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旗?孫賢?郭譽聰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元宇宙”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021年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Web3.0、NFT、數字藏品等相關概念也被反復提及。在當前階段,解答元宇宙愿景將如何落實這一問題需要對其概念及應用場景進行拆分理解。從概念誕生到應用落地,元宇宙的發展歷程隨著技術革新分階段逐步推進和完善。當前,數字藏品是其重要的切入場景,為實現數字藏品行業的長遠發展,業界需要克服稀缺性問題、價值性問題、版權風險問題、資產安全風險問題及流通性問題。
【關? 鍵? 詞】元宇宙;NFT;數字藏品;應用場景
【作者單位】王旗,中國版權協會,北京中視瑞德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孫賢,北京中視瑞德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郭譽聰,北京中視瑞德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8.004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自1992年尼爾·史蒂芬森(Neil Stephenson)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距今已有30年。在這30年間,人們在文學、繪畫、影視、游戲、社交等多個領域構想這一“超越宇宙”的概念會帶來怎樣的生活圖景,同時也在積極推動技術發展,為讓“科幻”成為“科技”,并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而努力。隨著通信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人機交互、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的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在技術尋找新的應用場景和用戶尋求新的消費體驗兩種訴求下,元宇宙、Web3.0、NFT等概念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如何理解元宇宙以及元宇宙應在何種場景下落實變得尤為關鍵。
一、元宇宙的概念
1.元宇宙的概念及特征構想
準確定義元宇宙是一個極為困難的命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專家學者們至今對“什么是元宇宙”這一問題的回答均是從不同層面對其進行的感知和構想。有觀點側重于從虛擬和現實的關系來描述元宇宙,認為元宇宙是在由虛向實、由實向虛兩個發展路徑下形成的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緊密結合[1],強調虛擬原生和虛擬共生場景下虛擬和現實的對立統一。有觀點從技術角度出發,認為元宇宙是多種技術的匯聚、整合和融合,其概念的誕生和后續應用的落實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與驅動,同時也將為技術的革新尋找到應用出口。另有觀點在虛實關系及技術集成的基礎上,從更宏觀的角度出發,認為元宇宙的落腳點在于構建一種3D空間、生態或環境[2]。2021年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元宇宙如何改寫人類社會生活》,其中對元宇宙進行了這樣的表述:“元宇宙是基于互聯網而生、與現實世界相互打通、平行存在的虛擬世界,是一個可以映射現實世界、又獨立于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3]
雖然定義角度有所不同,但在對元宇宙的多元理解中孕育了對其基本特征的共識,元宇宙是具有社交屬性的內容生態體和經濟生態體。綜合來看,目前我們理解的元宇宙主要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 虛實共生
虛擬和現實之間的交互融合、相伴相生是元宇宙最為鮮明的特征。概括來說,在數字孿生等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元宇宙在虛擬層面上將形成由實向虛的鏡像世界以及原生虛擬世界。隨著元宇宙發展進程不斷深入,前者將更多地映射現實生活中的內容,使用戶在虛擬中感受真實,后者則將日益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擴展用戶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由此實現虛擬和現實之間融合、互動,甚至疊加的狀態。
