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蘭
(1.內蒙古民族大學蓖麻育種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 內蒙古 通遼 028000;2.內蒙古自治區蓖麻育種重點實驗室 內蒙古 通遼 028000;3.蓖麻產業技術創新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為滿足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求,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本科教育應當多樣化和個性化,微專業應運而生。微專業是指在本科專業目錄以外,圍繞某個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提煉開設的一組核心課程,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微專業是一種實現崗位人才快速培養的職業教育新模式。國內外知名教育培訓機構及高校近幾年紛紛推出了不同領域、不同專業的微專業培訓課程,如西安交通大學設置了應用心理學微專業[1],深圳大學設置了機械類微專業[2],湖南師范大學設置了信息學科微專業[3],中北大學設置了智能機器人微專業[4]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9]。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蓖麻大生產國,對蓖麻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蓖麻產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特色產業,對內蒙古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內蒙古通遼市由于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所生產的蓖麻籽含油量高,榨取的蓖麻油品質優于國內外其他地區,因此通遼市被譽為“蓖麻之鄉”,當地產的蓖麻籽被稱為“科爾沁黑珍珠”。目前蓖麻產業已形成了“世界蓖麻種植面積看印度,研究水平看中國,中國蓖麻看通遼”的格局[10-14]。蓖麻產業涉及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研究等多個環節。但是,目前中國蓖麻產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固有的單一學科培養的廣泛意義上的人才,不能適應蓖麻產業整個鏈條的發展需求,不能與該產業鏈條的實際發展相對接;二是廣泛意義上的人才,在理論方面可能掌握的知識比較多,但在解決蓖麻產業鏈條實際問題時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三是沒有一套成熟的適應蓖麻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考評機制,即沒有相應組織模式;四是沒有跨學科的與蓖麻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教學團隊;五是沒有與蓖麻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科教實踐項目平臺。
針對目前中國蓖麻產業存在的從業人員實踐創新能力不強、解決整個蓖麻產業鏈條中出現問題的綜合能力不足等問題,學校必須要打破固有學科邊界,制訂適應中國蓖麻產業鏈條發展的微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考評機制;構建出一套成熟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蓖麻產業微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組建一支高水平的蓖麻產業微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團隊;搭建科教實踐項目平臺;培養具有很強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產業鏈條實際問題綜合能力的蓖麻產業人才,促進中國蓖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內蒙古民族大學現有的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蓖麻分子育種研究創新人才團隊的基礎上,聯合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通遼市興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機械化研究所、中北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省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云南省保山市蓖麻蠶養殖公司、白城師范學院等單位長期從事蓖麻產業研究具有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25人,組建了新農科引領的,包括農、理、工多學科貫穿蓖麻產業種、養加銷售鏈條的教學團隊。
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蓖麻育種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和內蒙古自治區蓖麻育種重點實驗室、蓖麻產業技術創新內蒙古自治區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高校蓖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蓖麻產業協同創新中心,1個部級和4個省級蓖麻科研平臺為依托,搭建蓖麻產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科教實踐項目平臺。本科教學實踐平臺實驗室面積208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100萬元,蓖麻試驗田50畝。能夠充分保障蓖麻產業微專業的學生順利完成培養方案中的全部課程實踐和創新項目。
所制訂的新農科引領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蓖麻產業微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考評機制如表1。
表1 蓖麻產業微專業培養方案及考評機制
