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鳴 殷榮賓
日本《小學體育學習指導要領(2017版)》課程內容解析及啟示
朱桂鳴 殷榮賓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文章通過對日本2017年3月頒布的《小學體育學習指導要領》課程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發現日本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具有以下特點:依據體育資質與能力構建體育課程內容;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具體化程度高與銜接性緊密;課程內容重視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深度結合;體育德育內容深入滲透并融合于體育科目各領域內容中。對構建我國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啟示:基于體育核心素養構建體育課程內容;構建具體化且各學段銜接遞進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構建切實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構建多種德育形式及相應評價標準的體育德育課程內容。
日本;小學;學校體育;課程內容
由于育齡人口的減少、全球化的加速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就業環境迅速發生變化。在這樣一個時代,學校教育要積極面對學生的各種變化,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識別各種信息和概念化知識,需要實現理解并重新配置信息等以生成新的價值,并能在復雜的變化中重構教育內容。因此,日本教育、文化、體育、科學和技術部要求,中央教育委員會構建適合新時代的指導方針。中央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學校和社會共同的目標是“通過更好的學校教育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學校和社會應協同合作,培養學生新時代所需的資質和能力。基于以上背景修訂的《小學體育學習指導要領》(以下簡稱《體育要領》)于2017年3月頒布,于2018年4月1日開始過渡實施,自2020年4月1日開始全面實施。
此次修訂是二戰后70年來日本基礎教育“最大規模”的一次修訂,反映了新時期日本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論的最新發展和變化。本文對日本新修訂《體育要領》課程內容以及突出特點進行解讀與評述,以期對我國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有所啟示和借鑒。
日本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是基于日本面向國際、立足本國的核心素養框架“21世紀型能力”進行構建的[2]。新修訂《體育要領》的培養目標突出強調學生“資質與能力”的全面養成。其中,“資質與能力”由“知識、技能”“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向學力、人性”三個要素組成,分別指“體育和保健知識與運動技能學習”“體育和保健知識學習與運動過程中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面向學習的能力與人性”。體育課程內容也依據這三個要素進行相應改動,更加明確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應具備的“體育資質與能力”。課程內容強調“面向社會的課程”,即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通過課程促使學生的“資質與能力”得以培養。日本小學階段的教育年限為6年,采用“2-2-2”分法將其分為3個學段,分別為小學1-2年級(低學段)、小學3-4年級(中學段)、小學5-6年級(高學段)。
日本新修訂《體育要領》對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歸類與劃分,包括身體構建運動、器械運動、田徑運動、游泳、球類運動、舞蹈和冰雪游戲7個類別(見表1)。

表1 日本小學運動技能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2017年)[1]。
日本新修訂的《體育要領》強調,保健知識課程內容在體育科目中的重要性,圍繞“體育資質與能力”及其三要素目標,依據學生身心發育規律和認知特點對小學中學段(3-4年級)和高學段(5-6年級)保健知識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定與劃分。
1.2.1小學中學段(3-4年級)保健課程內容
小學中學段(3-4年級)保健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健康生活和身體生長發育兩部分。健康生活內容強調,學生認識健康的重要性是學生健康生活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找尋與健康生活有關的問題,對其思考并加以解決,培養同他人表達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改善目前生活,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身體生長發育內容強調,學生有必要了解身體生長發育階段產生的一般現象和身體變化,結合健康生活內容來促進身體更好的生長發育,在此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身體生長發育存在的個體差異;要求學生必須找到與自身生長發育有關的問題,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培養同他人表達的能力。小學中學段(3-4年級)保健課程具體內容見表2。

表2 小學中學段(3-4年級)保健課程具體內容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2017年)[1]。
1.2.2小學高學段(5-6年級)保健課程內容
小學高學段(5-6年級)將保健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心理健康、傷害預防和疾病預防三部分。心理健康內容強調,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緊密聯系,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并向他人進行交流表達,通過思考運用多種應對方法解決有關焦慮和憂慮的能力,以達到學生身心一體協調發展的目的。傷害預防內容強調,學生有必要了解傷害的原因及其預防的方法,并掌握預防和避免危險的方式。在受到傷害時及時進行治療,防止二次傷害或情況惡化,并將其表達給他人。同時,結合心理健康內容中的自身情緒影響對傷害預防的判斷能力。疾病預防內容強調,學生有必要了解產生疾病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疾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應明確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對身體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積極關注與疾病預防相關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其表達給他人。小學高學段(5-6年級)保健課程具體內容見表3。

表3 小學高學段(5-6年級)保健課程具體內容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2017年)[1]。
日本學校道德教育是在以德育課程為主的全體教育活動中進行的[3]。日本新修訂《體育要領》將體育德育內容滲透與融合于體育科目各領域內容中,并依據小學各學段體育課程內容圍繞“面向學習的能力、人性等”目標,在運動和體育的價值上培養學生關于公平公正、與人合作、個人責任、個人參與、健康安全及遵守規則和禮儀的品德與態度(見表4)。

表4 日本小學各學段體育德育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體育篇)》(2017年)[1]
日本此次課改依據“體育和保健知識與運動技能學習”“體育和保健知識學習與運動過程中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面向學習的能力與人性”三要素進行體育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構建,明確闡述了體育課程應培養學生的體育資質與能力。其中,“體育知識技能”是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學習的基礎,是體育運動能力的集中表現;“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是培養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表達問題的過程,并通過實際所反映出的問題或結果進行再創造的能力,這是學生在未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自主學習的態度、人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使學生發現體育運動獨特的魅力所在,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產生學習動力,達到學習體育知識與培養運動能力的最優化效果,使其構成一個具有均衡性、關聯性的有機整體。體育課程內容基于“體育資質與能力”及其三要素構建,強調“面向社會的課程”,重視課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因此,各年級課程內容都依據三要素制定其應達到的學習水平目標,詳細設計體育課程內容及其表現形式,并對各年級課程內容進行逐級逐層分析,避免各年級課程內容重復脫節,從而構建一個具體化程度高且銜接遞進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