(2) 沉浸體驗
沉浸式體驗是人們對元宇宙的本質追求[4]。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全息影像、動作捕捉等交互技術,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得以投射到虛擬世界中,使人們能夠體驗到“具身在場感”[2]。
(3) 開放兼容
在元宇宙中,開放兼容包含技術和應用兩層含義。對支持元宇宙的技術系統來說,只有開放各類技術接口,實現生態多樣化,才能承載元宇宙的海量用戶和內容[5],而這些用戶和內容也必然會在元宇宙的系統中交流互動,這就要求元宇宙建立開放兼容的交流生態。
(4)社交連接
人具有社會性,用戶進入元宇宙中自然會尋求社交與場景的延展[6],因此,社交連接是元宇宙的核心功能和顯著特征。依托身份識別等技術,用戶可以在元宇宙中創建自己的虛擬“化身”,體會“現場”交流的魅力。同時,興趣社群與交換規則的建立不僅能夠增進用戶對元宇宙的歸屬感,還能促進數字資產的積累和流通。
(5)能力擴展
元宇宙追求的不僅是單純的感官映射,其還進一步對人的能力進行延伸和擴展。在元宇宙中,時間、空間、物質、關系等與我們既往理解的概念有所區別,并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們的認知。在新的認知和生產條件下,元宇宙中的技術發明、內容創作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的局限性,生產能力新圖景將隨之展開。
2.元宇宙與Web3.0、NFT的關系
現階段,每當我們討論元宇宙時,都繞不過Web3.0和NFT這兩個概念,對于它們與元宇宙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存在不同的認識角度。由于元宇宙經常被看作“下一代互聯網”,因此分析元宇宙與Web3.0、NFT的關系,或許可以回歸到互聯網作為內容傳播媒介的功能上來。
(1)元宇宙與Web3.0
雖然元宇宙和Web3.0往往綁定出現,但元宇宙原則上應是超越Web3.0的概念,是人們對互聯網的認知從Web1.0到Web2.0再到Web3.0之后的自然延伸,Web3.0的實現可以為元宇宙的構建提供有用的元素[7]。何為Web3.0?普遍觀點認為,Web1.0的特征是“可讀”,Web2.0的特征是“可讀+可寫”,Web3.0的特征則是“可讀+可寫+可擁有”[8]。在“可讀”的時代,借助互聯網信息門戶,用戶獲得新聞、資訊等變得更加快捷。在“可讀+可寫”的時代,交流成為互聯網的主旋律,每個人都是信源,內容生產者的數量空前增長。但在這樣的情境下,信息提供者和內容生產者的身份難以確認,由此產生一系列有關信息真實性驗證、內容確權及變現等問題。Web2.0的局限性就是Web3.0的突破口,在Web3.0的語境下,用戶可以借助區塊鏈、智能合約等技術實現對數字內容“所有”的確認,而上述技術也是元宇宙支持技術的一部分,為元宇宙構想的實現提供支撐。
元宇宙在Web3.0的基礎上發展,Web3.0基于區塊鏈技術對數字內容確權的實現有助于鼓勵用戶生成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UGC)的創作,海量內容的出現呼喚新的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而元宇宙因其虛實共生、沉浸式體驗、能力擴展等特征,為這類模式和場景提供了更多的落地方案。在元宇宙中,既往受限于技術水平進行的靜態、平面、符號傳播得以轉化為動態、立體、具身傳播,同時,這類傳播本身并不會導致內容權利人利益的減損,反而因智能合約持續獲得收益,推動內容變現,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鏈條的形成。
(2)元宇宙與NFT
隨著元宇宙的深入發展及其與現實世界的交融程度不斷加深,一個更加生活化的元宇宙將呈現在用戶面前,換言之,元宇宙將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此時,一方面,用戶希望可以在虛擬世界擁有自身在現實世界擁有的資產,實現生活方式的對應。另一方面,用戶希望在住所、交通工具、時裝等方面獲得與現實生活不同的體驗。但技術的發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元宇宙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且漸進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NFT進入人們的視野中。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是一種架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加密數字權益證明,其映射實體收藏品等實物資產和圖像、音樂、游戲道具等虛擬資產[9]。與Web3.0一樣,NFT并非元宇宙,但可以成為元宇宙的“養分”。元宇宙致力于構建全場景的虛實共生,而其中的關鍵環節包括實現物品的虛實融合和用戶身份的認證,NFT就是這一理念的先行者。一方面,NFT將現實世界中有價值的物品數字化,例如將名家書畫數字化鑄造為NFT用以收藏。另一方面,NFT致力于直接制作數字化作品并上鏈,例如在國內大火的“無聊猿”就是通過人工智能生成的虛擬形象。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唯一性、可追溯性、永久性,這些數字化的內容為用戶所有,演進為一種可以驗證所有者身份的數字資產,當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其可無障礙地接入元宇宙。
