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二寶
(寧夏理工學院)
高校黨建工作與思政課建設的有融合具有理論基礎。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政課建設都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深厚的思想性和正確的引領性。二者都是培養和提高師生思想政治覺悟的重要途徑,挖掘二者在鑄魂育人過程中的辯證關系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前提。
政治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首位。教育陣線要嚴格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培養對黨忠誠的有為青年。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民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試行)》明確提出“民辦高校黨組織是黨在民辦學校中的戰斗堡壘,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民辦高校黨組織應該突出其在學校全局工作中的政治站位和價值引領作用,尤其是對思政課建設的“領航掌舵”。民辦高校辦學靈活、工作機制相對自由,為確保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更加需要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絕對領導,保證思政課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暢通無阻地前進。
高校思政課地位非常重要,作用不可替代。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在思想政治領域掌握主導權和話語權的主陣地。思政課能夠為黨的建設提供人員保障、思想內容、形式載體,為黨的建設“筑牢陣地”。
1.思政課為黨的建設筑牢“思想陣地”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打牢思想基礎尤為重要。近年來,高校思政課建設持續加強,效果顯著,在關注授課對象、深耕授課內容、研究授課方式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針對“00”后大學生群體,分析學生特點,產出了許多慕課和微課成果,廣泛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新階段特征出發,深入淺出地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和“兩個維護”;通過思政課的教學引領,豐富了廣大學生頭腦中的理論,夯實了廣大學生心中的價值導向。思政課建設為學校黨的建設培養了具備一定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的、愛校愛黨愛社會的大學生,培養了一支馬克思主義青年先鋒隊,培養了一批學生黨員和共青團員。當下境外敵對勢力頻繁利用各種錯誤思想不斷影響大學生的發展,因此,需要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還要不斷用強大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進一步規范話語體系,豐富教學內容,使其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容易扎根,這些都需要在思政課中完成。
2.思政課為黨的建設筑牢“人才高地”
做好一切工作,人才是關鍵。思政課教師就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專業人才,他們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科研經驗。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能力、有魅力的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品行,才能讓學生從內心和情感上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精神。鼓勵民辦高校將學校黨委領導干部納入思政課教師兼職隊伍,“從黨務工作的角度談理論指導實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思政教育,減少因理論學習而產生的社會實踐不足,從而實現思政與黨務聯動,發揮黨建與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的優勢。”[1]同時可讓思政課教師適當擔任一些黨建工作,納入學校黨建考核體系,提高思政課教師的責任感,充實民辦高校的黨建隊伍。
3.思政課為黨的建設筑牢“學科陣地”
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融入有效的思政課教學中,吃透理論以豐富教學內容,解釋理論以完善教學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教、學、研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良好局面。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相關學科開展交叉融合研究,例如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研究。
建立健全民辦高校黨委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領導和思政課建設工作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思政課建設中的絕對領導作用,牢牢把握黨組織在學校政治工作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明確規定:“建立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頭抓思想政治理論課機制。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帶頭聽課講課,帶頭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等。”
建立高校黨委領導下的多層次寬體系的領導結構。除了納入高校黨委直接領導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同時建立高校黨委宣傳部等其他黨建部門和二級學院黨組織、學工隊伍的分工協作機制,加強對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學校黨委和教學管理部門對思政課日常教育教學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學校黨委要對思政課建設起到“把方向”的作用,學校教育管理部門要對思政課教學起到日常監督、管理、服務和評測工作。黨建和思政教育工作“通常采用課堂教學、交流研討以及集中講座的方式組織實施,亦或是以組織實踐活動、文化宣傳活動等方式對學生展開教育。”[3]建立教學激勵機制,鼓勵思政工作創新發展。獎勵“金課”,淘汰水課。鼓勵教師開展典型案例分析,形成有效成果。開展全方位民主測評,科學規劃,公開公正,獎勵先進,鞭策后進。創造積極條件,組件教學團隊。
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圍繞黨建和思政課教學要加強完善內容,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拓展空間。“以系統性思維推進高校學生黨建和思政課建設的要素整合和功能協調”[4]。例如在學校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加強思政課教師的作用發揮和對思政課教師進行有效角色定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的形式,思政課日常教學中融入“四史”有關知識,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等。
進一步加強和發揮學校黨委在師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領導作用,構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發揮每門課都具有的育人功能,倡導每個人都具有的育人使命,倡導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和教育育人,充分調動后勤保障人員、學校各職能部門和全體教師的育人積極性,找到各自在育人過程中的契合點。
