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國?郭曉敏
【摘要】 作為一項文化惠民工程,農家書屋切實解決了農民買書難、看書難、用書難的問題,被譽為農民的精神加油站和知識大本營。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傳統書屋功能的局限性愈加明顯,數字化建設勢在必行。但囿于書屋結構和傳統鄉土文化,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仍有較大空間。信息化建設不足帶來的新舊媒介場域的數字隔閡,結構性脫節引發的供需失衡,建管分離導致的功能弱化等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農家書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建立長效發展機制:暢通信息網絡環境,培育閱讀主體;突破科層邏輯運行悖論,資源配置對接群眾需求;搭建公共精神場域,推廣移動閱讀服務。
【關? 鍵? 詞】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突破策略
【作者單位】楊秀國,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郭曉敏,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2020年河北省研究生創新資助項目“石家莊市‘農家書屋建設的瓶頸與突破策略研究”(CXZZ
BS2020005)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258.23【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8.013
隨著河北省新聞出版局《關于做好2022年農家書屋相關工作的通知》的印發,農家書屋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服務功能全面提升,為農村群眾提供了豐盛的文化盛宴。一方面,出版物品種更加豐富,適農性強的優質出版物日漸增加。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持續推進“冀農書屋”頻道升級改造,數字化閱讀服務不斷提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數字農家書屋在傳播防疫信息、助力復工復產、開展線上培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引領鄉村振興強有力的精神引擎。雖然河北省農家書屋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很好地發揮了文化驛站的效用,但身處信息全球化時代,數字化建設仍是農家書屋未來生存和發展的時代命題。面對時代的激蕩與信息化建設的大潮,“變”才是當前農家書屋的生存之道。
一、媒介環境倒逼農家書屋迭代升級
2007年3月,農家書屋工程在全國正式實施。同年,河北省農家書屋工程啟動,工程建設任務量居全國第二位。作為省會的石家莊市農家書屋工程起步較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出版物品種相對豐富,閱讀體驗不斷升級,自主選書范圍不斷擴大等,在全國尤其是河北地區具有一定的示范價值和代表性。隨著科技的發展,傳媒環境發生變化,傳統書屋功能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農家書屋普遍面臨數字化轉型的考驗。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發出“農家書屋工程要‘以數字化建設為手段,提高農家書屋傳播能力”的倡議,農家書屋的數字化建設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為響應政策號召,探索長效發展機制,石家莊周邊區縣的農家書屋紛紛加入數字化建設浪潮。
藁城區崗上村圖書室建于1982年,并于2008年擴建為圖書館,面積共8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層為藏書室,二層為文化展館。早期的圖書室圖書多由農民自籌而來,后藁城縣文化局、民政部都曾為其捐贈圖書。當前,崗上村農家書屋存書量達7.8萬冊,并配有一臺電子閱讀設備。正定縣塔元莊村為全國文明村、河北省文明生態先進村,經濟發展較快,文化氛圍濃厚,書屋存書量為7000余冊,涉及農業、科技、生活、經濟、少兒、政經、音像7類,基礎設施完備,地方特色鮮明,被列為首批數字農家書屋推廣試點,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為其捐贈了“農家藏書匯”移動閱讀平臺電子設備。欒城區王家屯村農家書屋建于2008年,面積42平方米,藏書6000余冊,由縣文廣新局定期配送,書屋內無線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配有兩臺電腦,基礎設施完備,數字化建設條件較好。
當前,石家莊市登記在冊的農家書屋數量已經超過3886家,盡管石家莊周邊區縣不少農家書屋已經開始數字化轉型,但囿于書屋結構和傳統鄉土文化,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仍有較大空間。
二、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桎梏
筆者以農家書屋的主要負責人及農村受眾為訪談對象,圍繞農家書屋的基礎設施、資金來源、受眾類型及轉型發展等方面對石家莊周邊區縣農家書屋建設情況進行全面訪談,研究發現石家莊周邊區縣農家書屋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設不理想帶來新舊媒介場域的數字隔閡,結構性脫節引發的供需失衡,建管分離導致書屋功能弱化等方面的問題。
1.信息化建設不理想帶來的場域隔閡
網絡環境是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關鍵環節,由于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信號塔數量有限且相鄰的兩個信號塔距離較遠,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容易被阻斷。因此,偏遠鄉村地區的網絡信號普遍較弱。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建設成本不斷降低,網絡等通信設施在農村地區基本普及,但從總體上看,石家莊周邊區縣部分農家書屋的信息化建設仍須強化。鄉村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盡管基本覆蓋無線網絡,但囿于服務器寬帶不足、負載過大,農民在獲得高速互聯網接入體驗方面仍面臨困難。隨著周邊物流和企業的發展,一些鄉村的青壯年群體外出務工,賦閑在家的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兒童為主,他們缺乏媒介使用能力,使農家書屋信息化建設及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此外,一些農家書屋在數字化鄉土場域推進過程中缺乏對信息化場景的構建和閱讀主體的培育,隨著新媒介技術不斷深入,舊媒介環境未能得到進一步改善,新舊場域隔閡不斷加深。