二、數字藏品與元宇宙
1.數字藏品與NFT的區別
2021年末,NFT成為該年柯林斯詞典的年度詞匯[10]。NFT數字作品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一路從小眾產品發展為席卷整個文化產業的時代“弄潮兒”,展示著“藝術+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伴隨境外NFT交易的火熱,國內的數字藏品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對于數字藏品的定義,有觀點認為數字藏品是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唯一標識的虛擬作品、藝術品。也有觀點認為,數字藏品是數字出版物的一種新業態[11]。
雖然在技術層面,數字藏品和NFT均依托于區塊鏈技術產生,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見表1)。
由于數字藏品僅可使用法定貨幣而非代幣結算,其金融風險大大降低。同時,數字藏品交易平臺實名制的要求和流通性的限制也使其更符合我國現行法律對于網絡服務平臺的規范,因此,數字藏品經常被視為NFT的本土化、合規化產物。2021年10月1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字社會與區塊鏈實驗室聯合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等單位提出數字藏品實質上應為“非同質化權益(Non-Fungible Right,NFR)”,即作為一種“數字資產或具有獨特資產所有權的數字代表”[12]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這使其成為元宇宙的重要切入場景之一。
2.數字藏品是元宇宙的重要切入場景
自元宇宙概念誕生之初,人們就為其設想了各種具體的應用場景,并在文學、影視、游戲等作品中對這些應用場景進行描繪。2022年發布的《中國元宇宙白皮書》將元宇宙的應用場景分為兩大模塊:產業元宇宙和消費元宇宙。其中,產業元宇宙包括能源、農業、金融與投資、地產、職業教育等模塊,消費元宇宙包括藝術、文旅、虛擬數字人營銷等模塊,這主要是基于具體的生產和生活進行的歸納總結。前者通過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可以有效解決目前各行各業生產、管理中面臨的周期長、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后者則強調沉浸式體驗帶來的新的文化消費模式。這類關于元宇宙應用場景的設想側重于“元宇宙+”。另有觀點傾向于元宇宙將形成與現實環境相對應的虛擬生產和創造系統、交易規則、社會媒介,乃至習俗、文化等文明體系。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哪種觀點下,元宇宙應用場景的落實都是階段性的,在技術和制度的不同階段,我們討論元宇宙的重點也需要有所不同。就現階段而言,我們很難脫離產業發展現實空談元宇宙,因此,“基于元宇宙技術形成的綜合使用場景”是最觸手可及的元宇宙應用場景[2]。在這一背景下,側重于助力實體經濟的數字藏品的發展恰逢其時,其得以成為元宇宙的重要切入場景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支持數字藏品的區塊鏈技術在元宇宙的整個技術體系中發展較快、實現難度較低、完成度較高,賦予數字藏品唯一性、永久性、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征。因此,數字藏品可以成為最早一批元宇宙落地場景。同時,數字藏品產業本質上仍屬于內容生產行業,是內容生產與技術結合的新形式。至今,文化產業已積累大量優質的內容資產,可以為數字藏品提供有力的內容、版權支持,并充分適應技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發展模式,始終為元宇宙的構建提供內容生態支持。例如,數字藏品在國內興起之初,以文物作為母本制作的文博類數字藏品是市場上的主流,但目前已有不少數字藏品與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如時藏聯合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發行的“太空報道局”系列三款藏品圍繞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小諍”展開,就是“數字藏品+虛擬人”的有益嘗試。
