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絨
(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楊漢中學 陜西咸陽 713300)
物理教學中含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學生想要真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存在一些難度,因為需要學生自身具備較強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但是對于大部分的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想象能力和邏輯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掌握物理教學內容的難度[1]。且長時間發展下去,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進而對物理學習產生厭煩感,這并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學的順利開展。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做出一定的改變,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把課本中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并創設相應的生活化情境,通過圖片或者實物等一些非常形象、直觀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點理解的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且讓學生真正體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價值,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應用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實踐,從而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生活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驗證書本中的物理知識點,勾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好奇心,讓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到物理學習中,且學生在進行物理知識探究的過程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很多物理知識都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所以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生活現象對學生進行講解,激發學生對物理的探究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對基礎物理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促使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提升學習效率,進行拓展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以生活現象為例來進行基礎物理的教學,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知識,還能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物理學習興趣,讓基礎物理教學具有趣味性[2]。教師還可以布置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與教師課上教授的物理知識相結合,找到能體現物理知識的生活現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并進行課堂總結,獎勵觀察仔細的學生。學生在課下通過生活實踐驗證所學,也能鍛煉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發展綜合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必須要改進物理教學的方式。引入全新的教學思路,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結合生活中的日常現象,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生活中各種有趣的現象,并用學習到的物理原理進行分析,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應該注重以人為本,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的智力開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
教師在講解初中物理知識時,需要學習將日常生活的物理現象融入課堂教學中,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出相應的知識點,讓學生將學習的物理基礎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還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提升觀察力[3]。這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將生活中的現象和物理知識聯系起來,加強了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敏感度,意識到生活中很多的物理知識都和日常生活有關。教師也應該多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找出更多與物理知識相關的生活例子,并運用到課堂中。
物理概念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基礎知識,也是學好物理的重要開端。但由于物理概念中常會有一些物理名詞,很多學生并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理解。而教師在對物理概念進行教學的時候往往也是一帶而過,只是要求學生對物理概念進行簡單記憶,學生對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只是一些表象,深層含義并沒有得到有效理解,這對于學生開展物理學習是非常不利的。而教師如果可以把生活化教學融入初中物理教學中,使物理概念生活化,這樣會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自然也會對相關物理知識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幫助[4]。
比如,在學習“物態變化”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對章節中的物理概念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可以給學生列舉出一些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汽化現象,比如,用扇子扇風,人們經常會感覺非常的涼快;碗里的粥比較燙時,用嘴吹一下就不那么燙了等。或者還可以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液化現象,比如,剛從冰箱里拿出的冰棍,沒過一會表面就會出現很多小水珠。這些現象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現象,用這些現象來引導學生加強對相關物理概念的理解,學生會更加清晰易懂,這對于幫助學生學習物態變化的相關物理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課堂學習效果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以教學內容為重要依據,為學生呈現生活現象。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建立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學生所經歷過的生活現象出發來營造課堂氛圍。這樣能夠在調動學生所熟悉的生活認知的基礎上強化他們對物理知識的情感認知,進一步激發探究興趣,從而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形成思維沖突,促使他們走進生活去探究,逐步培養他們的物理觀念,落實物理核心素養培養這一目標。
課堂導入是教學的開端,一個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積極地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與討論,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作出良好的鋪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生活作為物理課堂與學生之間相連接的橋梁,起到良好的銜接作用。對于學生來說學習生活中的事物比學習書本上的內容會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將實際生活與物理知識相結合,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不再是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樂趣,讓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這樣學生便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參與到接下來的課程講解過程中來,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慣性”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操場,并問學生是否明白為什么沖刺跑步的過程中不能立刻停下來,跑得快慢是否會影響到停下來的難易程度。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在操場上親身體會,當學生有了親身經歷之后,自己就會發現這一問題,帶著疑慮來完成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產生的問題做出解答,告訴學生這就是慣性,速度越快,慣性越大。學生對學習有了一定的興趣之后,才可以為完成之后的學習目標繼續努力。在這種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也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于物理核心素養這一維度,科學素養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離不開對問題的發現、思考與解決。因此,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從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角度建立他們物理學習的興趣點,使其在愉悅、融洽的氛圍下接受新知,最大化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為其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電動機》這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自主地對生活中的電器進行思考。學生對帶電動機的電器設備并不陌生,但是不清楚電動機轉動的具體原理,對于電磁轉化缺乏認知。在本節課教學中,筆者為學生介紹生活中電動機能量的轉化、優點及用途,如機床、電力機車、洗衣機、電風扇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思考“電動機工作時輸入了什么能獲得什么能?”讓學生對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產生形象的認知。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營造貼近生活的課堂氛圍,能夠促使他們進行思考和總結,有效培育他們的問題意識,并構建對物理知識的感性認知,逐步實現其物理思維素養的提升。
通過對生活現象的分析,學生們逐漸對所學知識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時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以呈現實驗的方式為學生設置探究性的問題。實驗是一種探尋物理本質的有效方式和載體。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物理現象探究的過程中,將知識始終與問題相連接,驅動他們探究物理現象的本質。具體來說,初中物理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總結目前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為依據創設精準化問題,同時還應追求問題的層次性,由易到難,形成思維坡度,進而形成問題鏈,以探究行動促進思維拓展,促使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到新的高度。
例如,教學《大氣壓強》這節課時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性,運用觀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方法,體驗物理知識探究的樂趣與魅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覆杯實驗,將杯子上下左右轉動,并進行提問:“紙片為什么能托住水?”并將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與此進行類比,思考大氣壓強產生的具體原因。實驗展示完之后,再讓學生思考“如果紙片脫落,向上的大氣壓力與向下的水的壓力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可以根據二力平衡原理,如果紙片脫落,那么向上的大氣壓強與向下的水的壓力是相等的。”本節課從解決問題入手,通過實驗演示、視頻播放、學生探究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以問題牽引思維,引導他們從物理實驗現象中獲得認知,深刻感受物理思想,感受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程,促進其物理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普遍存在一種不良現象,就是會將書本上的知識記下,在腦海里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以為達到了要求。例如,在學習水的密度及物理意義的知識時,一些學生單單是記住了理論知識。其實不然,這種定向的思維方式和簡單地掌握知識是達不到物理學科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對于物理這一學科來說,與生活密不可分,許多物理現象在生活中就可以發現。如果在教授書本上的物理知識時與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聯想,則可以彌補學生自身學習上的一些欠缺,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學習方式和方法上的不足,解決思維固像化的問題。完整的教學過程其實是理解與學習、掌握并運用、最后再變通的過程,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例如,在教授“聲音的傳播”相關知識時,真空中是不可以傳播聲音的,這樣的教學內容如果單單是通過講解的方式讓學生記下,是不具有說服力的,學生也不能清楚地了解這一知識,難以達到物理教學的目的。這時,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來給學生講解。B 超是頻率高于2000Hz的聲波,是一種超聲波。但為什么聽不見卻可以用于醫學領域,并且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各種常見的地質災難,如海嘯、地震等也是人耳聽不見的,但是,為什么在發生地質災害時許多動物卻對此做出了反應呢?這是因為這種頻率低于20Hz 的聲音人耳是聽不見的。由此得知人的聽覺是有一定的頻率范圍的,即20—20000Hz。教師通過結合生活現象進行講解,將學生吸引到物理課堂中來,通過積極的提問了解了學生的所想所得,清楚地得到了學生的學習反饋。這種方式更加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總之,大部分的生活現象都能用物理原理進行解釋,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要在物理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基礎物理學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