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習近平同志在多次講話中論述全面依法治國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公安院校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執(zhí)法者,在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國家安全上責任重大,所以要加強法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是人們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深入理解法律的內涵和本質,正確運用法治思維、依法維護權利與依法履行義務的素質、修養(yǎng)和能力,是涵蓋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信仰和法治實踐能力等的綜合體。公安院校大學生由于其社會角色、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的特殊性,在政治意識、法治素養(yǎng)、服務大眾等方面的要求都高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因此,公安院校應堅持“公安姓黨”的根本屬性,明確在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上的重大責任,推動法治素養(yǎng)在人才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體現(xiàn)。
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lián)合印發(fā)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法治素養(yǎng)。青年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由法律知識、法治認同和法律能力三個方面的內容所組成。法治素養(yǎng)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xiàn)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值得新時代公安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思考。公安院校培養(yǎng)的是公安隊伍的后備力量,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要秉持“政治建校、從嚴治校”辦學方針,突出“教、學、練、戰(zhàn)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健全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著力推動公安隊伍建設穩(wěn)步發(fā)展。要學好法律知識,通過大學期間學習、教育和實踐活動,著眼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加強對法律的理解和應用,培育良好的法治素養(yǎng),切實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明確法律知識在公安院校畢業(yè)生的職業(yè)生涯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改革、加快發(fā)展、推進教育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公安院校的教職工具有人民警察和教師的雙重身份,更應該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公安院校職能部門應著眼立德樹人的要求,堅持“忠誠、為民、公正、廉潔”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共同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形成法治“合力”,加強法治校園建設相關工作,廣泛引導學生、教師和干部積極融入依法治校的各環(huán)節(jié),對師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實踐行為能力的提升,使師生的法治素養(yǎng)能夠在依法治校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真正地讓法治素養(yǎng)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0年11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對于公安院校大學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他們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將要努力為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要加強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引導公安院校大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明法律,知敬畏,懂法治,成為合格的公安后備隊伍生力軍。
為更好地了解當前公安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現(xiàn)狀,本次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陜西J學院公安專業(yè)和公安專業(yè)學生,問卷訪問量為950人次,回收有效問卷938份。通過相關問題和數(shù)據對比分析,總結出公安院校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如下。
法治認知維度是對法律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和理解,主要表現(xiàn)為在學習法律過程中,明確法律的概念,構建法律知識體系,從而確立正確的法治觀。公安院校學生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識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次是與公安工作相關的實體法和程序法;最后是崗位所必需的基礎法律知識。在“你對憲法的基本常識是否熟悉”問題上,回答能夠熟悉掌握的僅有3.2%,較為熟悉掌握的占9.3%,基本熟悉的占14.5%,大致了解的占比70.9%,還有一少部分人不熟悉,對于一個以法學基礎為學科支撐的院校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在“你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是否熟悉”這一問題上,熟悉并掌握的僅占3.1%,基本熟悉占19.6%、大致了解占76%;在“你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得法律知識的”問題上,94.5%的學生選擇老師上課講授,71.9%的學生選擇通過碎片化的時間從網上獲取,63%的學生選擇通過閑暇時間去圖書館自主學習獲取知識,還有31%的學生選擇因需要時臨時學習。
從以上數(shù)據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雖然學習了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法治意識還不是很強,法律知識不夠系統(tǒng),法律邏輯不清晰,在相關法律問題上的理解和表述不夠專業(yè),對“法言法語”不夠熟悉,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甚至對法律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此外,部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只是依靠課本和老師講授的課件去學習,而并非去主動出擊,學習形式單一,缺乏鉆研進行探究性學習。
法治情感維度是對法治意識有足夠的認同感和較高的獲得感,表現(xiàn)為對法律制度的認可、對法治事件的關注、對法治觀念的崇尚和對相關法律的服從,具體包括法律至上意識和自律意識。“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公安院校大學生只有將法律信仰轉化為自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才能夠真正有所收獲并為職業(yè)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你是否會積極關注相關法治事件”問題上,有81.5%的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地關注,23.7%的受訪者表示會關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和比較感興趣的法治事件;在“學校開設的法律課程是否能夠滿足你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需求”問題上,79%的學生認為完全滿足;在“排除專業(yè)需求,你認為學到的法律知識是否能夠在生活中起作用”問題上,75%的學生認為法律在生活中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在調查“你為什么選擇學習法律知識”問題中,85%的同學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將來工作的需要。
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看到:公安院校大學生大多數(shù)能夠積極地去了解法律、遵從法治,但是少數(shù)學生的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xiàn)為對法律的認同感不強,只有和自己相關的法律才去了解,和自己沒有關系的法律則忽視淡漠。有的受到負面案例的影響,法律在其心中的威信程度降低,對法治的信仰不堅定,不能從法律學習中吸取有益的養(yǎng)分來增強自己的法治素養(yǎng)。還有的僅從工作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學了基本的法律知識就能夠獨當一面,能夠應付得了以后的工作,獲得一定的回報,帶有較強的功利主義。