第二,數字藏品的流行可以激發人們對元宇宙的熱情,支持并促進政策、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進入元宇宙領域。可以預見,元宇宙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進程,并極易遭遇使其難以為繼的困難。業界想要盡可能地推動這一進程,不僅需要使用戶可以預見元宇宙可能帶來的新奇體驗,并樂于為階段性產品付費,還需要政策、市場認識到相關產業的發展前景并向其傾斜,數字藏品在這兩方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例如,數字藏品可以“X to Earn”的商業形式引起人們對元宇宙虛實共生的想象。以StepN虛擬跑鞋為代表的“Move To Earn”,將虛擬游戲、數字藏品與元宇宙緊密契合,消費者愿意為自己的預期買單。同時,數字藏品較為理想的收入前景可以使更多企業及從業人員進入上下游行業中,如推動元宇宙發展所需要的配套產業設施建設和資金入駐等。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頒布了與元宇宙相關的支持性政策,而出臺的元宇宙專項政策有19個,涉及11個省[13]。
第三,數字藏品可以為實體產業賦能,并由此提高用戶的信任度,培養用戶習慣,進而推動元宇宙產業正向發展。元宇宙的發展是一個漸進式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虛向實、由實向虛兩個發展路徑逐漸趨近并走向交融共生。我們不能脫離現實的應用場景空談元宇宙概念,這只會使得相關產業落入投機、掙快錢、“割韭菜”的困境中,既消耗消費者的信任,又難以培養用戶對虛擬數字作品收藏、使用、消費的習慣,不利于整個產業的正向發展。數字藏品非常重視與傳統文化、公益事業、旅游特色等相結合,業界應以數字藏品的形式豐富人們的生產生活,并以此加強消費者對數字藏品這一新業態的認同度。例如,在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上線的《老城市記憶》黃楊木雕系列數字藏品由非遺藝術名家制成,其以數字藏品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新華數藏“藝術點亮夢想”系列、“大化石,小化石”古生物化石系列數字藏品著眼于特殊兒童藝術天賦培養和藝術夢想的實現,支持傳播古生物科學知識、化石保護公益活動開展,以數字藏品的形式使更多的人關注弱勢群體、參與公益事業;陜西旅游集團旗下的數字藏品平臺Hi元宇宙將數字藏品融入“一帶一路”的宣傳與建設中,其發行的“絲路旅者漠漠”系列數字藏品是“2022絲綢之路城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國際論壇”官方數字文創,持有特別版藏品的用戶還可以享有沙坡頭景區的門票權益,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宣傳地方文旅特色,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
三、我國數字藏品發展現狀
1.數字藏品平臺發展情況及交易規模
國內數字藏品平臺的數量在2022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根據《2021年中國數字藏品(NFT)市場分析總結》,2021年國內數字藏品(NFT)發行平臺多達38家[14]。而據《數字藏品應用參考》7月統計,截至目前,國內數字藏品平臺已超過700家,零壹智庫將其精確到998家以上[15]。2022年,國內數字藏品的發行數量也實現了質的突破,單月數字藏品發行量開始突破百萬件級別,其中,5月、6月表現最佳。據鏈新統計,2022年5月、6月排名TOP50的數字藏品平臺當月銷售量均超過500萬份,但在其后的7—9月數字藏品遇冷,月銷售量呈現下降趨勢,9月份排名TOP50數字藏品平臺當月銷售量已降至150萬份。
數字藏品的銷售額也隨之變化。據統計,2021年我國數字藏品市場規模達到2.8億元,銷售額達到1.5億元。有觀點認為,我國數字藏品銷售額將在2022年達到3.76億元,并預計未來幾年數字藏品銷售額將保持150%左右的增長速度,到2026年將達到151.12億元(見圖1)。事實上,僅2022年4—6月,主流平臺數字藏品銷售額已高達5.3億元以上,但數字藏品未來的銷售情況是否如預期一樣理想目前還存在疑問。與銷售量下跌相當,2022年9月主流平臺數字藏品銷售額為9000萬元,跌出億元大關,這使人們對頭部效應明顯的數字藏品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更加趨于保守。
2.數字藏品“國家隊”入局
