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博 馬 強
(甘肅臨夏外國語學校,甘肅 臨夏 731100)
為積極響應國家的職業素質教育號召,并順應中職學生發展及社會市場的需求,中等職業學校將培育與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工程建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領域發展,并具備全面的專業技能,著力打造社會所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中職學校應搶抓時代先機,積極落實國家職業教育培養方針,依托學校先前語言專業培養優勢,將外語學習與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有機結合,竭力打造順應信息化時代的高質量復合型中職外貿人才,從而解決學生就業及市場需求問題。
中職商務外語學生同其他專業的中職學生一樣:基礎文化知識架構薄弱,缺乏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學習動力不足,目標不明確,職業規劃不清晰。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羸弱,穩定性、持續性欠佳。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吸收停滯于表面,缺乏自我探究精神。學習方法單一,機械性記憶比重過大,自我歸納總結能力不足。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詞不達意。此外,商務小語種專業學生對所學語言和相關國家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
就現階段情況而言,由于中職學校的小語種教師普遍都是由相應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擔任,教師實踐技能欠缺,理論儲備遠多于實際交流,這致使部分教師對商務外語的有關實際課程無法進行有效理解與全面把握。從實際的教育經驗上,小語種實踐教育本身就滯后,無法與就業市場相匹配。此外,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把課堂教學水平凌駕于學生個人片面認識和理解層次之上,使教學活動能效型大打折扣。
外語語言環境缺乏,使學生無法將所需內容及時表達,缺少語言表達鍛煉及文化偏差修正。學校文化交流活動不夠豐富,大體以英語角交流及語言競賽活動為主,其外語提升效果欠佳,與預設效果反差較大。學生也不懂得如何利用周圍有利的有限語言環境來激發自己語言學習的能力。
符合中職小語種教學的參考教材匱乏。目前,在外語教學中沒有固定的小語種文化教材,教師們大多是參照本科專業參考書籍,從中選取與中職學生相適宜的內容組織課堂活動,教學資源多來自網絡和資深教師自編教程。沒有可參照的既適應中職學生學情又與時俱進的教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缺乏系統的文字載體,難以形成基礎的知識架構,既不便于課后綜合知識的擴展也不利于學生進行其他學習活動,課堂所學知識難以鞏固,學習轉化率偏低。
近期因國內市場大環境的緊迫需要,我國教育部按照《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組織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修訂工作,研究決定新增46個專業,將跨境電商專業納入中職教育專業73財經商貿類中,并已于2019年開始實施。故中職跨境電商專業開設時間較短,整體教學活動及教學內容還需逐步完善,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制定還需進一步修正。
目前,中職跨境電商教師的準入機制尚不完善,由此致使高學歷教師比例偏少且“雙師型”教師比重過少,跨境電商行業發展快速,市場對人才崗位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大部分教師缺乏對市場形勢的具體調研,不能根據外部市場環境要求及時對教學設計做出必要的改進和調整,不利于跨境電商專業的學生就業。
當今一些中職學校在跨境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方法上還是采取傳統方式,老師們仍然采用課堂教學方式作為知識的傳播媒介,學生所學知識遠多于實踐操作技能,使職業教育院校逐漸偏離了培育實用性人才的目標。
新時期下的跨境電商學,不但需要掌握深厚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還要有較為成熟的社會實踐經驗和相應專業的企業實踐經歷。一些中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個人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導致畢業生求職競爭力低。重理論輕實踐的認知誤區,使相關學科知識無法有效串聯,影響學習效率。針對跨境電商等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性課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同時應該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機融合。
中職院校的實驗實訓設施等必要教學資源不足,難以擔負與職業技能培養相適應的實踐教學任務。實驗設備、實訓設施、場地不足,相關硬件改造和軟件更新資金難以得到保障,軟硬件設備的配套設置跟不上,使許多相關專業技能課教學任務不得不在課堂上完成,這種理論與實踐相互脫離的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發展,迫使實際的教學只是紙上談兵。
現代全球化經濟發展中,國際市場對外語、外貿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培養語言+技能復合型人才是市場的正確選擇,具備語言交流能力和外貿實踐能力的人才將更加符合市場情況。外貿工作過程中,需要依據不同國家的客戶采用相應語言去交流,且要對外貿流程十分熟悉,從而使外貿工作效率提升,改善外貿合作交流現狀,加大外貿合作,
2.1 語言文化優勢。在經貿現代化、信息技術全球化、經濟合作國際化等日趨完善的今天,學會一門外語就相當于學會一門特長。小語種專業畢業生的主要競爭力就在于經過了學校浸入式教學,具備了聽、說、讀、寫、譯的基本功,也具備了用外語交際的綜合能力[1]。
2.2 國際視野。小語種專業學生在具備外語專業基本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對相關國家歷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眾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際中,交流雙方除了需要具有基本的語言媒介外,還需要對對方國家的歷史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雙方交流的通暢、準確和得體。小語種專業的學生無疑比非外語專業學生更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深刻的理解力和多元的文化包容性,能更快、更好地融入職業生涯。
2.3 市場需求穩定。英語為當今全球通用語,小語種是熱門專業。在各種國際會議、論壇和談判中、在國際商務交流和商貿合同協定中、在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實際運營中,英語、阿拉伯語、法語、西班牙語、法語是使用廣泛的交流語言。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我國將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社會。在“一帶一路”倡議形勢下,與英語、小語種專業有關的行業,將繼續獲得巨大的發展契機[2]。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支持性政策文件,《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