2.結構性脫節引發的供需失衡
農家書屋是一項以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推行的文化惠民工程,為實現農家書屋的標準化建設,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配置指標等政策指導農家書屋圖書建設。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忽略社會結構和文化差異的情況,導致農家書屋提供的服務與農民的實際需求脫節,農家書屋與鄉土社會呈現結構游離的狀態,即結構性脫節。據了解,有的農家書屋圖書多由早期農民自籌以及社會捐贈而來,近年來少有更新;有的農家書屋圖書由縣文廣新局配送,書目、數量及配送時間均不固定,書屋內容資源更新緩慢。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盡管農家書屋存書量不少,但固化的結構導致書屋內容資源配置不均,供需關系比例失衡,難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書屋迫切需要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使“文化糧倉”切實發揮作用。
3.建管分離導致的功能弱化
農家書屋一般采用“農民自主管理”的方式運營,在建管分離的情況下,農家書屋就會存在管理問題。筆者調查后發現盡管農家書屋設有固定的開放時間,但書屋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村中事務繁多,導致農家書屋很少嚴格遵循固定的開放時間營業。農忙時節或工作時間,農民多外出務農或上班,很少有閑暇時間專門來書屋讀書。農家書屋開放時間不固定,影響了農民的閱讀積極性,導致農家書屋出現“空殼化”現象。此外,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在長期的鄉土生活中,文字語言系統被拋離,農民的閱讀意識較弱。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海量數字電子圖書文獻充斥網絡空間,農民接觸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多,分散了農民的注意力,消解了很多區縣農家書屋的功能。
三、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突破策略
面對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困局,如何探索優質有效的運作方式,成為農家書屋后續發展的重點。首先,農家書屋應暢通農村信息網絡環境,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把農村信息服務網絡真正延伸至 “最后一公里”,不斷培育閱讀主體。其次,農家書屋應突破科層邏輯運行悖論,使數字資源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優化書屋內容資源配置。最后,農家書屋應搭建公共精神場域,著力推廣移動閱讀服務,引入社交媒體,增強農民的使用黏性。
1.暢通信息網絡環境,培育閱讀主體
媒介接觸的可能性指的是身邊有沒有媒介、環境氣氛是否有利于接觸媒介等物理、社會條件。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重要。由于信息環境、地理位置、發展水平的差異,我國城鄉之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為消除“數字鴻溝”,避免馬太效應愈演愈烈而產生的數字隔閡,消除農村地區媒介接觸的障礙,培養農民的媒介使用能力顯得尤為必要。當前,石家莊周邊區縣農村信息化建設仍有較大空間。如上文所述,一方面,該地區村子分散,無線寬帶覆蓋范圍有限,農民較難獲得高速互聯網接入體驗。盡管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農村地區已經接入寬帶互聯網,但由于經費投入等問題,目前石家莊部分區縣農村信息網絡環境現狀仍不容樂觀,媒介接觸障礙并未得到緩解。另一方面,“打工經濟”造成該地區人口年齡、教育水平的失衡,青壯年農民經常外出工作,農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兒童為主,這些群體局限于經濟能力和使用能力等因素,缺乏數字時代獲取信息的能力。
媒介接觸的可能性是媒介使用與滿足的前提,面對傳播方式的新變,媒介接觸的物理、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為了改善農村地區信息不均衡的現狀,增加媒介接觸的可能性,構建相應的網絡設備條件和培養農民的媒介使用能力成為當前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為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轉型升級,有關部門仍應深耕網絡信息環境的構建,培養農民的信息獲取能力。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大網絡環境構建經費的投入力度,為農民營造免費通暢的上網環境,具體措施為配備充裕的電子閱讀設備,方便讀者在農家書屋及周邊環境快速聯網,使讀者能夠在線查閱、下載豐富的網絡書籍資源。此外,有關部門還應為農民提供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電扇(空調),學習有桌椅,活動有場地,閱讀有網絡的“五有”閱讀環境。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開展面向老人、兒童的“數字掃盲”教育,通過講座、培訓班等形式開展計算機操作培訓,積極培育閱讀主體。同時,大力開展閱讀活動,發揮“新鄉賢”和熱心人士的文化能量,把書屋打造成大門常開、活動常有、村民常進的文化圣地。
2.突破科層邏輯運行悖論,資源配置對接群眾需求
