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兵
民族地區高校體育院系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研究
陳 兵1,2
(1.湖北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2.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對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和項目教學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為我國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民族院校;教學;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
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勞作中創編并隨時代發展不斷演變的以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節日祭祀等為初衷,以身體四肢運動為基本形式的動態的、綜合的、極具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活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體育性和繼承性。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瑰寶和體育事業中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在促進全國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十分重視民族傳統體育工作,出臺和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支持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發展。早在1981年原國家體委與國家民委就提出“要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積極開展民族傳統體育與近代體育的活動,提高少數民族的健康水平和運動技術水平……”[1]。在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保護與支持下,民族傳統體育具備了創新發展的基礎條件,原有路徑和渠道有望拓寬和延伸。民族院校作為民族文化主要傳承體在人類文化融合與沖突中充分發揮著堡壘作用。地處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民族大學一直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推動體育強國戰略,在近兩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現優異,共獲得8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12個三等獎,得到了國務院、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以及湖北政府的表彰。湖北民族大學為讓學生學習了解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熟悉和掌握民族體育實踐技能,拓寬學生知識面,把個人專業技能朝著多口徑、厚基礎的方向推動發展,在體育教育專業課程中設置了一系列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求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來培養具有較高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素養和較強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并且能夠勝任民族傳統體育科研、教學、訓練相關工作的專門型人才。經過多年積累和沉淀,湖北民族大學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團隊分別入選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課程和湖北高校省級教學團隊。本文以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現狀為調查研究對象,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為我國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和項目教學提供參考。
以湖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2019級體育教育專業115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對湖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類課程設置和教學現狀進行調查。
1.2.1問卷調查法
嚴格按照《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中的相關問卷設計要求,制作“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現狀調查用卷”,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用卷和學生用卷,以期客觀真實地了解教學現狀。問卷初稿形成后運用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效度評定。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式,發放問卷115份,回收115份,問卷回收率100%。經過整理和分析,最終有效問卷112份,有效率為97.39%。
1.2.2訪談法
通過面談、電話聯系、電子郵件等方式,就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與湖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領導、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對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
調查發現,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有搶花炮、蹴球、陀螺、押加、板鞋、竹馬、毽球、民族健身操、武術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除民族健身操安排在大三第一個學期以外,其余項目均安排在大二學年。為保證教務管理的科學性和教學效果的連續性,根據項目難易程度將搶花炮、蹴球列為第一教學單元,陀螺、押加列為第二教學單元,板鞋、竹馬、毽球列為第三教學單元,由不同專任教師進行分塊教學,每教學單元周數為6周,每周1次課,共計12學時。因武術課程既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又是體育教育專業核心課程,涉及內容多故所占學時最多,達到了64個學時(見表1)。

表1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項目調查
湖北民族大學2019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適應度調查結果見表2。近3/4的學生表示不大適應當前的課程設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部分學生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任何基礎,加之“竹馬”等個別項目難度較大,學習起來較吃力,通過現有課程教學仍不能熟練掌握運動技能,學生希望增加教學周數和講授時數。第二,受場地條件的限制,在遇到下雨等不利教學的惡劣天氣時不能保證正常教學。第三,受器材數量短缺的影響,學生在練習時要輪換進行,縮短了個人練習時間和頻率,未能達到運動技能形成的練習強度,導致最終學習效果不佳。

表2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適應度調查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調查結果見表3。除武術項目既考核學生技術掌握情況,同時還考核武術理論外,其余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考查學生的運動技能,均為“百分制”。在考試組織方面,“武術”采用教考分離模式,即任課教師不監考自己授課的班級,力爭做到考核結果的客觀、真實、公平、公正。

表3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調查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地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學校場館資源以“室外場地”為主,遇到下雨、刮風等惡劣天氣時給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帶來很多不便之處。即使少數擁有室內場館的項目也非專用場館,時常與其他體育項目教學出現時間沖突,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和發展。正是由于運動場地不夠完善,分別有19.64%、35.71%和33.93%的學生對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場地表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和“不太滿意”(見表5)。

表4 湖北民族大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地情況調查

表5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場地滿意度調查
(1)民族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項目覆蓋面較廣,涵蓋了各民族最具傳統特色的項目,如壯族的板鞋,土家族的竹馬,侗族的搶花炮等。所設項目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學生在了解和掌握這些運動技能,尤其是科學化訓練后基本滿足社會對于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需要。
(2)學生在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前對此類項目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聞所未聞,故無任何前期接觸和運動基礎,學起來難度較大,也較為吃力。
(3)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安排多集中在大二和大三學年,且學時安排過少,課程設置過于緊密,學生不能及時消化,導致學習效果欠佳。
(4)在運動場地方面,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項目專用室內場館少,遇到不適合開展室外教學的惡劣天氣時只能停課或調課,教師往往會將所耽誤課程順延至學期末擇時補課,嚴重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進度,也違背了運動技能形成的科學規律。一方面,教師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在課程結束時學生未能對教學內容達到應知應會的熟練程度。
(5)在教學方式和方法方面,因受到場地器材條件的制約,教師在課堂中不得不多采用學生輪流練習的教學方法,學生的練習時間和強度得不到充足的保證。由于教學方法單一和教學效率低下,十分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學校層面:①完善課程結構。根據教師和學生需求,科學合理地對現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開課時間、學時數等教學安排進行調整,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②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多元化教學體系。根據學校客觀實際,豐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將文化傳承與項目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民族體育項目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③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組織專門人才通過考查、學習、觀摩等方式,切實增強和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④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場地建設。重點應放在室內場館建設方面,以保證惡劣天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正常進行,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做好保障工作。
教師層面:①民族院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進行大膽的創新,自由組合各種教學形式以及內容,讓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的評判[3]。②注重提升教師業務素養。尤其在教學方法的選用、訓練手段的選擇、課程評價考核的設計等方面,教師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和研究,力求做到“教學有效”“訓練科學”“評價真實”“考核客觀”。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授項目不同、難易程度不同、接受對象不同,堅決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和迎難而上的學習精神;在教學順序的選擇上,教師應始終秉承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進行教學,系統科學地將知識傳授給每一位學生。④教師應在校內積極組織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類相關賽事活動,激發學校各院系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源動力,并形成周期化訓練、比賽,保證學生的興趣在課外得以延續和發展[4]。
學生層面:①加強學習能力培養,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多思考、多練習、多觀察、多請教。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設置未調整的情況下,通過自主練習彌補課堂學習時間的不足。②注重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知識的積累,不斷提升個人綜合能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力求掌握運動項目基本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健身習慣。
[1]韋曉康,趙妍.建黨百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的成就與使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6):130-140.
[2]羅強.廣西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1,30(4):15-18.
[3]鄭應安,葛飛.普通高校體育課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28(8):118-119.
[4]陳兵.高校體育教學對湖北省少數民族地區民族體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7,38(1):59-60.
[5]周興茂,張晶晶,丁益.論巴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中的地位與作用[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3):99-105.
[6]喬曉光,蘇歡.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基于非遺社會實踐與現象的觀察思考[J].文化遺產,2017(1):4-10.
[7]馬知遙,劉智英.論三喻文化模式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困境及突破[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6):63-70.
Research on Teaching Status of and Suggestions for Ethnic Traditional PE Course in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of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Bing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445000, Hubei, China)
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5GB083;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1Y153。
陳兵(1985—),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