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作者單位:湖南農業大學。)
職業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近年來人們對職業教育關注度愈來愈高,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職教規劃的重要議題之一。2017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其中,職業教育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實現高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的有效手段之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傳統學徒制進一步演變而來的產物,校企雙方簽訂訂單式協議,按照某一專業領域的需求選拔適合的人才,進行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更好地解決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可以以企業為目標進入職業院校,充分利用好學校和企業的雙方資源,同時也避免了進入人才市場的巨大就業壓力和初入職場的不適應性。對于學校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訓場地和資金,更明確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對于企業來說,與職業學校共同培養人才,可以根據需求來“量身定做”急需的人才。真正做到“讓學生受益,讓學校省力,讓企業滿意”的三贏局面
職業教育是基于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更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面對傳統教育重視書本而忽視實踐能力這一問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真正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企業可以自己培養一批高質量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提供給學生實訓場所進行實際操作,以彌補雙師型教師缺乏、提供的實訓條件不能滿足學生的技能需要等問題。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落實學生的就業問題。校企雙方按照合同,使合格畢業的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如果學生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業務知識,表現良好,進入企業可能游刃有余,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職業技術特長,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一部分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有些企業考慮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和見效慢等特點,對于校企合作處于一種消極狀態;有的企業因為市場壓力和經營不當已經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參與教學工作,更別提派遣技能型專家去學校教學。相反,職業學校的教學熱情高漲,想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他們希望利用企業的優勢來共同培養人才,表現出積極的狀態。于是,校企合作中就存在雙方積極性不對等,使得企業實踐的機會過少,學校的理論教學過重等。
校企合作的前提是講求“雙贏”,條件是“門當戶對”,也只有這樣才可能擁有訂單。但目前高職院校卻表現出先天性不足,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傳統的教學理念。許多職業學校將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重點去把握,沒有及時進行課程改革,以至于職業教育與市場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企業的崗位工作。第二,簡陋的實踐基地。學校由于財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不能提供完成某項工作任務或生產某種產品的場地。第三,少有的雙師型教師。高職院校很多教師雖然學歷高,教學基本功扎實,卻很少具備企業工作經驗,對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很大的難度。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要經過校企雙方共同考核才能為學生安排就業,若學生自身的能力還達不到要求,企業是不會聘用的,因此訂單式學生會選擇另謀出路,這無疑對學校、企業、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學生的普遍流動還可能是各種原因影響的結果,例如學生畢業后發現這門專業已經不再是熱門專業,于是想放棄分配的企業和崗位,不履行合同義務換其他的工作,或者在企業就職幾年之后選擇跳槽等,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導致學生的普遍流動,對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來說是一大難題。
我國的教育分流致使一部分學生走上職業教育的道路,但依然存在重普高、輕職教的現象,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偏見。雖然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較弱,但并不代表他們缺乏學習能力,畢竟每個人的自身特點、興趣和潛力都有不同。他們有更多的實踐操作環節,需要高度的職業熱情、責任心、耐心等,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一個出色的應用型人才,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甚至比普通教育更困難。因此,我們要重視職業教育的問題并發揮其顯著的優勢,以能力為導向,讓學生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重視實踐環節之外,校企雙方共同商定課程體系還需要考慮到諸多內容,最為基本的是要考慮課程的指導思想與基本目標。課程設置要以人為本,在不改變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可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讓學生學到本領域內的新技術、新成果。課程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即基礎知識、專業技能、拓展技能,通過企業與學校強強聯合,實現學生的能力得到顯著性提高,為未來市場提供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且每個學期和學年的課程要適時調整,具有創新性、綜合性、前瞻性。課程評價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技能、態度、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其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將責任推卸給某一方,而是要解決好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使四方通力合作,創建一個長期穩定的運行機制。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管理和監督機制,給職業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經濟支持,保證職業教育的快速實施與發展。企業要把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企業發展中的主要內容,與學校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課程計劃,為達到高素質高技能的職業教育學生花費更多精力。學生在選擇職業專業學習前,要進行慎重考慮和全面了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有明確的就業方向,提前做好短期計劃、中期計劃和遠期計劃。在簽訂協議參與訂單培養之后,要嚴格遵守企業和學校的訂單約定,按培養方案要求認真學習每一個科目,勤于學習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積極主動參與生產實踐、頂崗實習等活動,確保自身得到全面提高,符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標準。
總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校企合作的重要舉措,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新型工作崗位的出現,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保障、企業的積極投入、學校的課程改革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唯有這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才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