農村是一個具有獨特運作邏輯的場域,地方性知識貫穿于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層邏輯運行的標準化帶來了難以自洽的邏輯困境。盡管全省更新出版物配備方式,嘗試擴大自主選書范圍,但各區縣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經營模式不同,信息需求也不盡相同,若農家書屋在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統一標準,便會忽略地方特色和資源需求的實際情況。此外,社會捐贈的部分圖書因年代久遠而缺少實用價值,難以滿足當下農民的文化需求。書屋藏書質量不高、電子資源數量不足、更新速度慢等問題,使部分區縣農家書屋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作用。深受農民歡迎的農業技術、娛樂休閑、致富信息等書籍匱乏,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閱讀需要。內容資源供應的自上而下邏輯,與農民閱讀需求的自下而上邏輯割裂,格式化和同質化的內容資源導致農家書屋面臨難以自洽的邏輯困境。
理想的農家書屋應該以農民的需求為本位。傳播學的受眾行為理論表明,人們的媒介接觸是受自身內在需要驅動的結果,被選擇的媒介必然能夠滿足受眾的某種特定需求。強調需求的目的在于推進農家書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改變內容供給與閱讀需求脫節的現狀,農家書屋應突破科層邏輯運行悖論,數字資源配置要變政府主導邏輯為農民需求邏輯。一方面,有關部門應著力打造農民閱讀需求征集信息平臺,及時了解農民的閱讀需求及其動態變化。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接農家書屋內部數據庫,從讀者日常的借閱信息中獲得線索,建立讀者閱讀畫像,挖掘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閱讀需求。在百姓點單、政府買單的基礎上,探索石家莊周邊區縣特色供給模式,擴大農民自主選書的范圍,以農民的信息需求和閱讀偏好為依托,指導電子文獻的購置和內容數據的建設,將成為解決供需邏輯問題的有力手段。
3.搭建公共精神場域,推廣移動閱讀服務
農民是農家書屋服務的主體,了解農民群體的構成、認知方式、閱讀習慣以及當下的傳媒環境,對移動閱讀服務推廣具有導向作用。技術的發展契合了讀者閱讀方式的新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知識。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較2021年12月增長1919萬,互聯網普及率較2021年12月提升1.4個百分點。手機和互聯網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大的普及,尤其是從2017年開始,大部分家庭陸續安裝無線網絡的移動數據盒,目前接近40%的家庭開通了無線網絡。除了老人和兒童,幾乎所有的農民都擁有手機。在調研過程中,農民普遍表達了對移動閱讀方面的興趣。數字信息技術的進步,為農家書屋大力推介網絡閱讀、手機閱讀提供了空前的機遇。
農家書屋本質上是鄉村圖書館,承載著農村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農家書屋應在把握農民移動閱讀趨勢的同時,借“寬帶中國”戰略在農村的發展之勢,建立電子閱覽室,增加有聲可視讀物,著力開發手機APP,積極開拓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移動公共閱讀新平臺,搭建公共精神場域,實現閱讀精神的傳承與共享。具體來說,有關部門應以數字化服務體系延伸實體書屋的服務功能,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一方面,為了降低閱讀門檻,促使更多的農民參與閱讀活動,有關部門應將農民重點關注的政策法規、農業科技、歷史文化等內容制成通俗易懂的有聲讀物,并通過廣播、手機APP、微信公眾號語音推送等聽書媒介呈現,最大限度降低農民群體的閱讀門檻,使農民擁有獲取新知的文化權利。另一方面,在“冀農書屋”頻道升級改造的基礎上,有關部門應考慮開發石家莊區縣數字農家書屋APP綜合服務平臺,并將此平臺作為傳遞圖書、報刊和音像制品相關資訊的窗口,為農民提供信息查詢和信息發布服務。服務平臺可將重點涉農信息、產業動態通過手機APP呈現,引進農民重點關注的《人民日報》《河北日報》《農民日報》等傳統紙媒的在線版,方便用戶通過智能手機在線獲取信息、觀看視頻。
媒介環境學認為,“媒介即是環境,環境即是媒介”。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為載體的信息科技服務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陣地,農家書屋應在把握農村現代傳媒環境的背景下,積極尋求角色轉型和功能拓展,以此更好地發揮農家書屋作為文化驛站的作用。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積極構建通暢的網絡信息環境,通過網絡為農家書屋賦權增能,讓更多農民走進農家書屋。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培養農民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推廣移動閱讀,充分發揮媒介的積極功能。農家書屋應引入社交媒體,在互動中加強農民與書屋的聯系,彌補傳統書屋缺乏互動性的缺陷。積極推進各級管理員培訓工作有序開展,讓農家書屋真正發揮文化驛站的效用。數字資源的豐富關乎農家書屋未來的發展命脈,優質內容的打造,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將伴隨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的始終。
|參考文獻|
[1]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 不確定的時代[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柳斌杰署長:努力開創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新局面[EB/OL]. (2008-01-16)[2022-08-01]. http://gbdsj.gd.gov.cn/zxzx/ztbd/2007/njswgc/ldjh9/content/post_1762062. html.
[3]安東尼·吉登斯. 人文與社會譯叢:現代性的后果[M]. 田禾,譯. 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費孝通. 世紀人文系列叢書:鄉土中國(修訂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竹內郁郎. 大眾傳播社會學[M]. 張國良,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6]埃弗里特·M·羅吉斯,拉伯爾·J·伯德格. 鄉村社會變遷[M]. 王曉毅,王地寧,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何道寬. 媒介環境學辨析[J]. 國際新聞界,2007(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