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夏薛梅
(1.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2.凱里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核心素養”一詞最早由1997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1],主要是為應對未來社會的變化而學生應具備什么樣的素養而提出。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下,世界各國對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內容及框架結構、構建路徑、核心素養的評價、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研究,并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和要求,以期培養教師核心素養來應對與引領教育領域的變革與發展,教師素養進入“3.0 版本”[2]的教師核心素養時代。
小學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基礎階段,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奠基作用,小學教師的核心素養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傳統的認識中,知識是教師素養的關鍵構成成分,但在核心素養時代背景下,小學教師知識素養在核心素養中處于什么位置呢?小學教師知識素養具有什么特征呢?小學教師知識素養的框架結構又是怎樣的呢?
201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后,逐漸引起了對教師核心素養的關注。一些學者對小學教師的核心素養內涵及其結構進了研究,目前來看,對小學教師核心素養內涵的認識較多基于兩個方面的需要來分析:一是基于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小學教師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二是基于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需要所應具備的素養;有學者將小學教師核心素養定義為:“小學教師專業核心素養是小學教師適應專業發展與學生成長需要的必備品格、知識與能力。”[3]就其研究來看,將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內涵相對應,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和教師的必備品格及能力,本文采用此定義來描述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內涵。
隨著研究發展,國內外逐漸明確“教師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Core Competences), 是 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的高階素養”及“至關重要的關鍵少數素養。”[4]目前國際上對教師核心素養的框架有很多不同的認識,但知識素養都處于重要位置,有學者對歐盟、美國、新加坡等國進行研究后認為教師核心素養是“知識、技能與態度價值觀的復雜融合”[5],歐盟將“知識層面”置教師核心素養框架的重要位置。[6]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四有”好老師重要講話指出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7],國內眾多學者和教師都將知識素養作為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素養。知識素養是教師核心素養的框架中重要構成成分,這也與傳統中認為知識是教師素養的核心構成成分相一致,可以認為知識素養是小學教師核心素養重要的構成成分,知識素養是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素養。
教育具有生命性,兒童是小學教師知識構成的生命基礎,小學教師的知識不能是單純知識的存在,而是基于兒童而建立的有生命的知識,為促進兒童生命生長而具有價值和意義,在促進兒童生命生長中不斷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及教師生命的成長。
教育發展的主體是兒童,教育只有基于兒童,以兒童的生命成長為宗旨,以兒童為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教育才具有生命的意義。基于促進兒童生命生長的教育宗旨,兒童心理及發展的知識是教師知識中最為重要的成分,小學教師只有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兒童心理及發展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教學活動,解決兒童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指導兒童的發展,促進兒童核心素養的形成,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這是小學教師知識的現實根基。
在培養兒童生命生長的指引下,教師的理念、道德、知識等整合在教育實踐場域中表現與發展,小學教師知識在育人核心指向上整合表現。
第一,小學教師需要具備綜合性的知識素養。“小學教師是一種綜合性的職業”[8],美國“NCATE小學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提出“小學教師應具有綜合性的知識結構。”[9]一些發達國家在教師職前教育階段以培養全科小學教師為目標,并在小學實行包班教學以期對學生實施全面教育。我國也在積極培養具有綜合知識的小學教師,《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第三級)》提出了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未來的小學教師)“知識整合”[10]的畢業要求,在卓越標準上對未來的小學教師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我國一些師范院校也在進行全科小學教師的培養。
第二,小學教師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其核心素養首先著眼于育人。就小學教師的知識素養來說,小學教師的知識素養首先是多方面知識的融會貫通;其次,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價值等多方面的綜合體現,為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小學教師的素養是品格、知識、能力的有效整合,實質上“教師核心素養是超越了知識與技能的存在”[11],小學教師的素養是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情懷、知識、教育教學能力在育人上的整合。
小學教師知識在教育實踐場域中形成,并在教育實踐場域中表達。
