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大莊小學 胡進平
近幾年,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斷突顯出來,很多小學生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此,小學教師要更加注重素養教育和健康教育,要有意識地在德育教學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從小學生的視角出發,探尋他們在當前時代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而實現更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導,使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并且擁有面對挫折的勇氣。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要求中,核心素養教育已經成為教師最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之一,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教授學生各學科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和個人素養,同時,要讓他們擁有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和心理狀態。在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指的是教師以哲學思想和道德素養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質素養、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運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和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對小學生進行心理狀態、情感狀態、個性特點、抗壓力能力、處事態度等方面的教育。這兩方面的教育雖然在內容上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屬于核心素養教育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把這兩種教育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心理教育引導小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德育教育中使他們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另外,教師在德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還能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態度,讓他們擁有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同時,還能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能促使小學生樹立更加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對小學生而言,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建立健康心態的基本條件,而良好的心理狀態又是接受素養教育的重要前提,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輔助,因此,小學教師要合理地將其融合在一起,有意識地在德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
在以往的小學德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理論方面的教育,通常都是以說教的方式將相關內容傳授給小學生,有時也會出現指責的現象,但是卻很少使用疏導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因此,傳統的德育就會給學生帶來一種枯燥刻板的印象。而且,這種說教的方式只是將道理模式化地灌輸給小學生,使他們不斷被動地接受信息,卻難以將這些內容進行深刻的理解,進而轉化為自身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有時甚至產生了反向教育效果,容易讓小學生產生逆反的學習心理,從而降低了德育教學的效果。對此,教師就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要建立一個積極向上、輕松愉悅的教育態度,并且,要探究班級每名學生的實際成長情況,尊重并順應其內心真實的求知需求,用多樣化的方式帶領他們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實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德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堅持以學為主的原則,要平等面對每一名學生,對他們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信任,這樣才能改變小學生對教師的印象,改變他們對德育的印象,并逐漸建立起積極的求知態度,從而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教學的方法和態度。比如,當某學生做錯事情時,教師不能盲目地指責和批評,而是要與其進行深度的交談,減少他的思想顧慮,使其能夠將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教師。而教師則要在這些信息中找到關鍵要素,并針對錯誤的關鍵點進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糾正錯誤,改善其認知的狀態。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正因如此,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知識探究中,卻忽視了對自身內心真實需求方面的探索,久而久之,就會對心理健康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此,小學教師在教授學生德育方面的知識和觀念時,就要有意識地向他們滲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首先,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材料中與心理健康方面相關的知識,并且要巧妙地把這些內容融入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學材料是他們教育學生最主要的參考,也是接觸最多的文字材料,而且,教材本身就蘊藏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因此,教師要進一步探索這些文字信息中更為深奧的道理,找到與心理學相關的內容,然后再將其優化成更適用于小學生學習和理解的知識,以此來實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當教師利用戰斗中的英雄事跡來進行德育時,還可以借助在艱難環境下生存的普通人的生活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小學生意識到當前平安幸福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從而幫助他們形成珍惜生活、珍愛生命的觀念,鼓勵每名學生做到每天都要微笑地面對生活,即便遇到挫折,也要勇于克服,要像戰士一樣堅定信念,勇敢地面對一切難題。由此可見,小學教材中不僅蘊含著正確的道德觀念,也蘊藏著很多良好的人生態度。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教育,進而改善他們對學習、對生活的態度。
小學教師除了可以挖掘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素之外,還可以通過創設不同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小學生進行學習體驗,用親身參與、親自感悟的方式加深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從而完善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教育其實也是一種隱性的德育,是讓小學生通過潛移默化的學習方式樹立起積極健康的生活心態,并擁有更大的面對挫折的勇氣。對教師而言,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只依靠以往的說教模式,而要考慮到當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要從他們的真實想法出發,把理論、道理類知識融入日常言行舉止中,利用生活片段引起小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真正打動他們的內心,使其真正將這些觀點內化于心,從而做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滲透教育。