數字藏品這一新興文化產業可以有效推動版權資產深度開發已成為行業共識。隨著越來越多的版權大戶加入數字藏品玩家俱樂部,擁有海量版權資源的“國家隊”也開始進軍數字藏品行業,深入挖掘版權資源價值。目前,“國家隊”入局數字藏品行業,主要通過合作發行數字藏品、建設自有數字藏品平臺以及為數字藏品平臺提供區塊鏈技術支持三種方式。
與已有數字藏品平臺或區塊鏈技術支持公司合作發行數字藏品是最早開始的,也是最為普遍的“國家隊”入局方式。2021年至今,有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國家隊”數字藏品走進大眾視野,覆蓋歷史文博、期刊、體育賽事、傳統節日、航空航天等多個主題。例如,國內多家博物館在鯨探平臺上發行的“華夏瑰寶”系列數字藏品;人民日報社在“數藏中國”平臺上發行的《人民日報》勞動節頭版數字藏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QQ音樂平臺上發行的“十二生肖冰雪總動員”冬奧紀念數字藏品;國家新聞動漫傳播示范平臺在阿里拍賣上發行的“數字端午”數字藏品;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公司在百度超級鏈上發行的基于嫦娥5號帶回的真實月壤制作的全球首個月壤數字藏品(見表2)。
除了合作發行數字藏品,數字藏品“國家隊”還基于自身的傳播優勢,積極推進自有數字藏品平臺布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5家以上具有國家背景的平臺上線。“國家隊”數字藏品平臺選品的側重點明確。對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央媒旗下的平臺來說,主旋律精神、時代記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仍是其發行數字藏品的主要抓手。而對湖南衛視、山東衛視、河南衛視、江西日報社等省級媒體來說,將上述表達內核與自身版權優勢相結合,推出獨具地方特色的數字藏品則是平臺的主要發展方向。
國內數字藏品產業鏈環節包括內容端、發行端、底層技術端、交易端等。無論是合作發行還是自建平臺,這兩種入局方式主要涉及數字藏品產業鏈環節中的內容端和發行端。事實上,數字藏品“國家隊”亦通過推動底層技術端建設,為數字藏品的鑄造、發行、交易和結算提供區塊鏈、智能合約和存儲技術支持等入局數字藏品行業。2022年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該倡議在肯定NFT平臺積極意義的同時,闡明了其需要遵守的合規要點和應避免觸碰的監管底線,并且明確要求就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范非法金融活動風險。由于境外NFT主要架設在公鏈上,并與虛擬貨幣密切相關,因此國內數字藏品必須在“去金融化”的基礎上發展。對國內數字藏品行業來說,建設一個技術中立、安全可信、永久存在、成本可控、監管有效的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勢在必行。因此,“國家隊”為數字藏品平臺提供了較大力度的區塊鏈技術支持(見表3)。
四、我國數字藏品產業風險的防范
前文通過數據對我國數字藏品高速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但高速發展意味著收益,同時也暗藏風險。筆者認為,我國數字藏品產業應對發展風險需要解決五項關鍵問題。
1.稀缺性問題
保有稀缺性是保證藏品價值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數字藏品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方面。傳統意義上的藏品主要作為孤品存在,或者僅有少量同批次、同類型的近似藏品,數字藏品同樣遵循這一規律。2021年3月,一個名叫“BurntBanksy”的團隊直播燒毀了世界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西(Banksy)的畫作《傻子》(Morons),并表示他們會將此畫作的數字版本以NFT形式出售,從側面表現了稀缺性對數字藏品市場的重要意義。然而,相對于實體藏品來說,數字藏品面臨更嚴峻的稀缺性困境。
一方面,在現階段的數字藏品市場中,以進入公版領域的藝術品作為母本發售的藏品數量眾多。這在文博類藏品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發行方在藏品制作之初傾向于與大型文博機構合作,并獲得其關于數字藏品的獨家授權,從而避免版權風險。但事實上,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規定,博物館只能就其館藏資源享有的著作權部分對外授權。對已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來說,其授權本質上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權威性為藏品做背書,發行方將此類作品鑄造為數字藏品并發售,并不影響其他發行方就該文物本身發行藏品,或利用文物中的某些元素進行二次創作并發行。如果發售應署名而未署名的作品,假冒作品或未對作品進行完整展現,就可能涉及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著作人身權或者名譽權等人格權的內容,對此需要分情況具體討論。另一方面,無論是公版領域作品,還是仍處于版權保護期內的作品,以相關圖像、資料易獲得的作品為母本制作數字藏品,即使各發行方將發行份數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也易因其替代性高導致稀缺性不足,且極易導致“成本-收益”不平衡的局面。
