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毅(廣東:廣州市海珠區昌崗東路小學)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媒體線上互動技術更加廣泛而深入地融入各學科教學,已是一個趨勢和不爭的事實。2019年底暴發的新冠疫情,進一步倒逼傳統學科課堂向有多媒體參與的線上課堂轉變,加速了線上教學朝著更為注重互動交流的模式發展。
整合到教學中的多媒體資源,反映的正是教師開展教學的思路,體現了“以學定教”理念下教師的引導作用。線上科學課堂的優勢在于,教學的呈現和分享方式比較靈活,能擺脫時空對教學的掣肘。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有可能把線上資源變成一堆純粹向學生灌輸的“填充物”。如何利用多媒體開展線上教學,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需要我們站在育人的高度去制定相應的線上科學教學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斷加大,許多先進的多媒體資源及數字化技術源源不斷地融入科學教育。未來的社會是高度數字化的多元社會,是充滿矛盾和挑戰的社會。為了幫助未來的公民(學生)更好地應對即將到來的新社會,身為教育一線的科學教師應與時俱進,多學習和應用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實踐科學、建構科學和體驗科學的多媒體技術。這既是對當今科學教育數字化的順勢而為,也是對新形勢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有力支持和輔助。
面對巨量的多媒體資源和技術,我們不能不加分辨拿來就用,必須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需求,理性地選擇和應用合適的多媒體技術,組織線上教學。有時,我們利用最便捷的PPT 課件就能呈現信息、展開交流,避免把大量的教學時間耗費在與其他陌生技術的應用磨合上;有時,我們則需要借助跨越時空的線上互動技術,應對一些無法在同一環境下進行的學習交流。
我們提倡教師應多接觸先進的、有教育意義的多媒體技術,但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科學課堂上,哪怕教師運用的多媒體技術再先進,如果學生不明其意,對學生的“學”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擾,那也有違使用它的初衷。為此,教師在學生可能會因不熟悉某項多媒體技術而影響學習效果時,就要注意做好解釋工作,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有效利用相關技術參與科學學習。
例如,在因新冠疫情學生不能返校學習期間,某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建構“磁鐵能指示南北方向”的科學概念,在線上教學中創設了一個“會辨方向的玩具鴨”的學習情境。為了更好地指引學生在家里嘗試利用玩具鴨作為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小船”,分別測試和觀察木片、磁鐵片、塑料片在“小船”上轉動后停下來的不同狀況和所指示的方向,他用微課視頻的方式一步一步向學生和家長解釋了如何通過拍視頻的方式,把家里的探究活動上傳至學習群,以及如何與其他學生在學習群里進行互動,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我們常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但先決條件是,教師要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和思考問題。換句話講,就是要提升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認知水平。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多媒體環境下的線上教學。誠然,多媒體環境是教師出于線上教學需要而營造出來的,但不代表學生在該環境下就能自然而然地獲得教師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思維和情感角度出發,用心體會相關多媒體環境對學生線上學習所帶來的沖擊和感受,包括了解學生在該環境下學習可能面臨的困難、是否具備對該環境的有效反饋、能否形成有關聯的互動,或者需要來自哪些方面的引導和支持等。
從神經教育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當處于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放松和機敏并存的情感狀態時,大腦會生成挑戰壓力的信號。為了盡快發現和摸索出戰勝壓力的路徑與方法,被刺激的大腦神經元會產生更多的思維通路共同參與到“戰斗”中來。可見,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環境營造適度的學習壓力,既可以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挑戰,同時也會形成支持進一步學習的激勵作用。
以六年級教科版《探索宇宙》一課為例,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前,教師從海量的天文知識中精選出與主題相關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資源,并把它預裝到每個學習組的平板學習機中。在課中,教師通過平板學習機的引入,在線上形成對學生探索宇宙有適度挑戰壓力的多媒體環境。學生在好奇、放松和機敏并存的情感狀態下,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與《探索宇宙》相關的各個小主題,展開了長達15 分鐘的涵蓋語言、文字、圖片、圖表和視頻等多種信息表征的人機互動和探究交流,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探究體驗。
以維果斯基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借助教師、同伴的幫助和必需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人際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能否實現意義建構,關鍵在于能否有效搭建協作和會話的互動體系。在小學科學中,探究交流的互動體系通常離不開一定的交際環境。這個交際環境可以是教室、戶外,也可以是互聯網。
以線上教學的多媒體交際環境為例,伴隨著教育信息化3.0 時代的到來,當前對線上教學的組織大體呈現出“線上異步錄播教學”“線上同步直播教學”“線上雙師協同教學”和“線上混合多元教學”等形式。然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組織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對“互聯網+教學”的理念認識不到位,錯誤地把它解讀為“互聯網+線下教學”,意思是把常規的線下課堂直接搬上互聯網,這顯然是不合適的。首先,線上教學是一種多媒體參與的跨地域、多環境的互動教學,許多學生是在各自家中學習,在家長去上班,教師、同伴不在旁邊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狀態、情緒等不可能和線下課堂教學時一樣。其次,囿于現行多媒體技術條件,線上教學的互動方式與線下教學大為不同,必然需要重構適用于這種多媒體環境的互動體系。在組織多媒體環境下的線上教學時,既需要考量學生居家學習的認知特征和規律,也需要考量多媒體環境下師生、生生的互動方式,還要考量不同地區多媒體環境的設備、技術水平和師生的媒體素養等方面的因素。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都知道教學設計之于課堂教學的指導和規劃作用,但沒有太多教師會專門就多媒體環境而設計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案,把多媒體環境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考量要素。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在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并存的背景下,如何構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教學評價一體化的課程教學設計,如何設計實時或非實時的探究交流活動,如何在多媒體環境下設計提問機制、探究機制、解釋機制和評價機制等,都將成為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問題,對多媒體環境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以及科學態度的發展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我們認為,基于多媒體環境的線上教學變革,需要從教學方案的底層設計做起,首先要學會“線上+線下”混搭方案的教學設計,然后再考慮與多媒體環境的深度融合。為此,我們在組織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時,需要強調以下幾方面: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明確“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形成基于科學課程和學生認知的教學設計,呈現探究學習歷程和體現學習進階;形成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評價任務;創設基于真實情境的、主題吸引的多媒體學習環境;借用技術平臺,設計基于教學目標和評估任務的測試題;引導學生對科學學習形成自我反思。
提升教師在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水平,對于有多媒體參與的科學教學變革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學生線上的互動交流水平,對今后的科學教學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以育人為導向,構建有效的線上科學教學策略,通過提升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和解釋水平,以及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組織水平和教學設計水平,滿足未來多樣化育人的需要,進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