2021年3月12日,商財函〔2021〕89號文件發布《商務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聯合印發進一步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加快商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支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發展。
2021年3月18日,商財發〔2021〕39號文件發布《關于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嚴格落實監管要求的通知》,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范圍。
2021年3月30日,商流通函〔2021〕113號文件發布《關于開展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動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優化公共海外倉布局。
2021年5月13日,商流通函〔2021〕159號文件發布《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鼓勵商品市場與跨境電商綜試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協作,發展跨境電商。
2021年8月6日,商流通函〔2021〕397號文件發布《商貿物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推進海外倉、海外物流中心建設。
以上論述對中職語言+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從而闡明提出建設性方案和建議,是我們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職業教育類型屬性旨在使職業教育具有獨特形式的教育制度,其根本體系是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外語+技能人才培養孵化要建立一種有序的、統一的教育培養體制,并以此積極帶動社會認知,提高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3]。
職業院校要依托自身辦學特色、專業優勢,努力促進高水準民生教育建設,語言類專業學校及外貿類專業學校要打造語言+技能特色辦學模式,竭力創建高質量品牌專業,將語言交流。優勢和貿易能力優勢有機結合,從而順應數字化時代及市場要求。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文化與文明的傳播者和繼承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和引領作用。教師個人的專業素質、人的素養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職學校首先應加強教師培訓,為教師提供專業指導。其次,應發揮骨干教師與新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積極組織優質課、公開課及觀摩課相互學習。還要采取廣泛的雙向互動模式,促進與企業、語言目的國教師的交流,不斷優化專業教師的師資隊伍。
職業院校要完善軟硬件配套建設,努力做到強內涵、樹形象、有優勢,以品質制勝、以特色發展。著力于提高教育質量,打造具備專業知識、技術技能與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等綜合素質的人才。在打造語言+技能人才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多媒體投入,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深入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要加大技能設施的建設,從而提升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的效率。
職業教育是新時代樹人工程,要加強實踐育人、綜合育人,推進育人方式改革。從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全面落實五育并舉指導思想。職業教育要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教育功能。推進新時期教學評估改革,培養學生欣賞美、產生美、認識美、發現美、創造美的全面能力。語言+技能人才要融合多元文化,將語言能力和所學技能有效結合,使自身成為復合型人才,從而更具市場競爭力。
職業教育領域要積極響應國務院號召,實施政府主導、地區主導、業務指導、社區積極參與、分類管理的經營體制,商務外語類中職院校應主動吸納國外的優秀教育資源,并借助語言資源優勢,支持學校開展多種形式境內外職業教育資源認證、資質互認活動,將職業教育資源有效貫通,完善服務于全民終生學習的職業教育資源系統[4]。
職業教育要切實響應國家號召,全面落實國家綜合規劃管理制度,以地方為主、行業引導、社會參與、分級管理體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商務外語類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提供優質外部資源,發揮語言優勢,支持發展各類國內外職業教育證書和資格互認,有效整合職業教育,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中職語言+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既是社會市場經濟的需求,也是中職學校的教育義務所在,同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中職院校應搶抓時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依托國家職業教育扶持政策及“一帶一路”策略建設,改善人才培養方式,促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總的來說,針對中職語言+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育目標,要切實地以社會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職業特色建設,探索創新教學方法,進一步完善職教課程,增加實踐性教育環節,并著眼于改革創新與發展,力求將語言+技能專業學生培育成為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使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時代需要相適應,并以此使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學術實踐能力得以有效發揮,進一步增強中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促使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市場對復合人才培養的需要,進而為國家發展區域經濟、助力傳統鄉村振興發展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