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春
(安徽科技學院 人文學院, 安徽 鳳陽 233100)
加強勞動價值觀教育,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人之為人的角度分析,勞動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大多缺乏必要的勞動鍛煉,不愿勞動、不愿吃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學生不顧家庭條件,盲目地追求高消費;一些學生畢業后不找工作,在家躺平,安然自得;一些學生既想掙大錢,又不想付出辛勤勞動,這樣的素質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相差甚遠。青年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摒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才能筑牢思想基礎,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加強勞動價值觀教育,有利于勞動教育更好地發展。新時代以來,高校勞動教育的熱情在不斷高漲,方式在不斷創新。但在教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片面化、形式化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體力勞動。體力勞動同樣高尚,學生適度參加體力勞動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不能把勞動教育簡單化對待,把它僅僅看成就是體力勞動。勞動教育要強調手腦并用、體腦結合,不能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割裂開來,更不能以體力勞動代替勞動教育。二是過分強調勞動技能學習。學生在社會中生活掌握一技之長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的重點應從勞動技能的培養轉向勞動價值觀的培養。抓住這個根本點,才能抓住勞動教育的“牛鼻子”。三是過分強調勞動教育的娛樂性。勞動教育是個嚴肅的問題,不能以娛樂化、庸俗化來對待勞動教育。娛樂過多,必然使人喪失意志。因此,勞動教育要回歸正軌,必須在價值觀教育上下功夫。
1.2.1 勞動最光榮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1]。中華民族是善于創造的民族,憑借勞動和智慧,我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憑借勞動和智慧,我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我們把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把一個任人宰割的舊中國改造成為一個自信自強的新中國。勞動是無尚光榮的,因為勞動不僅創造了價值,而且還創造了人間奇跡。勞動光榮與一定的歷史條件相適應,在封建社會,勞動人民靠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活,勞動是被迫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受資本的壓迫,勞動越多意味著受剝削程度越重;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勞動不僅意味著為社會做貢獻,而且意味著自身發展的需要,勞動光榮才真正成為現實。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讓勞動光榮、勞動美麗更加深入人心。
1.2.2 勞動最崇高
勞動不僅為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正是在勞動中,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得到增強,無私奉獻精神得到體現,互助互愛品質得到提升,人格得以完善。這些崇高的精神力量,既促進了個人發展又促進了社會的發展。樹立勞動崇高的勞動觀念,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兩種錯誤思想。一是反對歧視體力勞動的思想。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并無本質區別,都是為社會做貢獻,都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鼓勵[2]。隨著社會的發展,腦力勞動在社會勞動中占比將增加,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否定體力勞動的借口。越是社會的發展,越要將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結合起來。二是反對貪圖享樂的思想。不愿付出勞動,一味追求享樂,是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青年學生只有積極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才能成就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崇高。
1.2.3 勞動最偉大
勞動的偉大在于勞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需要每一個人的辛勤付出,需要全體人民的不懈努力[3]。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是勞動偉大的生動體現。辛勤勞動,是指幸福要靠努力來爭取,理想要靠汗水來澆灌。唯有努力和奮斗,才能獲得成功的喜悅。誠實勞動,是指勞動者要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從事勞動,勞動不能投機取巧,更不能坑蒙拐騙。創造性勞動,是指勞動者要通過技術、知識、思維的創新,來為社會創造勞動成果。我們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青年學生只有抓住機遇,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能為創造性勞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1.2.4 勞動最美麗
勞動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和審美精神得到最好體現[4]。勞動者崇高的道德追求映照出勞動之美。他們勤奮務實、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用自身的努力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成就了輝煌的人生。勞動者創造的物化勞動成果體現出勞動之美。拔地而起高樓,飛奪天險的橋梁,色彩斑斕的畫卷,翱游太空的飛船……這些勞動成果是勞動者的偉大創造,為人類帶來了幸福生活和美的享受。勞動者積極參與勞動過程展現出勞動之美。為抗擊新冠病毒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奔赴疫情重災區;為保衛邊疆邊防戰士,冒著嚴寒巡邏在雪域高原;為振興鄉村教育,支教教師堅守農村三尺講臺:廣大勞動者用他們的辛勤和汗水,熱血和生命,鑄就了新時代勞動者的精神風采和美的內涵。
