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識點,讓學生接受生命、道德教育。如此,不僅豐富了生物教學內容,而且也讓學生在課堂上領會生命的可貴,從而樹立科學的生命觀念,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將生活化教學模式運用于生物課堂,結合學生的學情和特點組織多元化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夠增強學生對新知的探索欲望,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特別是對操作性較高的生物知識點,運用生活化教學手段能夠讓學生牢牢地掌握生物知識點,為科學素養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初中階段,很多師生都會將生物課看作是“副科”。對生物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學生學習也更多選擇死記硬背。該種授課、學習方式,必然會降低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使其違背教育改革的具體要求。生活化教學模式相對更為直觀、靈活,在初中生物課上建立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幫助教師轉變過去應試化的思想,認清生物教學的地位和價值,引入生活中真實的案例進行教學,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二是讓學生將生活現象、案例和課本上的生物知識進行結合,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培養探索、創新精神,培育生物學科素養。這就說明,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加快生物教改進程的必要途徑。
對初中生來說,生物學科是一門陌生、新鮮的課程,生物知識和我們的實際生活密切掛鉤。所以,教師需要巧妙地將生活實例導入到生物課中,讓課堂教學逐步融入生活,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激發他們的興趣。將生物知識和我們的實際生活進行結合,能夠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掌握生物課堂的知識點。如“植物的生長”這節課,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前準備一盆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盆花,一邊觀察一邊回想自己家中養花會做哪幾件事。多數學生會馬上想到一個動作:澆水。該情況下,教師需要請一名學生上臺展示澆水的動作,讓學生仔細查看澆水的準確位置,引發植物吸收水分的核心器官。緊接著,教師開始播放湖水邊柳樹被“打針”的整段視頻,讓學生根據過去學到的知識來思考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在課堂導入環節中適時地引入實例,能夠激發出學生的熱情度和欲望,讓他們自主地加入生物學習。另外,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也可以拍攝幾組小視頻,讓學生在課堂上懂得植物生長期間必備的營養成分,如水、無機鹽,加深感性認識,讓學生在導入環節就清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掌握學習要點。
學習并非簡單地向外部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身要懂得構建和積累經驗知識。在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前提下,豐富和擴展經驗知識。因此,生物教師要懂得仔細地觀察生活,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靈活地運用,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趣味性。同時,教師也應當引導學生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進行聯合,對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深入的認知,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講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按下列步驟來設計課堂:老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這背后講的其實就是遺傳問題。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父母長得都不高,但孩子身高卻很高;父母兩個人都是雙眼皮,但孩子是單眼皮。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列舉有趣的生活案例,教師能夠激發出學生內心的探索欲,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將生物和個人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探索新的知識。如講解“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時,教師可以制作一份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真實的生活素材,提供和課堂教學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并提出如下疑問:“大家知道我們每天吃到的食物中,哪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糖類、脂肪還有蛋白質嗎?沒吃早餐就來學校的同學,為何上第四節課就會有臉色蒼白、渾身乏力的現象呢?患者無法進食時,要靜脈注射葡萄糖液,這是什么原因?小剛患上重感冒,好幾日沒有進食,身體馬上就開始消瘦,這是什么原因?減肥的秘訣在于少吃多動,你認同這種觀點嗎?青少年和傷病員為何要多吃奶、魚和肉這些食物?”上述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都會讓學生覺得十分親切、有趣。提供這種生活化問題情境,不僅拓展了學生思維,還可以調動他們解決疑惑的能動性。再如講解“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與生活化問題相關的課件,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欲望。課堂上,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愛吃糖拌西紅柿的同學,吃完后是不是每次都能看到碗里留下很多西紅柿汁?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這種問題可以利用學習到的知識點去解釋生活中碰到的生物現象。
