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英雄學校,江西南昌 330044)
九年義務教育實現了教育全納與起點公平,而城鄉之間教育發展不均衡,鄉村教育整體水平偏低是影響國家教育均衡發展的最短板。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17 個教學點,均處于城鄉接合部,區域40%的學生為留守兒童,部分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智慧教育是以機器智能與人類(教師)智慧相融合,指向學習者的高階思維發展、創新能力培養,啟迪學習者智慧的新教育生態。智慧教育在破解城鄉教育發展難題、促進城鄉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強大的作用。為了解決城鄉教育均衡這個“老大難”問題,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以小學英語教學為切入點,開始了多年的探索。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小學英語團隊通過不斷實踐和反思,逐步形成了一套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互補的小學英語“三段八環”智慧教育學習模型,為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三段八環”學習模型(見圖1)著眼于學生的整體性學習和充分的操練,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根據混元教學法的原理,在“三段”中的每一段,都充分考慮學生操練的比例。依據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再細分為八個環節,環環相扣,螺旋上升,減少了課堂操練的不確定性環節(如大班跟讀、師生互動),并用課下的大量有效學習增加了學生接觸語言的頻度。
“三段”是指課前階段、課中階段、課后階段。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將教學目標和學習結果分為六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見圖2)。課前和課后階段,主要是學生在家借助人機互動課程自主學習,進行預習和復習,達成基礎學習目標;課堂階段將人機互動與人人互動相結合,檢驗課下學習效果,用更多需要高階思維的活動,達成高階學習目標。“三段”體現了“學習知識”和“內化知識”整個學習過程的課內外融合理念。

圖2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課前、課中學習內容的劃分
“八環”是基于學生認知規律,以主題導學、人機互動助學、人機互動操練、人人互動、學用整合、課后拓展、人機互動測學、教研反思八個環節構建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主題導學。課前,學生結合教師提供的導學任務清單,初步了解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并提前預習。同時,教師發給學生KWL表(見表1),要求學生在課前嘗試填寫自己知道什么(Know),還想知道什么(Want),帶著思考進入本單元的主題學習——所謂本節課的學習,不限于課堂,而是包含“三段”中所有的學習和操練環節。

表1 KWL
2.人機互動助學。教師為學生布置人機互動的預習內容。學生結合人機互動的工具和優質內容,自主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主要為聽讀(Watch and lis?ten)、跟讀(Listen and read)、聽詞選擇(Listen and choose)、詞組分類學習(Listen and match)等活動。本環節的操練,保證接觸英語的頻率,養成“短時高頻”的學習習慣。
3.人機互動操練。課堂中結合人機互動的操練,具有示范、檢驗和指導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課下操練時遇到的問題,糾正錯誤的學習方式方法。同時,課內的操練也是為完成高階思維活動的任務進行預熱。
4.人人互動。教師在自我專業能力提升和學習過程中,將任務的形式進行歸納和分類:信息差型任務、解決問題型任務、統一決策型任務、意見交換型任務。人人互動為課堂上學生完成高階思維活動任務的主要形式。作為人機互動無法替代的形式,人人互動有兩兩交流、小組討論、分組展演等形式,更具開放性,激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
5.學用整合。學用整合是連接人機互動和人人互動的橋梁。培養思維的課堂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將課下學習內容融會貫通,學生再從人機互動的操練轉到人人互動的練習,通過制作相關話題的思維可視圖作為語言輸出的支架。因為每個學生或每個小組制作的思維可視圖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填寫的,就形成了人與人、組與組之間的信息差,使得接下來的人人互動活動是在無法預知對方回答內容的情況下進行的,體現了“真實的互動”。課堂中,一步步展開多個任務鏈,實現由淺到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見圖3)。

圖3 課中三環
6.課后拓展。課后,學生可根據教師布置的分層作業,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包括:通過人機互動語言系統進行知識的練習和鞏固,為課堂中的作品增加更豐富的內容,或挑戰更多的任務,提交更加復雜的作品。在課后保證充足的語言接觸和操練,一貫地堅持“短時高頻”的英語學習。
7.人機互動測學。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自定步調的學習,也就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學習的節奏。與一般的以機械性練習為主的作業不同,人機互動測學在主題內容的設計上突出了核心素養的培養,課程中設計了豐富的人機互動練習活動,能夠自然地將學生帶入學習過程,能夠實現課程引領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隨后,學生完成KWL 表格的最后一項What I Learned,嘗試記錄這節課學到的內容。學生通過KWL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性、層次性的梳理,發現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從而培養歸納、概括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8.教研反思。教師(團隊)可借助人機互動系統中的學習數據,如“有效學習時長”、任務“完成率”和“準確率”,再結合對學生作品的形成性評價,反思學生學習目標是否達成,評估學習結果,計劃下一節課的教與學,調整教學任務的設計形式和活動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突破難點。
以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為目標,充分運用教師集中教研的平臺,制定工作目標,分階段、分模塊、分話題,定期組織“基于技術環境的英語教學融合主題性專項教研”活動,為實踐基于人機互動的“三段八環”模型的小學英語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鮮活的力量。
教師基于“任務型教學理念”,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課前任務清單,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結合英語課程標準,將教材中不同的單元主題內容與英語人機互動系統所提供的配套學習資源相結合,安排多個類型的活動設計,量化學生練習時長:學生課后每周不低于3小時或每天15分鐘左右英語人機對話練習。課程不再拘泥于單詞與語法。采用語塊教學,增強單詞復現率。語塊組合,以舊知帶新知,豐富表達,通過重組搭配,提高詞匯句型復現率。課后通過真實場景的對話及篇章練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發揮語言的應用屬性,即用英語做事、用英語交往、用英語育人。
學校、家長和學生三個主體,通過課前、課中和課后的任務活動布置高度融合,逐步實現學生個性化上機練習、預習、復習、精練多媒體課程內容。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特殊期間,全國以網課為主要形式,人機互動課程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評價與教學不可分離。評價與其說是發現學生的錯誤,不如說是著力于支援學生去獲取知識,學會解決問題。“1+1+n”特色評價(見圖4)體系中,第一個“1”是指一系列英語聽說測試;第二個“1”是指一套人機互動語言大數據測評系統;“n”是指多種個性化綜合評價,包括但不限于英語朗讀、英語配音、英語演講、英語課本劇、英語辯論等。項目組不限于紙筆測試,以大數據驅動,獲得每日的數據,借以修正后的教學,以更全面、更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多元評價,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圖4“1+1+n”特色評價
教師團隊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追蹤,分析與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保證多媒體英語課程上機練習與英語面授教學的有效結合,從而幫助學生遵從“語言習得規律”,使其掌握的“語塊”知識結構得到不斷的重組,學生的發音得到系統糾正,使其在英語作文寫作構篇中,可以借助系統提供的“思維可視圖”學習形式,拓展豐富其思維和認知。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時,通過英語人機互動學習系統,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不僅是勤學勤練,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最終使整體課堂教學效率得到綜合提升。
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采集教師多維度的專業數據,開展有針對性的區域教研工作和定期主題性的教研活動,從而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