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銘健
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視,并在廣大中小學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基礎薄弱、流于形式、資源短缺、脫離現實、缺乏系統規劃與組織協調等,以上問題都直接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校中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加強學科課程建設,重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課程的目標和教學內容,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建立相應的評價方案,開發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關鍵。
筆者從教小學信息科技學科(原信息技術學科)二十多年,信息科技課程定位偏重于技術體驗和應用,容易忽視文化融入和育人功能。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有關“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通過對相關信息內容進行歸類,整理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歸納現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擬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信息科技課程提供啟示。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校已紛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探索。在中國,文獻的主要來源是CNKI中國期刊網(知網)“期刊庫”“碩博論文庫”,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獻眾多,如僅以“主題”為檢索范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檢索詞,搜索到了8188篇文章,從研究層次看,基礎研究(社科)4818篇、政策研究853篇、行業指導(社科)771、高等教育234篇,大部分文獻屬基礎教育范疇之外的研究。
為了把搜索限定在中小學教育領域,筆者重新以“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檢索詞,并把時間限定在2014年以后,在中國期刊網中共找到了發表文獻118篇、碩博論文9篇,合計127篇(表1)。


為了讓文獻研究更有針對性,筆者以46篇核心期刊和8篇碩博論文為基礎,通過文獻閱讀,剔除了以上文獻中新聞報道1篇、研討活動綜述3篇、書評3篇、無相關性文獻1篇,共選取46篇文章進行文獻的分析、分類與梳理(表2)。

表2 46篇樣本文獻研究方向分析
1. 核心概念維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念的理解
王征國教授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先人所創,為后世所傳承與發揚,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內涵,它弘揚愛國主義、和諧生活與人文關懷等思想,蘊含著精神、價值與實踐三方面的豐富意蘊。
李宗桂教授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所形成并產生了積極歷史影響,在今天仍有巨大價值的思想文化。
李群和王榮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漫長發展歷程中所形成,并產生著積極的歷史影響,今天仍然有重要價值,反映中國民族特點,是一種思想,一種活動和行為理念。
趙景欣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指清朝晚期前中華民族作為創造主體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形成與發展的、特征鮮明、結構穩定、代代相傳、影響社會歷史始終的一種宏偉的古典文化體系。
王澤應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了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價值追求與共識,承繼了中華民族最為基本的精神基因與倫理品質,表征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與道德慧命,具有在文化精神與價值追求上上下求索,注重用工等特點,構成了悠久的道德文化傳統。
顧明遠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組成,但是具有一種根本精神,這就是民族文化中最為深刻和活躍的內核,這就是一個民族之魂和不竭動力,這其中就包含著觀念、意識、價值觀和思維方法。
總之,無論從何種角度、以何種標準來解讀,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歸納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孕育而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恒常不變的、歷久彌新的、仍具有當代價值的規律性的文化,是所有中國人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個方面。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張廣斌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體系,提升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及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等重要根基。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沈湘平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獨特標識、我們最深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要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中小學又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編寫好中小學課程教材,對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開發并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材料”,這就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課程教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系統化、長效化和制度化的一項重要措施。
東北師范大學陳坤和秦玉友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是踐行“立德樹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在需要,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建設展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
融入學科課程角度,郝佳彤等指出,應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校應與各科教學特別是人文學科教學相結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等問題。學校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適合本地學生學習特點的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共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忽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僅有個別學者建議,應充分發掘積淀著豐厚文化底蘊的傳統藝術,開發為課程資源。
一部分學者認為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改革舊課程和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原有課程結合起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化實施。
另一種觀點是創造新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但此觀點并不符合國家現有的相關政策,究其原因是該研究在國家政策頒布之前。
多年來,我國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處于各地各校各自為政的無序化研究狀態,呈現一些問題和局限性。
現有的研究側重于對課程中如何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教育能夠脫離傳統文化而獨立存在,也無法離開優秀傳統文化而永葆生機活力。因此,必須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思考和研究。然而,目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課程中的整合存在整體認識模糊的情況,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目標欠清晰,教學策略的優化組合有待提升,課程評價設計尚需深入探討等,致使目前諸多理論研究價值受限。
現有文獻所謂的思辨,并非真科學、規范地思辨研究,往往僅屬于在個人經驗上的感受或者感悟,缺少科學的論證。基于對已有文獻的研究,以個人經驗為背景的“思辨”居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礎教育課程所進行的科學調查、訪談、案例分析則相對缺乏。
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的策略研究方面,已有研究文獻大多從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素養、課程融合原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議;或者從課程的某一具體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策略。這些策略大多缺乏明晰的理論分析視角,主觀經驗性和隨意性較強,難以避免形式化、碎片化、庸俗化。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大部分研究者只憑主觀經驗或個人理解提出宏觀策略,操作性不強,難以實施和落地,如部分研究提出加大加深傳統文化知識素材進入課程和教材,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進(融)什么”“進(融)多少”“怎么進(融)”,對這些關鍵問題卻甚少涉及。
當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成果集中體現在德育課程、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學科的融合,對數學、物理、化學,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學科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有權威性的成果更少。
筆者選取有代表性的西方國家(美國、英國、芬蘭)進行分析,以傳統文化教育核心、教育目標、融入方式、教育模式或課程特色等展開梳理和對比。

根據對美國、英國、芬蘭三個國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對比和分析,從中可清晰地看到三個國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經驗。
1. 三個國家均非常重視在中小學開展國家文化教育。
2. 三個國家開展文化融入課程的時間較早,已初步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本國模式。
3. 三個國家均沒有獨立開始傳統文化課程,而是把傳統文化融入學科課程。融入方式與我國頒發的《指南》要求和理念不謀而合,這種方式既體現學科的融合理念,又不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4. 強調融入課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特征,尊重學生的興趣與選擇。
信息科技課程定位偏重于技術體驗和應用,容易忽視文化融入和育人效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應遵循國家政策和文件的精神,結合國內外已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立足信息科技學科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特點,關注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因此,筆者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信息科技課程的融合,需要強化系統融入,要從“融什么”“融多少”“怎么融”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建構,科學系統地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信息科技的框架。
融入過程需從課程目標的設定、融入內容的選擇、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策略的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全方位融合,避免融入的形式化、碎片化、庸俗化。
“主題式現象教學”能打破孤立的學科教學邊界和壁壘,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組織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教育,對實踐性很強的小學信息科技而言,值得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