法治實踐維度是指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律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應用到解決具體問題,在實踐中形成感知達到對法律知識的再掌握,通過實踐提升主體的法治意識,強化法治素養(yǎng)。在問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你會怎樣去處理”,85.6%的學生表示會選擇走法律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9.5%的學生選擇會私下以合理的方式解決;在“你是通過何種渠道獲得法律知識的”問題上,95.6%的學生選擇老師上課講授;在“你認為法律在生活中是否有用”上,75%的同學表示法律比較有用,21.3%的同學表示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是有用的;在“你是否經常參加學校和社會組織的法律服務活動”問題上,80%的同學選擇了參加,15%的同學選擇了經常參加,3.2%的同學選擇了在不耽誤學習的情況下參加。
由此可以從調查中看到:學習法律知識是為了學以致用,然而部分學生只是僅僅停留在“學”的層面上,有的教師只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理論教學,而忽略了學生自主實踐的學習方式,只是針對特定情況下的案例進行一定的分析探討,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欠佳,并沒有將其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部分學生法律意識不強,參與法律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在依法履行作為公安院校大學生的義務,行使自己參與各種公共事務的權利上較為冷漠。
公安院校作為公安隊伍的蓄水池,培養(yǎng)高質量的合格人才是關鍵。面對新時代公安工作對多層次多樣化人才的需求,公安院校應有所作為、主動出擊,積極融入法治國家建設的征程,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從公安教育的本質出發(fā),探索大學生法治素養(yǎng)提升的路徑,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培養(yǎng)更多可堪大任的高素質公安法治人才。
公安院校要把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的要求貫穿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作為公安人才的基本素養(yǎng)與核心能力,落實法治公安建設和公安機關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的各項要求,加強相關法律知識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法治思維、增強法治理念,為提高公安隊伍依法履職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要強化內涵建設,實現(xiàn)靶向作用,構建法治育人主陣地,這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學校要積極完善制度規(guī)范。加強法治教育體系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建章立制,有針對性地做好法治教育管理工作,將法治精神體現(xiàn)到校園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推動法治教育和校園制度建設的有機結合,職能部門依照法律開展相關業(yè)務和教學管理,開展法律類通識課程,教師按照法律規(guī)范有序開展教育工作,解決矛盾問題,并通過實踐引導學生強化社會主義法治意識。
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自身法治素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不僅體現(xiàn)在傳道授業(yè)解惑方面,還在教師的行為、言語等方面有諸多體現(xiàn)。教師要提高自己學習水平和能力,深化對教材的理解,經常性“充電”,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點,構建平等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轉變教學方式,將灌輸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相結合,采取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方式,比如在講授民警執(zhí)法辦案中的一些問題可以邀請一線民警現(xiàn)身說法,通過面對面的方式和同學進行交流,運用慕課、微課等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傳授。通過研討學習、角色扮演等多種學習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考核,從不同的維度,全方位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學生要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為職業(yè)生涯打基礎。公安院校的大學生需要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來充實自己,以保證在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能夠解決各種實踐問題。這就要求其自身提高主觀能動性,努力學好法律常識,掌握人民警察職業(y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形成法律規(guī)范意識,進而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促進法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從而清楚地意識到公安工作的權力和邊界,理解人民警察工作過程中的法制化要求,樹立正確的執(zhí)法理念。加強學生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成為合格的警務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廣泛開展法治主題教育宣傳活動。針對一些特定的節(jié)日,開展法治教育學習活動,通過活動深化學生對相關法律的了解。如在3月15日開展有關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制宣傳和推廣,12月4日國家憲法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開展辯論賽、模擬法庭、手抄報、技能大賽等活動,組織學生觀看紀錄片、電影、《今日說法》等法制節(jié)目,營造良好法治氛圍,引導學生堅定法治信仰。
加強法治校園的環(huán)境建設。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要注重發(fā)揮“繡花”功夫,推進校園的“軟”文化建設,通過打造法治文化長廊講好法治文化,建設法制史館,讓學生了解法制史的發(fā)展,可以在教室、飯?zhí)谩D書館、樓梯間等地方懸掛相關法律條文和警示標語,發(fā)揮校報、宣傳欄等積極作用。在校園教學樓、宿舍、道路的命名上突顯“法治”特征,可以使用法、德、警等字眼,突出公安院校的特點。
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的積極作用。用好“兩微一端”(指微博、微信及新聞客戶端)、短視頻平臺,及時發(fā)布相關法律知識訊息,并對經典法治案例和熱點法治事件進行評析;發(fā)揮好“學習強國”平臺的引領作用,組織學生學習好習近平法治思想;制作、發(fā)布受學生歡迎、幽默風趣的法律短視頻,如在“國家安全周”期間制作法治教育短視頻,引導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真正讓學生們從中感受法治力量、培養(yǎng)法制情感、加強對法治的了解,從而提升法治素養(yǎng)。開設主題教育網站,保持常態(tài)化更新。最后,要加強對平臺的監(jiān)督和管理,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注重校內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鍛煉,對于培養(yǎng)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益處很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所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加強深化。教育引導學生遵守學校警務化管理和一日生活制度等相關制度規(guī)范,遇到問題能夠用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和法治思維分析問題,培養(yǎng)民主參與精神和權利意識,積極對學校的發(fā)展建言獻策。
整合社會各種法治網絡資源,協(xié)同高校共建大學生法治實踐基地。公安院校不僅有公安專業(yè),也有法學專業(yè),因此法治實踐相關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學校和法院、公安局、檢察院等部門應建立合作交流實踐平臺,發(fā)揮實踐基地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觀摩相關案件的審理,掌握相關法律的應用,發(fā)揮法律服務社的功能,開展相關活動,進行法治知識宣傳。完善頂崗實習制度,加強與執(zhí)法機關的合作,組織學生在寒暑假、節(jié)假日進行社會實踐鍛煉,在實踐中學到本領,強化知識。組織學生參觀監(jiān)獄、庭審現(xiàn)場,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和學生進行實踐工作,通過經典案例分析,發(fā)揮實驗室和實訓作戰(zhàn)場地的功能,模擬相關公安和法務工作,提升學生的法治理論水平和公安執(zhí)法能力。在共同交流討論中,讓學生的法治思維越來越明晰,在實踐中培育和提升自身法治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