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聯峰,余 妍,賀曉燕,王志勇,魏 培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廣東 珠海 519041)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醫學類專業課程教學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注重加強醫者仁心教育,在培養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1]。醫學免疫學是高等醫學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許多學科交叉、滲透,形成較多免疫學分支學科,與一些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實踐性。2020年初,我國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抗疫精神作出精辟概括——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強調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如何將抗疫精神和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出的重大貢獻,融入醫學免疫學教學,開展有效的、適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醫學免疫學課程思政的內容具有潛隱性特征,需要教師對思政內容進行挖掘、整合、融入[2]。為此,本教研室根據醫學免疫學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冠肺炎疫情新聞報道、防控政策調整與解讀,挖掘整理課程思政內容,編寫了醫學免疫學課程與新冠肺炎疫情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材料,把思政內容寫入教案,保證教學計劃順利實施。教師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融入符合抗疫精神和當前抗疫背景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提升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1],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頭腦。醫學專業課程專業性強,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醫學知識與醫療技術。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學生不但掌握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真正做到全課程育人。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思政內容要有時效性,密切結合當前時事熱點,堅決防止課程思政“貼標簽”“兩張皮”[2]。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改變教學方式,不能一味地灌輸,要結合最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如PBL、CBL、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在教學內容上,結合不同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科學精神,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醫德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全面發展。
在信息技術高度普及的今天,大學生了解時事熱點非常便利,將有關疫情的時事熱點有機融入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充實課程思政的內容。教師可以選取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疫情防控的重要論述,聯系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立足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醫學免疫學課程教學推向新的高度,取得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教師要主動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關注與課程相關的國際、國內疫情新聞,并將其融入專業知識教授,通過真實案例讓學生在系統、全面地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醫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知道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人無精神不立。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在這場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鑄就了偉大的抗疫精神,醫生在這場戰斗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學習醫學免疫學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以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了解機體免疫系統的防御功能、防御機制、防御過程和轉歸。同時,挖掘醫學免疫學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文獻資料、短視頻、小故事,插入相關章節,引發學生共鳴,促進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培養科研興趣的同時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責任感與理想信念,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形成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3]。
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完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介紹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讓學生了解國情、社情,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和科學精神等。課程思政目標必須結合教學內容,明確思政切入點,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立德樹人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育人”,增強育人的針對性、主動性、實效性,避免重教書、輕育人;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功能,在課程內容設置上,體現思政教育內涵[4]。
學習“抗原”內容時,以醫學上重要的抗原——疫苗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課前,教師上傳預習資料:(1)《我國已實現新冠疫苗研發5條技術路線臨床試驗全覆蓋》新聞報道;(2)《“人民英雄”陳薇談新冠疫苗研制心路歷程》的文章。課上,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學習科學家舍生忘死、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之后,播放介紹我國不同地區疫苗接種情況的紀錄片,了解我國通過全民新冠疫苗免費接種,建立群體免疫屏障的計劃。全民免費接種新冠疫苗,是偉大祖國對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動注解。對比西方發達國家疫苗接種情況,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在學習“免疫球蛋白”內容時,以IgM、IgG的特性與功能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對第6版和第7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診療方案》)進行比較。第7版《診療方案》在實驗室檢測中增加了血清學證據,即疑似病例血清學檢查時,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新冠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者恢復期水平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便可確診為新冠肺炎。課程思政目標:通過解讀不同版本《診療方案》,提高學生對我國疫情防控策略和方針的認識,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學習“細胞因子”內容時,采取前沿研究、小組討論等方式,教師上傳預習資料《細胞因子風暴——新冠肺炎的“奪命幫兇”》文章,布置預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好轉后會突然惡化,出現毛細血管破裂、血壓驟降、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可能是因為患者免疫系統反應過強,出現細胞因子風暴所致。當機體感染病原微生物時,免疫系統會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通過分泌細胞因子,防御病原微生物,但當免疫系統被激活到極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就會損傷正常組織。過強的免疫反應會導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免疫細胞進入組織,肺組織出現水腫伴透明膜形成,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常因休克、多器官衰竭死亡。細胞因子是把“雙刃劍”,在免疫應答過程中有對機體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課程思政目標:培養學生馬克思主義科學觀與辯證思維。
客觀的教學評價能科學反映教學效果,為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供可靠依據。為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課程結束時,我們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理念,通過問卷星平臺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采取無記名方式了解其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調查對象為我校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4個班學生,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為98.3%。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對將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態度;(2)是否理解和認可課程思政內容的內涵,包括3個方面,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政治認同;(3)課程思政對醫學免疫學課程學習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84.7%的學生認可將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思政,認為這種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容易使其共情,促進其成長;93.2%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內容蘊含科學精神,90.5%的學生認為蘊含人文精神,88.2%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助于增強其政治認同。關于課程思政對醫學免疫學課程學習的影響,77.9%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激發和提升其專業知識學習興趣;72.0%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84.7%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有助于加深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選取思想政治素養高、教學能力強的教師作為帶頭人,組建全體教師參與的教師團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總結和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經驗與規律,深入挖掘課程內容蘊含的與疫情有關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醫學免疫學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發現,個別教師育人理念有待轉變[5],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這就需要教師增強育人意識,學習并了解黨對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有效實施。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一方面要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學習新時代教育理論;另一方面,教研室內部要經常組織開展經驗交流和教學觀摩,增加教師外出培訓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