第一,實踐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來源于教育實踐場域。對于實踐性知識的內涵及其結構國內外有相當多的認識,陳向明的研究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和提煉后形成的,并通過自己的行動做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實踐性知識的結構是一個復雜的構成,包括所教學科知識及教學的知識、學生的知識、情境的知識、教師專業自我的知識等[12]。國內外普遍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來源于教育實踐,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反復實踐及反思后形成的知識。
第二,小學教師知識須在小學教育場域的實踐中表達。小學教師只有在教育場域中根據知識與經驗分析兒童與教育實際問題,迅速、靈活、準確、科學地解決問題,促進兒童成長,小學教師整合的知識在育人指向上于小學教育場域中科學并人文地表達,并發展成為教師的實踐智慧。
根據小學教師知識素養的內涵、特征,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教師知識素養由以下四個維度構成:
兒童是小學教師知識素養的生命基礎,這是小學教師知識素養的首要特征;兒童是教育的主體及自我成長的主體,教師只有深刻認識兒童才能更好地調動兒童的主體性,促進兒童生命的生長。為此,學者認為教師要掌握“條件性知識”[13],《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要掌握“小學生發展知識”[14],《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15]提出小學教師要具備理解與教育學生的知識及兒童發展相應知識。國際上一些國家在小學教師職前培養階段設置兒童學課程,“旨在將醫學、兒科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結合起來,綜合地探究和解決兒童所面臨的各種問題。”[16]“兒童學課程的設置是當前國際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走向。”[17]兒童學課程將兒童的知識進行了多方面的整合,培養小學教師從綜合性的角度認識兒童和對兒童開展教育活動。
小學教師不應僅僅學習和掌握6-12 歲兒童的知識,還應該對人出生后的總體成長有所認識,應該對出生后到18 歲甚至到老年的心理都有所認識,以超越小學階段的視角來認識兒童,通盤認識人的成長才能更好地認識兒童和生命的生長。當然,小學教師應重點認識嬰幼兒期及青春期、青年初期的心理特點及發展規律。
“教什么”的知識主要包含學科知識和通識性知識兩個方面,我國的學者一般認為教師要具備精深的學科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學科知識也被稱為“本體性知識”,在“學高為師”的觀點之下學科知識往往被認為是教師知識素養的首要成分;學科知識對人們認識自然及世界具有重要作用,并能促進人們思維及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發展,在今天,教師的學科知識仍被“列在核心素養之首。”[18]小學教師要對所教學科知識的概念和原理等有精深認識、理解和把握,對所教知識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學科知識體系有清楚的把握,對所教學科的發展歷史及目前發展的趨勢了解清楚,對該學科對于國家、社會及人類發展的作用、價值有所了解,并了解該學科知識在促進學生認識世界的視角、思維及精神方面的目標及價值。
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基礎,促使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的形成,教師需要廣博的通識性知識。通識性知識是小學教師知識結構中最基礎的構成部分,是科學、歷史與人文、藝術等最一般性的知識,它能給小學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廣闊的文化視野。小學教師要面對一群活潑好動,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學生,面對一群未來發展不確定而大有可期的兒童;小學教師要傳授知識、激起求知欲、保護好奇心,解答兒童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發展。
“如何教”的知識包含了教育理論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實踐性知識、教育技術知識。教育是一種復雜的活動,教育理論知識是對教育活動本質及規律認識的知識;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能使小學教師不再囿于經驗的簡單總結,而是多維度多層面的認識教育活動,并以理論來指導教育實踐活動。“學科教學知識”自舒爾曼明確提出后,各國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學科教學知識”被認為是多方面知識的復合構成,由課程知識、學生評價的知識、教學策略知識等方面所構成。[19]實踐性知識是來源于教育實踐并在教育實踐場域表達的知識,同樣是多方面知識的整合。全球化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要求小學教師掌握教育技術知識,教師能使用多種技術手段獲取知識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更好地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掌握“如何教”的知識目的是促使教師在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相應的能力,構成價值、知識、能力的復合體,在教育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
終身學習及專業發展的知識是小學教師學會學習及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可使教師擺脫個人經驗探索的無序及時間的浪費,使教師較快地形成相應的理念與能力,促進教師的終身發展,同時小學教師也在終身學習與發展中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素養的形成。終身學習及專業發展的知識包含了教師自我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知識、信息技術知識。教師自我知識與教師專業發展知識是小學教師對專業自我認知和專業發展的知識,能更好的分析自我的優缺點,規劃自身地專業發展;信息技術知識是教師在當代社會的獲取知識與謀求自我發展重要的知識基礎。
事實上,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教師的知識素養是知識多方面多維度的整合表現,小學教師的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價值等多方面的整合表現,是小學教師在小學教育場域中面對兒童生命生長的整體素養的整合表達。小學教師知識素養不僅僅是掌握“教什么”,更重要的是面對兒童的生命生長“怎么教”,在促進兒童生命生長中促進教師自身生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