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沛玲
摘要:初中美術教學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選取鮮活素材,創新教育方式方法,讓“思政課堂”煥發育人能量。
關鍵詞:美術教育;思政育人
為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總目標,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創新協同育人新模式,提高新時代教師育人能力,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初中美術教學要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人文關懷等思政元素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融合到課堂全過程中去。在美術欣賞和創造的教學過程中,把國內外時事熱點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融入相應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根據每個單元的思政主題設計美術學習任務。參照一線美術教師的一些教學方法,現做一個初步探討。
一、美術課堂教學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得出科學的理論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美術與人們的文化生活密切相關,不同時代的美術藝術作品和創作活動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態度,與思政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一線美術教師要努力上出優質高效的美術思政育人課。教育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時代的美術教師,要用黨建思維破解教育改革發展難題,全力打造特色黨建品牌,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大任做出貢獻。
二、要善于運用契合初中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多樣教學方法和藝術,促使他們深刻理解和高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思想與科學理論,領悟其中的為民謀利價值觀、人類正義和情懷、戰略策略大智慧、科學思維與方法、理想信念與精神等政治文化精華。例如,我們學校的一位美術老師王浩將美術剪紙課與建黨百年相結合,以剪紙作品的獨特魅力向建黨100周年獻禮,為同學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將剪紙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將黨史學習教育與藝術創作相融合。孩子們個個積極認真地進行創作,將一顆顆五顏六色的星星貼在祖國地圖之上,以別樣的方式為建黨百年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
三、多渠道融入思政教育。“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我校一位美術老師通過教學《我愛我的祖國》一課,將思政教育融入美術課堂。通過觀看影片、主題宣傳片、問答互動等教學環節,使學生們深入認識了國旗、國徽,了解了華表建筑特點及其由來的故事,學習了營造喜慶氛圍的繪畫方法,每位學生通過圖畫表達對祖國母親的贊美之情。例如,一堂融美術技法運用與傳承紅色基因于一體的思政課。課堂開始老師把“苦難”與“曙光”兩個主題展開教學。在向學生講解藝術家經典作品技法運用的同時,注重通過對作品時代背景的分析,引導學生領會創作意圖和情感抒發。。
四、思政課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在美術課堂上,老師可以針對思政課專題中的重要歷史事件、重要歷史問題、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思想理論、重大方針政策等,展示一些相關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體驗祖國的美麗富強,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例如,在學習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時,老師圍繞幅畫的歷史背景對這幅展開賞析,讓學生了解到了《萬山紅遍》作為中國畫壇的經典之作,淡墨畫法,突出“紅”,朱砂的鮮艷紅色既能表達濃烈及沉穩凝重,也能充體現出李可染先生對毛主席的崇敬。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美術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將作品中的美術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效融合。讓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思考來把握美術作品內容,領會作品的內涵,捕捉美術形象,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五、注重師生互動教學法,在美術課堂上,要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美術教師主導理論總結、思想升華,通過美術創造與學生討論歷史常識或者現實案例,有機結合,相互呼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最終讓學生享受理論構建、思想升華的獲得感。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的是理論闡釋和意識形態引領。而許多感性素材豐富、形式允許多樣的教學環節,可以讓學生扮演主體角色。這樣可以確保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形成教學相長的聯動效應。
六、聯系生活藝術進行思政育人,在美術課堂上,可以將生活藝術關聯起來,把思政課的思想觀點,融入美術的欣賞與創造,把生活和藝術中的思政點對教育對象產生潛移默化效果。把與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我們美術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創作與思政課相關的生活化、藝術化的作品。如雕塑與思政課關聯的微型藝術作品;將現實生活中的樂事、趣事、好事、美事、新事,加工成主題畫,將思政的道理和故事直接創作成簡海報藝術作品。教師通過生活化、藝術化的作品,增加了美術課思政育人的親和力,產生了“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積極效果。
新時代的初中美術課思政教育,要聚焦青少年立德成才,與時代同行,與現實同頻,與學生思想共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切實發揮其培根鑄魂的作用。通過美術教師授業和育人之間的深層次、全方面融合,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過程中,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培養更多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追夢者。
參考文獻:
[1]張啟鴻,姚光業.課程思政“三金”優秀教學設計案例(第二輯)[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1
[2]董尚文.課程思政教學研究[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