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劉濘瑋,張海軍,黃慶瑞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下,如何完善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的發展壯大是現階段國內工程管理專業所面臨的挑戰。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則正是探索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的全新機遇,為此本文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導下從人才培養現狀入手,深入分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專業定位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不足之處,再結合當前工程管理專業特點及市場需要,提出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改革建議。
分析當前培養模式的不足之處是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路徑并提出有效建議的必要前提,因此筆者對過往研究進行梳理分析發現:課程體系系統性差[1]、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匹配性差[2]、專業定位不明確[3]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不足[4]四個方面是當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故下文將先圍繞這四點問題展開論述。
由于工程管理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因此當前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多數院校都會將工程管理專業所涉及的不同學科知識進行分類細化。例如將其分為施工技術類課程、工程經濟類課程、法律法規類課程以及項目管理類課程等,而這樣極易導致知識體系的分散與割裂。此外在教學實踐中不同學科課程又可能出現重復的現象。例如:項目管理與施工技術兩門課程中都會涉及項目進度計劃的知識,這就出現了課程內容重復的狀況,不能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有時還會出現教師之間誤以為對方講過而忽略此處內容的教學,進而使得內容遺漏。而除了上述問題外,現階段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設置比例也存在較大問題。以工程造價課程為例,多數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對清單、定額等概念十分模糊,其有限的了解僅來源于課本,而對于其如何應用卻一無所知,而這則會導致畢業生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以及學科認可度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現階段應形成系統性的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保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及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
現階段,隨著國際工程領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項目管理人員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對工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本專業學生對項目全壽命周期都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而當前國內高校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離市場實際需求卻仍有較大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視野的形成,其十分不利于學生加強對行業領域的認識和對核心知識的掌握,進而導致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往往感到手足無措,進而喪失可持續競爭力。
由于工程管理專業同時涉及經濟與管理以及土木工程兩個學科的知識,因此國內不同高校對其的專業定位有所不同,其中部分高校將其開設在經濟與管理學院,而另一部分高校則將其開設在土木工程學院。而這樣的“重理”與“偏文”現象則同樣會引發許多問題,比如經濟與管理類的老師可能缺少工程實踐相關知識,而土木工程類的老師則對經濟管理類的知識又缺乏認可,這就會導致人才培養效果不能達到專業開設目標。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則同樣昭示著創新的重要性。然而與其矛盾的則是當前國內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創新能力培養的不足。其具體表現在極少有院校開設與行業最新發展方向相關的課程,學生對諸如智能建造、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綠色建筑與可持續建筑以及全過程工程咨詢等前沿知識毫無了解,而這會導致學生不能緊跟時代及產業的發展,缺少創新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同樣也是現階段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不足之處。
通過上述部分的論述即可發現,無論是課程體系系統性差、教學內容不匹配還是專業定位不明確和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其對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負面影響均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織,耦合作用的。為此本文從加強校企合作、挖掘學生優勢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系統的人才培養改革建議。
現階段國內多數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仍不夠緊密,缺少實踐資源,這就導致了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脫節,為此應大力加強校企合作,挖掘實踐教學新模式,攜手達成合作共贏。如:學校可以聘請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員工作為兼職教師對學生進行授課,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而企業則同樣可以聘請教師定期對企業人員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企業員工專業素養,以這一方式加深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高校還可以與專業相關企業合作,由企業為學校提供穩定的實習崗位,借用企業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5]而在實習過程中,企業也可以針對自身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并優先吸納高素質人才,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對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查發現,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集中在造價咨詢企業、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房地產開發企業、設計單位及其他相關行業。[6]而其中又以就職于施工單位的數量最多,對多位畢業生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其多數是因為從眾心理選擇就職于施工單位。而實際上其對于自身定位并不明確,也從未認真剖析過自身所具有的優勢與不足。而這就導致了多數學生在入職后對自身從業環境非常不滿。基于這些問題,學校應在學生畢業前,通過工學交替等方式為其提供了解或參與工作實踐的途徑,讓他們深入發掘自身優勢、明確自身的定位,并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將重點放在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方向。
高校的教學內容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培育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而工程管理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較強的交叉學科,更應當與時俱進才能提高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融合發展,如引入了BIM實踐教學、認識實習、ERP沙盤以及工程項目管理沙盤等手段在課堂中展現傳統教學中難以展示的內容,彌補教學實踐不足的問題,此外還可以在傳統線下授課的基礎上添加線上授課的模式,綜合運用線上教學的便捷優勢與線下教學的成熟經驗實現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在國外,許多高校非常重視工程類專業實踐理念和行業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改革。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曾率先提出了“回歸工程實踐”的口號;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管理專業的教學體系及課程設置則結合自身強勢的航空工業背景設立的獨有的課程體系。參考這一國外已有經驗,國內高校在進行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時同樣可結合自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構建與本校優勢專業相結合的工程管理課程體系。例如,對于以石油工程為優勢專業的高校中,將石油工程專業與工程管理專業相結合,可以使該校的工程管理學生具有獨特優勢,獲得更多就業機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正是應對現階段我國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所需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徑。[7]本文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針對目前國內工程管理專業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加強校企合作、挖掘學生優勢、創新教學方法以及優化課程體系等四個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改革建議,以期助力國內工程管理專業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