人才培養方案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要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以勞動教育必修課為主體,學科和專業滲透、勞動實踐為支撐的多元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各類勞動課程,既有所側重,又相互融合,形成勞動教育的合力。勞動教育必修課程,要有一定的學時規定,課程內容應側重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和相關勞動科學知識的教育,增強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學科專業滲透,是指專業課教師結合所授課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融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勞動教育的洗禮。采取學科專業滲透的形式開展勞動教育,更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更能引起學生共鳴。勞動實踐課程,是指借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臺,組織學生參與專業實習、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第二課堂,讓學生在勞動體驗中獲得勞動技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實現自身價值。勞動實踐是育人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充分挖掘勞動資源,豐富實踐內容,使勞動實踐育人真正落到實處。
教師是教學的依托,要使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要重視勞動教育的學科體系建設。教育教學離不開學科的支撐,高校要切實加強勞動哲學、勞動文化學、勞動管理學等與勞動問題密切關聯的學科建設,強化勞動教育學科隊伍,加強勞動教育的理論研究,為勞動教育專業化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二是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勞動教育重在實踐,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而且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高校要加強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利用掛職、進修等方式鼓勵教師深入企業等生產一線,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實踐技能,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勞動實踐。三是建立兼職教師隊伍。企業、行業等生產部門,擁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能力,是勞動教育不可替代的社會資源。高校可以采取引進來的辦法,聘請他們擔任兼職導師,實行“雙導師”制,發揮他們在專業教育中的獨特作用。要將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同等對待,從而形成校內校外勞動教育教師的良性互動機制。
要使勞動教育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必須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要構建綜合評價機制,改變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加大對實踐環節的考核力度。如參與專業實習的態度、參加校內勞動的表現、掌握勞動技能的程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應作為考核指標,納入評價范圍。要堅持多元評價主體,既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又要有指導教師的評價;既要有校內指導教師的評價,又要有校外指導教師的評價。各評價主體的分值不應平均分配,而應側重校外指導教師的評價,更好地發揮校外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要采取多種評價形式,堅持線下考核與線上考核、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注重過程性考核,注重對學生日常勞動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訓中的行為表現的觀察和監督。必要時可以派出教師到實習單位實地了解學生的實踐情況,促使學生重視勞動實踐,避免勞動實踐走過場。
勞模是時代的楷模,勞模精神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高校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使勞模精神深入學生的心田,成為學生的自覺追隨。學習勞模,一要樹立敬業精神。愛崗敬業是勞模的特有品質,青年學生要向勞模看齊,立足崗位,發揮自身的光和熱,以嚴謹的工作作風、崇高的職業操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投身勞動實踐。二要樹立創新精神。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不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創新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知識為背景,這就要求青年學生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三要樹立奉獻精神。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為國家的發展,人民的幸福,無私奉獻,是勞模精神的真實寫照。青年學生應以勞模為榜樣,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校園文化植根于校園生活,是師生員工的精神面貌、價值追求、行為習慣等的集中反映。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倡導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創造。要充分利用學校辦學歷史中涌現出來的自強不息、拼搏奮斗的先進典型,來激勵師生員工,讓他們從中領悟勞動的偉大和美麗。要重視校園日常生活教育,充分利用學校的櫥窗、走廊、圖書館等生活空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和卓越業績,展示勞動精神的格言警句,將勞動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要大力表彰在教書育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教師和先進典型,開展身邊榜樣的選樹活動,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使勞動教育更加生動鮮活,更加貼近師生實際。
勞動教育不是一陣風,而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使勞動教育做到科學化、規范化,必須加強制度建設,發揮制度的積極作用。一要建立勞動教育社會支持機制。勞動教育不能僅局限在學校,而要延伸到社區、廠礦、企業等實踐基地,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要通過立法或建立相關制度,鼓勵相關部門為勞動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二要建立家校合作機制。家庭在勞動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高校要主動與家庭取得聯系,共同督促學生參與必要的生產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育人的合力。三要建立勞動教育激勵機制。要將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作為評優評獎的重要指標,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使勞動成為學生自覺自愿的活動。四是加強勞動教育督導機制建設。通過督導,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整改,確保勞動教育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