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媒體的快速更迭為城市畫報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文章通過分析《安徽畫報》復刊五年來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提出適合當下畫報類紙媒的發展路徑: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發揮自身優勢,做強優質內容;挖掘特色亮點,擁抱新技術;持續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構建立體化的傳播體系。
【關? 鍵? 詞】畫報;媒體融合;轉型發展
【作者單位】王能玉,中國畫報協會技術委員會,安徽畫報社。
【中圖分類號】G230.7【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18.016
一、《安徽畫報》發展歷程
畫報是“以圖片為主,以文字為輔”的期刊,圖與文字誰主誰次,是畫報區別于一般期刊的重要標志。人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更青睞于通過圖片獲得視覺信息以及感官上的享受[1]。創刊于1958年的《安徽畫報》,從創辦發展至今,始終與時代同行,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用影像記錄時代變遷,用最生動的歷史照片記錄安徽的變化,堅持宣傳主旋律,擔當政府賦予的宣傳重任,在推進安徽圖片新聞宣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徽畫報》由時任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決定創刊,并題寫刊名。幾十年來,趙樸初、林散之等名家都曾為《安徽畫報》題寫刊名。《安徽畫報》見證了安徽波瀾壯闊的滄桑巨變和輝煌歷程,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
《安徽畫報》曾由于各種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歷經了3次休刊,數次停刊,但它依然珍藏著幾代安徽人的記憶與情懷。20世紀90年代初,《安徽畫報》嘗試在體制上進行改革,探索市場化運營,實行編輯部制度,組建成立兩個編輯室,輪流負責畫報的日常出版,獨立核算、自費盈虧。然而由于競爭殘酷,安徽畫報社和全國多數畫報社一樣,在經濟改革大潮里艱難前行,舉步維艱,《安徽畫報》于2008年再次停刊。
2017年,安徽出版集團決定復刊《安徽畫報》,全新的團隊和辦報理念使得畫報以嶄新的面貌和藝術風格再獲新生,在老畫報厚重精美的基礎上,復刊后的《安徽畫報》進一步拓展和豐富自身的外延和內涵。《安徽畫報》作為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經文旅類高端期刊,立足主流宣傳陣地,以美圖美文傳播安徽形象,講好安徽故事,畫說美好安徽。復刊以來,《安徽畫報》先后獲評“中國最佳畫報”“安徽省優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陣地”“安徽省版權示范單位”,并多次獲得各級主管部門的表揚。
《安徽畫報》新的管理團隊深刻體會到,在傳媒日新月異的今天,畫報很難成為一種強勢媒介,然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只要定位精準,內容豐富精彩,跳出傳統畫報辦刊思路,并借鑒其有益經驗,畫報仍然能夠為讀者所青睞。
二、《安徽畫報》復刊創新路徑
1.做強主題策劃,彰顯責任擔當
在數字化閱讀盛行的時代,內容優質的、散發著紙香與油墨香的紙質期刊,依然具有強大的人文力量。創刊以來,《安徽畫報》櫛風沐雨,戰斗在一線新聞現場,使塵封的歷史舊像與當代現實交相輝映,折射出創新的光芒。復刊五年來,《安徽畫報》充分抓住“畫說美好安徽”的定位宗旨,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同心,不斷做強主題策劃,彰顯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例如,圍繞“治淮”重大工程,推出中宣部重點出版項目《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治淮影像紀實》大型專輯畫冊(中英文版);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別策劃并重磅推出《百年紅圖》大型圖冊;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磅推出中宣部走出去外宣項目——《美美與共·中國長三角》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三周年紀實畫冊(中英文版)。此外,《安徽畫報》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策劃《禮贊70年》專題報道,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策劃《“徽”煌四十年》專題報道,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策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題報道等,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除了做強重大主題策劃,《安徽畫報》圍繞政府重大工作,結合讀者需求以及新媒體傳播等,精心策劃推出眾多精品欄目。