上述數字藏品的稀缺性困境,究其成因,與數字藏品發行方的選品傾向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克服此種困境亦需要從轉變數字藏品發行方選品觀念這一角度入手。筆者認為,釋放藝術家的個人價值,將其優質原創作品推向市場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方案,藏品內容向多元化發展也有利于擴大數字藏品產業的受眾范圍,進一步培養用戶習慣。
2.價值性問題
除了“少”,“精”也是關鍵,價值性是人們購買藏品的核心驅動力。目前,數字藏品依據作品種類和創作方式主要劃分為原創型、復制型、改編型三類[16],其中,以創新創意為主導的原創型藏品及采用更多特色技術為其賦值的改編型藏品的價值性遠高于對原作品進行單純數字化的復制性藏品。對原創型、改編型這兩類藏品來說,賦予其一定的著作權財產屬性,可以進一步提高藏品的價值。例如,阿里拍賣的“數字藝術”欄目中,有部分拍品標注了“可商用版權”,并在“特別提示”中表示“用戶通過競拍獲得本拍品的數字作品版權包括除人身權外的獨占性的以下權利: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攝制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阿里拍賣對此類作品的定義為“區塊鏈數字出版版權產品”,此類拍品以原創插畫師、設計師的作品居多。
創新玩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數字藏品價值性的方式。例如,將數字藏品與品牌營銷相結合。2022年4月24日,李寧宣布推出以其購買的“無聊猿”形象為主題設計的服裝,并在此后推出了一系列聯名產品及活動,借助新穎的數字藏品樹立自身品牌形象,充分展示了數字收藏精品的價值。除了“數字藏品+品牌營銷”,“數字藏品+盲盒”“數字藏品+熱播劇”“數字藏品+游戲權益”等玩法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新奇的消費體驗,使之認同數字藏品存在收藏價值。
虛實結合不僅是數字藏品得以成為元宇宙重要切入場景的原因,也是提高數字藏品價值性的“最優解”,不少藏品都以這種方式吸引用戶收藏。例如,光明藝品數字藝術品平臺發行的畢加索數字藝術藏品在賦能描述中表示,購買用戶可獲得對應的原版數字藏品真跡一幅,并且平臺還將抽取用戶送出由著名畫家所作的山水畫卷真跡實物。部分藏品還與線下應用場景相融合,以附加舞臺表演、景區門票等方式提高價值。
3.版權風險問題
雖然區塊鏈技術的運用讓數字藏品的權利流轉鏈條真實可靠且不可篡改,但是作品上鏈前的版權溯源困境仍導致其存在版權風險,甚至使上鏈發行本身成為一種新的侵權方式,動搖產業的信任基礎。因此,解決版權確權問題對數字藏品產業發展來說具有根本性意義。2022年9月,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在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2”專項行動中表示,要強化對NFT數字藏品等網絡新業態版權監管,嚴厲打擊未經授權使用他人美術、音樂、動漫、游戲、影視等作品鑄造NFT、制作數字藏品等侵權行為。
上鏈前確權難題的解決有賴于業界形成加強版權鏈條實質審核的共識。以被稱為國內著作權侵權“元宇宙第一案”為例,“胖虎打疫苗”為漫畫家在微博發布的插圖作品,某平臺用戶鑄造并發布該作品的數字藏品,其數字藏品與微博插圖完全一致并帶有作者微博水印。互聯網法院認為,數字藏品鑄造極大地依賴于平臺的區塊鏈技術,平臺也因數字藏品交易獲得了比例較高的分成,平臺應承擔更高的審查義務。因此,數字藏品平臺對于發售的數字藏品所進行的版權審查應該是規范且具有實質性的,需要建立一套知識產權審查機制。
由誰來落實審查,當下已有相關討論。目前,各數字藏品平臺核驗藏品的權利來源時,通常需要借助《版權登記證書》,但該證書所記載的權利僅通過了形式審查,權利的實質性審查仍存在缺位。基于此,對數字藏品版權的實質性審查可以引入第三方力量,如由版權行業協會進行相關工作并頒發版權認證書,其他符合條件的組織也可參與審查。
4.資產安全風險問題