建立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的任命和思政課教師的選拔任用都應該由學校黨委統一監管,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配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保證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專項經費足額劃撥;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可以被納入黨委班子成員,參加黨的組織和管理工作。學校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每學期至少一次深入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調研工作,可以把學校黨委主要領導納入思政課兼職教師隊伍,適當排課。針對部分民辦高校師資不穩、經費不足等情況,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將院系黨政負責人、輔導員骨干等納入思政課教師隊伍,鼓勵上思政課講臺。學校黨政主要領導每學期至少兩次深入課堂聽課,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一定的監督和指導。樹立后勤部門育人服務典型,宣傳育人先進事跡,倡導服務進宿舍、進校園、進食堂等。學校各職能部門對于困難學生實行定向幫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其順利完成學業。
學校黨委領導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另一條戰線上的輔導員隊伍,這支隊伍中,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背景的老師相對較少,普遍缺乏相關的理論素養,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從理論方面對其進行有效培訓,同時輔導員老師在學生日常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現實案例同樣可以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案例,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
“思政課程”要與“課程思政”進行相互配合是貫徹“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過程。在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文件精神中強調“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老師”,而這個“老師”不僅僅是教學名師,知名專家等,更多的是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普通老師,這些普通教師在被“要求”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對于其所講授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有哪些”“如何選取”“如何融入”“如何評價”等問題,往往是一頭霧水。深刻反思,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需要嚴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因此,思政課教師的作用不但不應該被忽視,相反,應該要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基于課程思政實施前的理論研究和觀念明確,思政課教師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2)基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和方法,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起到監督和指導作用。(3)基于課程思政教學反饋,思政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教學評價。
根據學校基層黨建的要求,黨課是基層黨建中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現實中可以發現,很多思政課內容都可以作為黨課深入講解,鼓勵思政課教師講黨課,滿足現實的需要,同時也是原則上的需要。講好黨課是思政課教師的應有之義,也是學校黨建和思政課建設深入融合的重要載體。圍繞百年黨史講好中國故事。把黨的建設與思政課教學科目結合起來,重點講好“基礎”課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講好“原理”課中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重點講好“綱要”課中的中國共產黨史和新中國史;重點講好“概論”課中的改革開放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四史”的講解和黨課教學結合起來,一方面豐富了黨課的內容,另一方面讓思政課更有時代性。同時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以專題的形式用思政課的教學理念,結合黨課的需要錄制成微視頻,作為線上黨課學習資料,方便廣大黨員干部學習。
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教學是體現思政課“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的有效途徑,其內在蘊含情感共鳴的基礎,有價值引領的典型代表,有筑牢信仰之基的真理來源,有文化自信的根源血脈,是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來源于中國近現代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體現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內核,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學習教育是高校黨建和思政課深入融合的有效路徑。
民辦高校應適當建立一些與思政課程相關的科研平臺,劃撥一定的經費用于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和創新,鼓勵年輕教師投身到思政課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當下比較熱點的話題,例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四史”的宣講如何體現時代性、大眾化等。同時鼓勵思政課教師將研究成果在全校范圍內甚至走出校外進行宣講,黨委宣傳部應加大力度進行宣傳,保證科研成果盡快轉化,老師學生盡快受益。
探索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政課建設深度有機融合,固然需要民辦高校黨委發揮積極作用,主動作為,但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畢竟在體制方面有所不同,還需要民辦高校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民辦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堅持社會主義正確的辦學方向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群策群力積極推動學校基層黨建和思政課深度融合。
【相關鏈接】
寧夏理工學院(Ningxi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教育部批準的民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被列入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計劃,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由東北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對口支援。
寧夏理工學院成立于1985年,前身為寧夏石嘴山聯合大學;1993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更名為寧夏石嘴山職工大學;2000年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同意更名為寧夏石嘴山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截至2022年4月,學校占地面積1500余畝、水域面積3000余畝,建筑面積34萬多平方米。設有10個二級院(系)和3個教輔單位,開設本科專業51個,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面向全國26個省市區招生。
截至2019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600余人,副高以上146人,“雙師型”教師70余人,柔性引進自治區級特聘教授5人、首席專家4人、校級特聘教授6人、客座教授7人,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人數達到68.15%,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一人,全國三八紅旗手1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