教師應設計合適的探究活動,提供生活情境式氣氛,優化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加入課堂,強化師生、生生互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結合個人經驗進行分組合作、解疑,說出各自的看法。必要時,教師給予指導。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組實驗,小組成員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認真地分析現象,討論問題,表達個人的想法。教師方面也要適時解疑、釋惑。緊接著,學生翻閱教材里面記錄的實驗,分小組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從牙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作用三個方面去探究。從而得出唾液在饅頭消化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牙的咀嚼和舌的攪拌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視的。此時老師可以結合學生得出的結論適時對學生提問:“在生活中,我們吃飯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有助于我們的身體健康呢?”學生這時候就能理解“細嚼慢咽”這個詞語所包含的生物科學道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每吃飯的時候就會把這個知識點重新想起來。
再如教師提出有關“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方面的問題后,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進行探究。在好奇心的引領下,很多學生都會樂于參與,搜集資料信息和仔細分析,了解三大營養物的功能,在組內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并由小組派代表來解釋這些典型的生活現象。在活動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碰到的疑難處及時進行釋惑。再如結合教材的“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這個探究,以小組為單位,布置編制合適的方案,自行測定食物(如花生仁、黃豆或是大米)中的能量,感知食物中能量的多少。利用這類生活相關的探究實驗,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提高他們的觀察和動手能力,使其養成科學的思維。
生活中,生物學知識的用途十分寬泛。教師要考慮實際情況進行拓展,指導學生將之前學會的生物學知識運用于實踐,解釋和解決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將理論知識和實踐進行結合,促進“學”“用”的完美結合,即能夠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又樹立起生物科學素養。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可以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的樂趣,從生物學的視角去認識、感受生活,培養健康的學習態度和行為方式,改善生活質量。另外,學生也可以將自己原來學會的生物學知識遷移至生活中來。例如,學習完“合理營養和食品安全”這節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分析每天的膳食,搜集食物營養相關的資料,為自己或是家人編制一份科學的膳食計劃,同時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以小組方式進行分享、溝通。經過初步完善,結合之前設計出來的食譜,學生可以自己在家中動手烹調,請父母品嘗,講明食譜中的道理。利用這種下廚的實踐,學生可以得到親身體驗,用知識來指導日常生活,在這種學以致用中領略營養均衡的要求,感受營養物對健康的重要性。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健康意識,同時也懂得了關愛和尊重長輩的重要性。再如,在“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這節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小組討論然后再設置這樣的生活化生物實驗:拿出一個紙盒,頂部有遮光板,另外一邊則暴露于陽光下。將一只鼠婦放進盒子中,讓學生自行去觀察:鼠婦是喜歡待在陽光下還是陰暗處呢?對中學生來說,這種小實驗可以吸引他們的眼球,調動其參與觀察和探究活動的能動性。利用這種觀察實驗,學生也會懂得光照、溫度和濕度對動物成長的影響,促進生物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均是水到渠成。
生物課程和每個人、大自然都有緊密的關聯。所以,生物學習是一種生動、靈活的狀態。如果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沉悶,那么生物教學也就喪失了其本身的趣味,學生自然沒有學習的興致,甚至會開始厭學、排斥。可見,課堂活動的趣味性也很關鍵。關于課后作業,教師要盡量貼合學生的生活情況進行布置。作業內容上,優先選擇和學生每天生活很接近的內容,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使用常規的生物問題,體會生活和學科二者的聯系,提高個人認識。因此,教師要懂得設計實用性較高的生活化作業。如讓初中學生前往某個地方進行現場考察,或是扮演某個角色。這樣的課后作業,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懂得團結協作,并習得課堂上的知識要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課后實踐中也會感受學習的樂趣,調動他們對生物課程的積極性,提高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并非單純地接受理論知識,而是自主構建理論知識,肯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人翁地位。不僅完成了生活化作業,同時也鞏固了生物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初中生物學習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關聯。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并將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于生物教學中,能夠指引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生命,讓他們仔細觀察這個滿懷生機的世界,懂得用科學的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大自然中的生命,認識生物學科和日常生活存在的聯系,善于將教材里面出現的生物知識點運用到實踐中來,提高生物教學水平,培養生物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