運動技能是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傳承體育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形成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載體[4]。日本新修訂的《體育要領》運動技能課程內容,一方面,對不同類型運動項目有明確劃分,具體分為身體運動類、器械運動類、田徑運動類、游泳運動類、表現運動類和球類。同時,對不同類型運動項目的學習目標和不同學段學生應教授和學習哪些動作也有具體規定,如針對某一運動項目類型中的某個技術動作,以示例形式列入新修訂《體育要領》當中,并深度細化各年級學生在學習不同類型運動項目所應達到的運動技能水平。除此之外,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是圍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年齡階段特征設置的,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強調“資質與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5]。針對每一學段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設計結構化、一貫性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根據每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確立課程目標。注重各學段間的銜接和學習特點,避免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的重復,使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趨勢,確保學生學習的連續性。從而達到三要素的不同水平要求,也為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體育資質與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健康教育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體育則是傳授健康教育知識的重要載體[6]。日本新修訂《體育要領》依據學生生長發育和身心發展規律明確學生在各學段所應具備的健康知識,并系統構建關于保健領域的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讓體育課程內容體系向運動技能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體育課程模式轉變,在學生獲取運動技能的同時,豐富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預防損傷、預防疾病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課程內容。通過實施主動化、協商化的深入學習模式,培養學生運動的樂趣,注重健康的意義,提高學生對運動興趣和健康的認知。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運動技能和保健知識的意識。使學生不斷認識有關自我鍛煉和健康的問題,通過不斷思考、反復糾錯的方式更好地學習和認識體育與健康的相關知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日本極為重視體育學科的育人價值,并通過形式多樣的體育課程和評價方法予以貫徹落實[7]。日本新修訂《體育要領》中的體育德育課程內容是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具有計劃性與目的性,旨在用體育運動價值培養學生公平公正、與人合作、個人責任、個人參與、健康安全及遵守規則和禮儀的品德與態度;為學生提供具有豐富人性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集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促進個性的形成。日本體育德育課程內容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體育價值與道德品質結合的具體化。依據不同學段學生認知水平構建體育德育課程內容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本質化的理解與認知。二是將體育活動作為道德教育的載體。在學習和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力和自我表現力,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領悟和習得體育品德。
體育核心素養從學生的成長發展與適應未來社會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并且具有通過一定方法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能的關鍵能力[8]。日本體育課程內容體系是基于學生“體育資質與能力”的全面養成進行構建的,其內容與我國依據體育核心素養構建體育課程內容體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本質同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問題。
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小學階段的劃分與日本小學階段的劃分相似,分為三個水平段,分別為水平一(1-2年級)、水平二(3-4年級)和水平三(5-6年級)[9]。不同的是,我國注重體育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完備性[10],將課程內容單獨作為一個部分呈現,但內容上過于偏重運動技能的學習,不能完全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缺少以培養學生體育素養為核心的體育課程內容。學生的核心素養涉及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各年級的體育課程都是從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按照體育特有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將體育核心素養分為3個維度,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
結合日本此次改革強調對學生“體育資質與能力”3個維度的全面養成,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可從我國體育核心素養的3個維度來完善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及表現形式,最大限度發揮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明確各水平段學生應達到的技能水平和課程內容目標。將我國體育核心素養3個維度的內容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構建具體化程度高且銜接遞進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從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日本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具體化程度高且銜接性緊密,而我國小學各學段運動技能課程內容存在銜接遞進性差、運動技能難易程度顛倒、課程內容重復率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研究認為,小學1-2年級應大量融入體育游戲等內容,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發展學生協調性、靈敏性等基礎身體素質和能力;3-4年級應結合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全面教授與運動項目相對應的基本運動技能;5-6年級應持續深化鞏固基本運動技能,提高基本技能素質和身體運動能力,為學生初中階段繼續深入學習各項運動技能奠定基礎。