近年來,《安徽畫報》先后傾力打造了《風華正安徽》《紅耀安徽》《江淮英烈》《設計觀筑》《嗨!生活》《榜樣》《大家欣賞》等品牌專欄,用筆頭與鏡頭記錄下許許多多厚重而生動的畫面,傾情講述抗疫、抗洪中的正能量故事,謳歌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澎湃力量,品味時尚生活的幸福密碼……其中,由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和安徽畫報社主辦的《風華正安徽》專欄,從多個角度傳播中國聲音安徽篇,欄目始終圍繞安徽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主動謀劃選題,創新方式方法,以圖文并茂、中英對照的形式呈現精彩內容;《紅耀安徽》《江淮英烈》專欄專訪渡江戰役一等女功臣馬毛姐,探訪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聚焦革命烈士陳延年、陳喬年的英雄事跡;《大家欣賞》欄目邀請了許春樵、陳先發、潘軍、季宇、趙焰、梁小斌等名家傾情執筆,共繪多彩生活。由此,《安徽畫報》向世界推介了真實、立體、全面的安徽。
2.借力技術賦能,推動深度融合
移動互聯網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場景和渠道一再顛覆,基于傳播平臺和渠道的變化,信息傳播開始呈現內容碎片化、交互性增強、傳播速度快、獲取手段便捷等特征。對此,傳統畫報應積極推動融合發展,探索與時代同頻的實踐路徑。
在全媒體時代的全新環境中,為把握讀者需求,《安徽畫報》創新內容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充分借鑒新媒體優勢,遵循內容在互聯網中的傳播語境,在產品與受眾之間找到有效連接點。一方面,《安徽畫報》做強自建平臺,主動與各大商業平臺合作,構建了以安徽畫報網為龍頭,微信、微博為兩翼的融媒體矩陣,打通刊、網、端、微、視各平臺各終端的接口,利用圖片、音頻、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打造客觀、全方位、豐富多彩的新聞報道。另一方面,為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安徽畫報》根據不同的媒體渠道和用戶特征對媒體生產制作方式和流程進行重構,并在發揮自身圖片優勢的基礎上策劃推出獨家新聞報道、電子海報、H5等系列融媒體產品。
在由中國畫報協會主辦的第九屆“金睛獎”評選中,《安徽畫報》多部作品獲得原創微傳播、原創短視頻、融合創新、社交媒體傳播、新媒體報道界面等單項獎,并榮獲“2020—2021年度最佳媒體融合獎”稱號。如“特別報道|讓八百里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榮獲原創微傳播內容獎(三等獎),“疫情下的合肥:把空寂變成勇敢,靜待繁華依舊”榮獲原創短視頻內容獎(一等獎) ,“今晨發射!畫報獨家專訪‘嫦娥五號發射任務01號指揮員胡旭東”榮獲融合創新獎(二等獎),《風華正安徽》欄目榮獲社交媒體傳播獎(一等獎)等。這些新媒體作品使新聞報道深入人心,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單位在新媒體工作中使用圖片時常遇到“釣魚式維權”的問題,因此,自身具備圖片生產能力尤為重要,圖片庫的建設能夠提升新聞圖片的生產能力,減少侵權行為[2]。復刊后,《安徽畫報》組建了一支8人專業攝影團隊,每天生產大量圖片,但這些圖片存儲在攝影記者各自的移動硬盤或電腦里,不易查找,甚至出現攝影記者離職攝影作品被帶走或丟失等情況。為此,2021年3月,《安徽畫報》社委會聯合北大方正公司開發了圖片安徽云平臺,該平臺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儲存了《安徽畫報》海量的歷史老照片和簽約攝影師的圖片素材,整合省內外期刊圖片資源,旨在打造一個圖片數字化內容管理、在線版權服務、社交分享等共享式管理應用平臺。2021年9月,該平臺正式上線,成為《安徽畫報》轉型的重要抓手,不僅提升了畫報的影響力,還拓寬了畫報產品的出口。目前,圖片安徽云平臺存儲圖片近10萬張,與政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景區等建立圖片資源合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漸顯現。
3.加強版權管理,實現收入增長
新聞作品是媒體的核心資源和寶貴資產,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要善管核心資源,善用寶貴資產。隨著媒體融合進程不斷深入與發展,版權維護經歷了從文字維權到多媒體元素維權的過程,各媒體的版權意識不斷加強,應對版權問題的舉措也在不斷更新。
畫報是以圖片為主的期刊或報紙,每期文字圖片均為原創,特別是有版權的圖片是其重要的核心資產。近年來,《安徽畫報》高度重視版權工作,深刻認識到版權聚集、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將版權管理納入畫報社日常采編經營中,強化版權價值意識,高質量開展版權工作,提升了畫報的營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是成立版權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安徽畫報》主編任組長,具體負責相關管理工作,配齊配強版權管理人員和法務人員,開展日常版權工作。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安徽畫報》制訂《版權管理制度》《規范采編獎懲制度》《期刊版權保護內審外審制度》,將版權管理納入企業績效考核體系,使得畫報社版權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截至目前沒有發生一起版權侵權行為。