蓖麻產業微專業培養方案總計216學時,總計23學分,包括兩大模塊,即課程理論與實踐模塊、創新模塊。課程理論與實踐模塊,設置5門課程加學術活動;5門課程分別為蓖麻種植、蓖麻蠶養殖、蓖麻生物技術、蓖麻油粗加工、蓖麻原油銷售,每門課程總學時均為40學時(2.5學分),其中理論16學時、實踐24學時,實踐學時數超過理論學時數,每門課程還制訂了相應的考核能力指標、考評方式、評價等級;學術活動環節,要求學生參加學術會議,掌握蓖麻產業最新技術和前沿。創新模塊,要求蓖麻產業微專業的學生完成科研創新項目,在工作量和研究深度方面與原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相當。從蓖麻產業微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和考評機制中可以看出,更注重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蓖麻產業微專業面向內蒙古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食品學院、農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動物科技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開放招生,從對蓖麻產業感興趣的學生中擇優選拔。蓖麻產業微專業共選拔學生40人。其中2020級大一學生6人、2019級大二學生5人、2018級大三學生17人、2017級大四學生5人;2020級研一學生5人、2019級研二學生2人。
蓖麻產業微專業與培養對象原專業相對獨立,學生可同時進行原專業與微專業課程的學習。蓖麻產業微專業的課程授課時間相對靈活,在學生原專業的課余時間進行。理論教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采用到田間、工廠、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參觀、學習、實踐操作等方式完成。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完成所學全部課程的課堂討論、實踐報告、實踐過程考核等環節,學生既能保質保量完成每個環節,又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共同進步。學生可根據蓖麻科研平臺提供的項目目錄并結合自身情況,選擇與蓖麻相關的研究方向,確定創新項目,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此項工作也可與畢業論文工作相結合完成。蓖麻產業微專業不限制學制,學生在校期間完成微專業培養方案所要求的全部內容和環節,考核合格后,即可頒發微專業證書。
在實施過程中,在蓖麻產業微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每門課程的理論與實踐后的自主探究環節,即每個小組的學生可對每門課程講授的相關內容進行拓展,自主設置一個感興趣的問題,自己查找文獻,以文字的形式給出小組成員共同思考、討論后的答案。這個環節的設置,進一步培養了微專業學生分析科研問題、解決科研問題的能力。
蓖麻產業微專業項目實施兩年,目前共畢業24名學生,其中2021年畢業5名學生、2022年畢業19名學生。微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研究內容均與蓖麻相關,涉及蓖麻產品的包裝設計,與產量、品質和抗逆相關基因與酶的研究,蓖麻新材料的篩選等方面。
2021年至2022年,微專業學生授權外觀設計專利1項(6人次),申請專利1項(2人次);發表和錄稿論文16篇,其中1篇SCI論文(2人次)、5篇核心期刊論文(13人次)、10篇省級論文(48人次),目前還有14篇論文處于在投階段。從中可以看出,兩年的時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個別學生能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還有的學生已經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篇。
2021年和2022年,蓖麻產業微專業學生共畢業24人,其中本科生源22人,碩士生源2人。本科生源的22人中,12人考上研究生(考上東北農業大學2人、西南科技大學1人、大連海洋大學1人、昆明理工大學1人、錦州醫科大學1人、吉林農業大學1人、內蒙古農業大學1人、內蒙古民族大學4人),占54.5%;就業2人(北京呈諾科技有限公司1人、武漢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1人),占9.1%;應屆沒考上研究生,想二戰再考的人數為8人,占36.4%。碩士生源的2人中,1人已就業(華大公司青島分公司),占50%;1人準備考編,占50%。這從整體上說明學生多數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與志向。
一是打破了固有學科邊界,將農、理、工多學科交叉融合,適應內蒙古區域特色產業——蓖麻產業發展要求,構建了跨農、理、工多個學科的蓖麻產業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與蓖麻產業鏈條發展相對接;所培養的蓖麻產業人才具備較強的實踐創新能力和解決產業鏈條中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是在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創新團隊——蓖麻分子育種研究創新人才團隊的基礎上,跨學科組建一支由25名國內知名蓖麻產業研究專家組成的蓖麻產業微專業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團隊成員不僅自身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同時具備很強的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的能力。
三是依托蓖麻育種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蓖麻科研平臺和內蒙古自治區蓖麻育種重點實驗室等4個省級蓖麻科研平臺,搭建科教實踐項目平臺,為最終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蓖麻產業鏈條同步發展奠定基礎。
蓖麻產業微專業學生通過理論與實踐學習、創新項目訓練,能夠主動查資料、分析解決蓖麻產業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自驅力,其實踐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蓖麻產業微專業本科生生源的學生,與其所在的本科生專業相比,考研率明顯提高,學生更有興趣、有信心從事科學研究;考研復試時報考學生的導師非常認可蓖麻產業微專業對學生的培養方式。2021年和2022年蓖麻產業微專業畢業的有工作打算的學生,國內幾家蓖麻油生產加工企業有意向全部接收,但由于國內多數企業,尤其是四線以上城市的企業,包括國內蓖麻油生產加工企業,職工整體待遇一般,導致蓖麻產業微專業學生畢業后會選擇到一線、二線其他城市和行業的企業參加工作。對于這一問題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如果畢業后馬上就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后直接選擇創業的難度較大;本科生考研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取決于碩導。短時間內蓖麻產業微專業的學生可能沒有從事蓖麻產業方面的研究或工作,但通過蓖麻產業微專業的學習以后有了基礎有了興趣,未來從事蓖麻產業的相關研究和工作的可能性增大,從長遠發展來看對蓖麻產業的發展也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