在數字藏品平臺數量飛速增長的同時,平臺“暴雷”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即使目前國內主流數字藏品平臺基本上不開放二級市場,僅允許用戶對藏品進行個人收藏或附條件無償轉贈,但仍有部分平臺開設藏品寄售業務,此類平臺用戶的資產安全問題是最為突出的。此前,有用戶質疑部分數字藏品平臺藏品上鏈與否,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也有部分平臺因價格跌漲幅度過大致使投資者虧損嚴重備受詬病,并存在涉嫌操縱二級寄售市場價格、提現不到賬、付款后未發貨、交易后款項未到賬等問題。
“暴雷”事件的頻頻發生,使用戶的資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為最大限度地保證消費者的利益,數字藏品平臺需要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經營,其中一個關鍵點在于資質證照的完整齊備。數字藏品基于區塊鏈技術而產生,因此進行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是平臺的必要工作。據悉,在此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第九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公告中,與數字藏品項目相關的有62個[17]。除區塊鏈備案外,根據監管要求,相關網站還需要進行公安網絡安全備案。對平臺來說,因其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信息服務并涉及在線數據的處理,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ICP、EDI)的申領也是其需要考慮的內容。與此同時,由于數字藏品是文學、書畫、音樂、表演等藝術作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與藝術品經營相關的,以及通過互聯網進行內容傳播相關的資質也應納入平臺的資質申請規劃中,如藝術品經營備案、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等。此外,平臺根據自身經營模式的需要,還可以申請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拍賣經營批準許可證等。
除了平臺資質,用戶資產安全問題的規避有待相關監管機構進一步明確。數字藏品作為一個新興業態,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一個“野蠻生長”的階段,特別是數字藏品融合了文創開發、景區宣傳、數字電商、視聽傳播、電子出版等概念,各主管部門在這一領域的管理職能有所重疊,極易陷入“九龍治水”的困境中。
5.流通性問題
數字藏品是NFT的本土化、合規化量現方式,在當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關于它如何交易、流轉,業內外均有諸多疑問。但無論如何,妥善解決數字藏品的處分和收益問題,保證數字藏品的購買者能夠切實感受到這一虛擬財產的價值,是其作為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益的應有之義。從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數字藏品“動起來”是必然趨勢。
未來,需要有由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設有資質牌照、高門檻并且去炒作化的二級交易平臺制定相應的平臺交易規則,推動數字藏品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適度流動,就像公司的股權交易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較為市場化,二級市場即為“上市”,有較高的門檻和嚴格的交易規則及監管。目前,已有交易所對此進行嘗試。2022年8月6日,甘肅省文化產權交易中心的國潮數字文創交易平臺啟動,這是國內首家擁有政府背書的數字藏品流通平臺[18];2022年8月24日,上海數據交易所正式設立數字資產板塊,并發布《上海數據交易所數字資產板塊管理規范(試行)》,創新數字資產定義和數字資產板塊管理規范[19],對數字資產作了“四不五可六類”的定義:“四不”即底層商品為金融資產的不上市,無明確經濟價值的不上市,數字資產產權不清晰的不上市,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不上市;“五可”即可穿透、可確權、可定價、可流通、可溯源;“六類”即現階段可交易數字資產主要包括文博衍生、數字文創、消費場景、品牌營銷、產業應用、數據知識產權六種類型。這些嘗試對規范數字藏品流通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元宇宙綜觀:愿景、技術和應對[EB/OL].(2022-03-15)[2022-09-28]. http://www.aoiot.org/newsdetail.asp?newsId=4040.
