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英
摘要:新課標的教學思想貫穿于教學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從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進行有計劃的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加對新知識的闡釋,增強課堂活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推進課堂改革的深入實施,培養學生綜合技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綜合能力
引言: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選擇和探索符合學生整體發展的教育方法,使其產生興趣,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從而達到提高和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目前小學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無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目前大多數小學的數學教學仍處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老師把知識灌輸到學生身上,傳統的教育理念不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不了解那些知識的來源、推理過程和結果的含義,只會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目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講解,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其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這樣的教育方法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厭學的情緒,從而影響到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是教育的初始階段,對學生來說,基礎是最重要的。一般而言,因為數學的抽象性、嚴密性、難度等因素,使得小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艱難,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降低,學習效果和質量自然不盡如人意。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課堂和學習主體的角色,使他們能夠熟練地掌握和提升自己的學習技能,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當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如果老師還保持著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可能會讓學生失去對數學的興趣,而不能激發他們的思維,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而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在閱讀中結合教材進行自主學習,使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先探究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并給他們足夠的自由思考和分組討論的時間,從而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從而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求面積的公式,從而使學生能夠獨立地學習,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1]。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疑問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問題提問,可以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從而保證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這樣,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必然會主動思考,從而為學生的思維發展創造條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除了要使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之外,還應注意到幾個要素,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進行討論,使他們能夠充分地進行討論,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結果。如果沒有指導,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那就不是討論型教學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討論型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與情緒,而討論式教學則是建立在學生對學習的強烈興趣的基礎上,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新課改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強調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經驗,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主體的學習,把學生置于“灌輸式”的“籠子”中,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適應新的教育觀念,努力探索一種新的、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性的教學方式,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探索性的方式,讓老師提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并發現問題的答案。這種探索性的教學方式,既可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愿意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加強學生的協作與溝通能力
當今社會愈加重視團隊精神,所以可以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時,老師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每位同學都感到有些棘手,而由多名同學組成的小組來完成,則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擺脫對數學問題的恐懼和自信[2]。
例如,老師可以在班級里組織一個數學學習小組,指導同學們在課堂上和課后進行交流,讓他們互相交流學習的經驗;此外,老師還可以組織一些團體比賽,讓同學們活躍起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必須要對班級的紀律進行嚴格的管理,這樣才能使學生們相互配合,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數學實踐的訓練
“實踐出真理”,作為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既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比如學習《三角形》中的知識,在了解到三角形的特征后,老師就能指導學生進行思維,并利用三角的穩定性來進行思考。同時,也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這一特性來提高自己的數學應用和思考能力。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學業表現,又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素質。數學是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關鍵。它既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又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教師要勇于創新,主動尋求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主要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鵬鵬. 凸顯教材習題特色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淺談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2021(30):96.
[2] 許坤. 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策略[J]. 考試周刊,2019(A0):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