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董麗華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天津 30035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前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僅僅是傳統思政課程的教學任務,而是要滲透到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全過程中。近兩年來,全國各高校在課程思政特別是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都進行了全面有益的探索,建設了一批優秀的課程思政案例庫與示范課程,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1]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建設,體現中國價值、中國文化、中國元素,天津大學“建筑給排水”教學團隊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突破,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協同推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2],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本文從“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背景、方法途徑和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介紹和探討。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是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的主干課程,主要研究建筑內部的給水與排水問題,以實現建筑的功能,是直接面向具體行業與實踐的一門專業課程。天津大學自1980年成立環境工程專業以來就開設了“建筑給排水”課程,授課對象主要為環境工程專業大三年級的本科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當代大學生將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堅力量,亟須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建設美麗中國使命感,能夠服務國家戰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環境人才?!敖ㄖo水排水工程”課程的教育教學既要將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融入課程體系中,也要將國家發展戰略布局融入專業知識教學中,使學生牢固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環境責任感,注重職業道德修養,強化學生“投身環保、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質[3]。在此背景下,教學團隊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并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
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啟發學生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意識,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與認同感,使其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給排水設計師與工程師。
在教學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理念,在修訂完善教學大綱、教案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建立課程、專業、學科“三位一體”思政教學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程[4-6]。在教學內容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結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通過介紹建筑給排水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生活生產的重要意義,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增強從事該專業工作的信心;通過講授給排水工程設計與施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環境工程師;通過課程報告形式,讓學生調研該領域的前沿技術與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啟發學生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意識。具體的課程思政切入點和融入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融入方法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應充分將課堂與實踐相結合、學習與應用相結合。在課堂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融入該領域最新的行業需求、技術進展和科研動向等信息。此外,通過校企合作模式,給學生提供“走出課堂”的機會。例如,可與本地的建筑設計院等相關建筑給排水設計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到設計院參觀實踐,邀請設計院的專家以講座的形式給學生介紹具體的工程設計案例以及在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和解決措施。通過面對面近距離的交流與溝通,學生既可以充分理解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又能深入理解所學專業,正確認識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通過多元化課程的建設,可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熱愛,為學生今后的職業規劃奠定基礎。
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將討論課形式引入教學體系中,實現學生職業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同步提升。討論課專題不僅融合專業理論知識,更聚焦前沿環境技術和熱點環境問題。通過建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案例庫[5],圍繞近年來國內有代表性的建筑中給排水工程的設計案例,通過學生課下資料調研,課上專題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武漢天河機場T3航站樓、武漢雷神山醫院、北京通州彩虹之門等特殊建筑的建筑給排水系統設計方案。該教學模式的主角為學生,教師全程發揮引導作用。在討論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建立節水節能意識,培養不畏困難的工匠精神。
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的途徑豐富多樣,而學生學習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類線上教學平臺,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利用課程微信群向學生轉發公眾號推送中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新聞、國家政策、工程案例等。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讓學生了解到行業的發展情況、對社會的意義和價值,逐漸建立起對專業的認同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進行教學改革后,要將過去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轉變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評價的內容中,可以適當地增加針對課程思政方面的內容。例如,針對學生討論課的表現、課程報告的個人思考與收獲等,可以設置一定比例的分數考察其對專業學科的理解、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情況。思政教育的評價往往是一個質性的評價,很難做到量化。教師在評價時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所以評價的內容應盡量全面廣泛,不宜僅針對少數幾個方面設定評價指標。
通過對“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學改革,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較改革前均有了明顯提升,對本專業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對專業的認同感有所提升。在課程報告中,多數學生都在最后表達了個人學習的收獲和感受,比如,有學生表示,“故宮排水系統沉淀著世代傳承的工匠精神,現代排水設施應學習這種匠人精神,將之運用到現代設施建設上”,“在設計上再怎么細心都不過分”,“工程沒有通解,需要因地制宜地通過設計解決問題”,“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下,應建設與自然水循環相適應的城市水系統”等等。
在最近一個教學周期結束后,對選課的58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匿名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6%的學生對工程師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職業素養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70%的學生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對自己理解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社會等理念有所幫助,98%的學生覺得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入,而87%的學生表示對專業的認同感較學習之前有所加強。但同時也發現,約60%的學生表示愿意在畢業后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比例相對較低,說明專業的思政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課程通過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拓展學習資源、延伸學習場景,可顯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互動,形成了“生生樂學、師生互學”的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可有效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使學生了解專業學科的發展前沿,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和熱愛,堅定了學生將來從事環境領域工作的信心,為培養具有嚴謹求實精神的高素質給排水工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