[2]騰訊新聞&復旦大學:《2021-2022元宇宙報告:化身與智造? 元宇宙座標解析》[EB/OL]. (2022-01-18)[2022-09-28]. http://www.100ec.cn/detail--6606446.html.
[3]深度關注|元宇宙如何改寫人類社會生活[EB/OL].(2021-12-23)[2022-09-28]. 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112/t20211223_160087.html.
[4]《中國元宇宙白皮書》[EB/OL].(2022-07-16)[2022-09-28]. https://www.sohu.com/a/568185366_121015326.
[5]畢馬威:《初探元宇宙報告》[EB/OL].(2022-05-07)[2022-09-28]. http://www.100ec.cn/index.php/detail--6611110.html.
[6]《2022元宇宙產業發展趨勢報告》[EB/OL].(2022-03-04)[2022-09-28]. https://mp.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27009358.
[7]元創盛景:元宇宙全景與展望系列報告之全球大咖論元宇宙(2022年)[EB/OL].(2022-07-11)[2022-09-28]. https://www.digitalelite.cn/h-nd-4876.html.
[8]為什么Web3.0革命必將發生在中國?[EB/OL].(2022-06-10)[2022-09-28].https://36kr.com/p/1778551902784393?channel=wechat.
[9]元宇宙專題之三:NFT在中國向何處去?——政策、路徑探討[EB/OL].(2022-03-21)[2022-09-28]. https://m.waitang.com/report/47164.html.
[10]“NFT”元年:“數字代幣”如何席卷了文化領域?[EB/OL].(2021-11-29)[2022-09-28].https://
www.bjnews.com.cn/detail/163815200114002.html.
[11]《數字藏品應用參考》[EB/OL].(2022-07-15)[2022-09-28]. https://mp.weixin.qq.com/s/htGG253QI9XL262hvF99vQ.
[12]NFR:NFT的中國化之路?[EB/OL].(2022-06-13)[2022-09-28]. https://mp.weixin.qq.com/s/14VAbYGm-Ot5D7mt9pMJ0A.
[13]各地政府元宇宙搶人大戰:或給2億補貼,或給千萬安家費[EB/OL]. (2022-09-27)[2022-09-28]. https://mp.weixin.qq.com/s/T5fsqBhU53qWPLyy8kRLNg.
[14]2021年中國數字藏品(NFT)市場分析總結[EB/OL].(2022-09-09)[2022-09-28]. https://nasinft.com/article/717.html.
[15]國內998家數字藏品平臺大全[EB/OL].(2022-08-02)[2022-09-2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030124770931892&wfr=spider&for=pc.
[16] 楊勇:數字藏品的商業模式及版權保護途徑探析[EB/OL].(2022-04-25)[2022-09-28]. https://
mp.weixin.qq.com/s/D3juZGvYAYojqM8u3BOZHg.
[17]第九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公布,其中62個數字藏品項目[EB/OL].(2022-07-25)[2022-09-28]. https://new.qq.com/rain/a/20220725A09Z0900.
[18]甘文交國潮數字文創交易平臺啟動大會隆重召開[EB/OL].(2022-08-08)[2022-09-28]. https://
www.sohu.com/a/575124455_121178698.
[19]上海數據交易所設立數字資產板塊 明確數字資產“四不五可六類”[EB/OL].(2022-08-24)[2022-09-28]. https://www.cnr.cn/shanghai/tt/20220824/t20220824_5259846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