三是強化內容建設。《安徽畫報》始終把內容建設放在第一位,依據自身定位精心策劃原創欄目,如《風華正安徽》《中國院士》《紅耀安徽》《江淮英烈》《榜樣》《高端訪談》等欄目,組織采寫了一批精品力作,廣受讀者歡迎。同時,《安徽畫報》緊密結合社會熱點,編輯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畫冊,這些接地氣、有說服力的主題精品力作為畫報社版權運營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是高度重視版權資源獲取。安徽畫報社積極與省市攝影家協會攜手合作,爭取優質、獨家的圖片版權。2020年10月,安徽畫報社面向全社會廣泛征集脫貧攻堅主題相關圖片,在安徽省行政中心舉辦“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安徽省脫貧攻堅成就圖片展,實現了圖片的獲取和增值。此外,《安徽畫報》高度重視版權海外輸出,國際傳播能力顯著提升。
五是實現版權社會價值。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畫報》發揮自身優勢彰顯擔當,推動和保障原創版權抗疫作品的創作生產,積極履行主流媒體的社會公益責任,攜各類自有版權作品參加抗疫公益活動,滿足疫情防控期間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畫報的社會價值。
三、《安徽畫報》轉型發展啟示
互聯網時代,傳統紙質畫報面臨巨大挑戰,大多數期刊發展困難,紛紛尋求轉型路徑。近年來,復刊后的《安徽畫報》發展迅速,采編隊伍面貌煥然一新,各項管理井然有序,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贏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可。總結《安徽畫報》轉型發展的有益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1.激活體制機制
《安徽畫報》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徹底重構適合互聯網技術的采編流程,構建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培養精干高效的全媒體人才隊伍,有效激活畫報內部的活力和創造力。例如,將員工的薪酬與貢獻掛鉤,績效工資上不封頂,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重大項目和策劃堅持事業部制考核,牽頭人可靈活支配各種資源,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獎懲分明,各項評優向內容生產一線傾斜,向重點崗位、重大項目組、業績突出員工傾斜,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
2.充分利用品牌優勢
對傳統畫報而言,有效利用和開發品牌資源至關重要。《安徽畫報》有效整合自身獨有的IP資源,努力求新求變,借助集群優勢實現了融媒時代的品牌創新發展。例如,《安徽畫報》積極與攝影機構、文旅部門、景區開展圖片拍攝、攝影展、畫冊制作等業務,深入挖掘自身厚重的歷史品牌以及圖片、攝影等資源優勢,充分聚焦整合資源。同時,為應對融媒時代畫報數字轉型的要求,《安徽畫報》搭建以圖片為主的新媒體渠道矩陣,放大圖片內容優勢,減少同質化競爭,實現了品牌的多次傳播。
3.加快自由平臺開發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只有產品,沒有平臺無法獲得用戶沉淀和用戶數據,這是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必須突破的重要問題。傳統媒體對新媒體平臺開發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其發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未來,新型主流媒體只有打造一個可控自適、開放共享、資源合作的平臺,才能夠充分連接用戶。復刊后的《安徽畫報》及時開通安徽畫報官網、微信公眾號和視頻號,利用移動媒體平臺優勢對畫報內容進行二次傳播,擴大了畫報的影響力和受眾覆蓋面。同時,基于圖片優勢,《安徽畫報》自主開發圖片安徽云平臺,掌握了圖片存儲、展示、交易的終端話語權。
4.始終堅持內容為王
融媒時代,更要堅持內容為王,生產優質的新聞內容,落實到新聞采編工作中即做好新聞策劃工作,促進新聞信息整合水平的提升,力求在新聞內容權威、獨家、深入挖掘及精準公布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復刊后的《安徽畫報》始終堅持內容質量優先,不惜重金采寫優質稿件,拍攝獨家照片,每期畫報都有獨家策劃,精心編排版面,多終端分發,很快贏得了讀者和市場,獲得了諸多榮譽。
繪風華安徽,潤江淮秀色。在新時代里堅定信念,逐夢前行,《安徽畫報》將以復刊五周年為契機,繼續立足主流宣傳陣地,以特色立刊,傳播安徽形象,講好安徽故事,畫說美好安徽。
|參考文獻|
[1] 陳相雨,湯天明. “讀圖時代”:從粗放走向集約:兼與張玉川同志商榷[J]. 傳媒觀察,2003(5):43-44.
[2] 陸先高. 促進內容生產深度融合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以光明日報的實踐探索與實現路徑為例[J].傳媒,2020(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