因此,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應注重運動技能課程的連續性和結構化,并系統整理與明確各年級、各學段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構建具體化程度高且各學段銜接遞進的運動技能課程內容體系,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連續性,使學生在各階段運動技能的學習達到其應具備的水平目標,為學生今后的體育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中小學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觀念、掌握健康知識與技能、形成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關鍵是促使學生不良健康行為向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轉變[11]。《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開展學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學校體育課程[12]。而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雖對小學體育課程健康教育內容有明確規定,但在基層學校體育教學實施中未能充分落實到學生層面。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病形勢嚴峻,總體近視率為53.6%,小學階段從一年級的15.7%增長到六年級的59.0%[13],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亟待解決。借鑒日本深層次、多方面構建并實施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體系的特點,我國應構建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的小學各學段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形成涵蓋防止濫用藥物、學校安全教育、學校營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全面健康教育內容體系,開展實施以保健教育、專題活動等多樣化健康教育內容的學校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體育獨特的作用與價值,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健康問題,如體育活動具有睫狀肌交替視近、視遠的調節訓練功能[14],有利于睫狀肌的放松與恢復[15]。結合學校體育課程內容,設計專門針對學生近視問題的體育鍛煉方法,達到防控與改善學生近視的效果,從而實現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融合的目標要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學校體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6]。目前我國小學體育德育情況基本滿足教學的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德育觀念的滲透與融合仍顯不足,各學段的體育德育處于有價值觀念的倡導,但無明確行為規范要求的狀態[10]。因此,我國應借鑒日本在體育教學中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實際成效。遵循教育心理學原理,構建具有多種德育形式的體育德育課程內容體系,通過設計不同體育游戲、體育競賽等方式,讓學生在廣泛、持續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得到道德品質的培養,形成體育價值觀念與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機融合。同時建立相應評價標準體系,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而非終結性評價,將德育元素融入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之中,促使學生運動技能與道德品質協同發展。另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除學校教育外,與家庭、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聯動機制,發揮三者間的聯動效應,吸引和鼓勵學生參與各式各樣的體育鍛煉活動,將德育教育充分落實到學生本體,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類社會教育目標。
[1]文部科學省.幼兒園教育要領、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等的修訂要點[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new-cs/1384661.htm.
[2]羅朝猛.21世紀型能力:“核心素養”的日本表達[J].教書育人,2017(3):37-38.
[3]夏艷瓊.中外小學德育教育比較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4):46-48.
[4]鄧若鋒.運動技能學習層次構建[J].體育學刊,2018,25(1):11-16.
[5]李婷婷,王秀紅.日本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動向:文部科學省“學習指導要領”(2017)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19,46(3):103-116.
[6]劉錦.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及有效實施構想[J].體育學刊,2019,26(6):94-97.
[7]楊瓊,蔣純焦.學校體育課程育人功能的國際比較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6(3):103-107.
[8]趙富學,程傳銀,儲志東.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體育學刊,2019,26(1):89-100.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殷榮賓,季瀏,蔡賡.美國K-12年級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解析及啟示[J].體育學刊,2016,23(3):94-99.
[11]孔沖,平杰.健康教育與學校體育融合發展策略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1):7-11.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3]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年4月29日例行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DB/OL].http://www.nhc.gov.cn/xcs/s7847/201904/e9117ea8b6b84f48962e84401d305292.shtml.
[14]殷榮賓,孫雷,王國祥,等.應用ICF理論研究體育活動對青少年近視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10):1223-1227.
[15]徐金成,高璨.關于制定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的思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8,37(4):337-341.
[16]馬德浩.具身德育:學校體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理論視角[J].體育學刊,2020,27(4):1-6.
[17]劉世磊,黃彥軍.日本《義務教育體育科學習指導要領》運動技能課程內容設置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學刊,2020,27(2):103-109.
[18]張閆,馬志穎.日本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9(5):56-58.
[19]羅偉柱,鄧星華.體育深度教學: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應然進路[J].體育學刊,2020,27(2):90-95.
[20]孫亞文,馮震.日本中小學的健康教育發展及其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9(7):29-34.
An Analysis of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Curriculum Content of Guidance for Prim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2017 Edition) in Japan
ZHU Guiming, etal.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8CTY013)。
朱桂鳴(2001—),本科生,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
殷榮賓(1985—),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