在創建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呈現方式,比如真實案例講解、現實場景還原、逼真動畫模擬、具體情境演繹等,利用聲音、影像、場景等要素調動起小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借此使他們全身心地融入這些情境中,從而加深對不同情境、不同事件的感悟,以此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師為了讓小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可以創建觀察植物生長的活動,在班級種植一盆月季花,然后鼓勵班級學生每天按時間段對其進行觀察和養育,并且,記錄月季花從葉子生長到花蕾綻放的過程,讓他們看到生命的美好,從而形成更加積極的生活觀念。小學生通過沉浸式融入各種情境的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習的體驗,也能更精準地感悟到情境中所蘊含的道理,從而得到更深刻的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更渴望得到家長和教師的關注,也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夠被他們所認可。對此,教師就要從這樣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案,要在德育中有效滲透鼓勵性教育,以此來滿足他們內心的實際需求。首先,教師要通過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了解不同小學生的不同特點,挖掘他們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再以此為基礎組織各種各樣的互動活動,給他們提供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從而使小學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同時,也能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信心與動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翻轉課堂教育活動,先給小學生布置自主性探索的任務,讓他們利用互聯網和身邊的現實資源找尋與之相關的信息,然后再將課堂交給學生,鼓勵他們把自己所查詢到的內容分享給其他同學。而在這一過程中,每名站上講臺的小學生都會得到一次有效的鍛煉,從而使他們變得更加自信,更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從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來設計教育方案,才能真正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比如,在不同的節日里,教師除了借助節日內涵進行德育之外,還可以組織多樣化的集體娛樂活動,借此幫助小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培養他們主動求知的意識。例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唱《愛我中華》,而有舞蹈基礎的學生也可以伴舞。這樣的活動方式既能進行精準的德育,還能滿足小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從而使其真正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認可。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生活經歷也不夠豐富,所以無論是在道德觀念上還是在心理健康上,還都處在比較模糊的階段,他們很難利用清晰的理論知識來應對心理健康方面所出現的問題。而且,大部分小學生的內心也是較為脆弱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甚至每當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會產生退縮、逃避的心理,并因此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壓力。對此,教師為了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緩解精神上的壓力,就要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要認識到自身傾聽者的身份,認真聆聽學生內心最為真實的訴求和意愿,然后再依據這些信息對他們進行情緒上、心理上的疏導,以此來改善小學生對學習、對生活、對困難的態度,增強他們的抗壓能力。
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到更為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溝通技能,要利用引導的方式向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和學習觀。例如,當某名學生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產生厭學心理時,教師就需從他的視角出發來探尋出現這種心理的原因,然后再從根本上進行思想引導和心理教育,讓他明白學習的真實內涵,進而使其逐漸學會用平常心來面對各種問題。另外,在溝通過程中,教師還要通過尊重和關心的方式向學生展現出師生平等的觀念,從而使學生能夠用更加平和的心態來面對教師。而這樣的方式也更便于教師進一步加深對每名學生的了解,知道他們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學習需求、心理期待等,以便日后能夠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當前的小學教育通常是一種群體性教育,但是由于每名小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性格不同、認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導致他們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群體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個體教育,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并且,通過這些細節來判斷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另外,教師在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時,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要用當前小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確保他們真正聽懂、真正理解并且深刻感悟到其中的道理,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例如,當教師面對比較內向的小學生時,可能很難用語言交流的方式讓他們敞開心扉與自己進行溝通。對此,教師就要轉變溝通的方式,讓小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在日記中,也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傳遞給教師。而教師則可以從學生的字里行間中發現他們的真實意愿,探尋他們對生活到底有著怎樣的期盼,然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回復和開解,久而久之,也能有效減輕這類學生的抵觸情緒和排斥心理,從而使其逐漸與教師產生更多的面對面的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還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心理狀態上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日常所接觸到的環境,如果周圍的氣氛比較輕松愉悅,那么他們的心態也會變得更好。由此可見,小學教師要想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就要改變日常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減輕在學習上的壓力。比如,將傳統的早讀課、班會課、德育課,以主題討論會的方式進行開展,讓學生用演講、講故事、情境演繹等方式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展示出來,或者將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識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樣不僅可以調動起他們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有效活躍討論會的氛圍,轉變小學生對學習的枯燥印象,從而激起他們獲取知識的興趣,減輕學習壓力。
例如,小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緩解考試前的壓力,可以利用班會課程開展故事講座活動,給學生講述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故事,讓他們了解托爾斯泰的童年和壯年,并且通過具體事例的講述讓小學生明白毅力和堅持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敢于面對失敗,并且擁有越戰越勇的氣勢,以此來緩解他們面對考試的緊張情緒,使其能夠真正用平常心來對待每一次挑戰。
綜上所述,隨著核心素養教育政策的不斷落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小學教師的重視,而這兩方面教育也對小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科學合理地將其融入各類教育活動中,以此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小學生創建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利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幫助班級所有學生建立起強大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能夠有信心、有勇氣地面對所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