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劍峰 晨曦
【摘要】俗話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睂τ趯W生而言,歷史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讓學生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并從中獲得經驗與勇氣,從而戰勝生活學習路上遇到的困難,明確前進的道路與方向。文章以“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八節觀課為例,分析了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四個瓶頸,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瓶頸;對外開放;觀課
作者簡介:趙劍峰(1969—),男,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外國語高級中學。
晨曦(1984—),女,廣東省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浸潤課堂。但是現實和理想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一線的中學歷史課堂上,幾個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環節依然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要想進一步前行,還得先回過頭來徹底解決這幾個必須突破的瓶頸。本文試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課的八節觀課為例,談談筆者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突破的四個瓶頸”的思考,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研讀課標,吃透課題
說起課堂教學,繞不開的兩個基本問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屬于內容層面,后者屬于方法層面,且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方法?!敖淌裁础笔滓囊罁钦n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課堂教學最重要、最基本的依據,是實施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教師備課時,必須反復研讀課程標準,弄清課程標準的意圖,把握課程標準的精髓。
例如,課程標準對“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課的要求是: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舉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1]。幾位參賽教師在對課程標準的研讀上顯然出現了偏差。
例1:課程標準要求“概述史實,分析特點”,顯然,特點的分析必須建立在史實概述的基礎之上,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但有一位教師在講課的第7分鐘就開始分析特點,學生連基本的史實都還沒有梳理清楚,讓學生分析特點只能是無源之水,違背了認知的規律。另外,八位教師在概述史實的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有關“我國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開放”的內容,僅在本課教學的最后階段,通過課件以文字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寬領域”的概念。由于“寬領域”概念解讀之前沒有史料鋪墊,缺少分析過程,學生只能機械記憶該概念。
例2:上課時,教師們都沒有理清課程標準中羅列的四點與史實之間的關系,只是泛泛地告訴學生:到1993年,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江和內陸開放城市—沿邊開放城市”這樣一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至于為什么經濟技術開發區、浦東新區沒有列入這5個層次中,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經濟特區等開放區域的區別是什么,幾乎無人涉及。其實,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最早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2]。只有通過適當的補充與陳述,學生才能懂得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經濟特區二者之間的區別。
例3:關于對外開放背景的探究用時過多。雖然課程標準對對外開放背景的探究未做要求,但為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的必要性,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理解改革開放的緊迫性。但是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且不可沖淡主題。而幾位教師卻對背景的探究面面俱到,失之于宏大,用時超過10分鐘。這種大量引入史料的方式過猶不及,沒能精選史料、突出重點,控制好課程內容與時間,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4:適當延伸課程內容,才能讓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課的課題是“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對課題的解讀重在“格局”和“初步”。“格局”要講清楚“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面對外開放新格局”是怎樣形成的?!俺醪健币v清楚對外開放格局在20世紀90年代已初具規模。教材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篇幅內容等原因,并沒有納入中國加入WTO、全球化、新絲路經濟帶等內容。因而教師在講課的時候應適當延伸,補充教材時間點之后的相關史料,從而使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對外開放知識體系。
例5:對外開放與對內改革是相伴的,在課程標準的設置及教材的編寫方面,各有側重。有的教師在講授對外開放的背景及開放層次時,花了大量的時間講授同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相關過程,逐步偏離了課程目標。改革和開放雖然密切相關,但畢竟是兩個問題,不能串線。
二、分析特點,概括特征
歷史階段特征是對一定時期的歷史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點進行高度概括。對于特點的概括,一般來說,可以根據要素進行概括,如從背景、時間、目的、過程、內容、程度、范圍、性質、影響等方面。本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課程標準當中史實的概述是為了分析特點,所以把握特點是本節課的核心,在授課時應該重點研討和呈現。
例1:對“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這一內容的教授,八位教師幾乎都沒有經過任何探討、鋪墊,而是直接通過課件上的文字拋給學生,拋出來后學生依然不甚明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各自指什么?學生之所以不清楚,是因為八位教師沒有注意歷史課的“過程”教學。歷史課一定要講過程,在展示“過程”時,使學生展開探究思考,形成一定的認識。本課展開的流程應當是先明確對外開放的層次,在充分展示其過程的基礎上,逐漸梳理總結出對外開放格局的特點,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例2:歷史課重在故事、細節、史料。既符合課程標準,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史料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歷史概念理解難度,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應側重搜集相關史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個別教師在處理該課內容時,一味地給學生灌輸歷史名詞,以理論解釋理論,沒有歷史故事和細節,學生課后反饋感覺教師是在講大道理。還有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提到了《時代周刊》封面“中國農民喝可口可樂”、深圳經濟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等對外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故事和細節。但可惜的是教師沒有抓住時機深入挖掘這些史料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只是一帶而過。
例3: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開放層次的順序和對外開放的關系非常密切,邏輯關系清晰。有教師在分析經濟特區等對外開放區域時,通過史料分析,引導學生總結特區的特點,但沒有梳理清楚開放層次的順序和對外開放之間的邏輯關系,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果授課教師層層設問,引導啟發學生,那么各開放區域之間的關系及特點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對外開放需要的是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哪些地方最容易得到這些,最容易把這些東西轉化為生產力,哪些地方就是先期開放的地點。
三、深挖概念,突破難點
歷史概念是構成歷史知識的“細胞”,是進行判斷、推理,運用歷史知識解答問題的基本知識要素。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正確理解,使學生能夠全面、準確、透徹地把握歷史學科基本的知識體系,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概念學習必須以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史實為前提,豐富的史實知識,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抽象的歷史概念[3]。由于本課歷史名詞較多,每個歷史名詞的出現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授課教師應注意分析歷史概念的背景,關注歷史概念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脈絡,以生動的史實解讀概念,突破難點。
例1:要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等方面,通過對歷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確地界定歷史概念。內涵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外延在邏輯學上指一個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范圍。從課后反饋來看,學生對本課概念的記憶和理解較為困難,不能完全正確說出對外開放區域的名稱和開放地區的順序。學生之所以記不全開放區域的名稱、理不清開放的層次,主要還是因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分析這些名稱的內涵及不同點。而事實上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并沒有所謂的規劃圖,只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各類開放區域的命名是比較亂的,這也反映了漸進開放的特點,其核心的共同點是開放,吸引外資、技術等。學生只有掌握這些內涵,才能夠說清楚經濟特區“特”在什么地方,浦東新區“新”在什么地方。
例2:概念不應當直接拋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根據史料嘗試分析解讀。概念的解讀不能過于理論化,一定要接地氣,生動活潑,簡單易懂。在觀課中,有三位教師直接把“經濟特區”的概念呈現給了學生,沒有引導學生通過史料自己去探究概念,未能進行有效的思維品質訓練,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目前,對外開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案例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極為熟悉卻常被忽略的鄉土史料進行解讀。如在教學設計中提出“淮北是對外開放城市嗎?你的理由是什么?”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這樣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又可作為案例剖析,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歷史名詞概念,還可以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本課概念效果的判斷
工具。
四、聯系現實,升華情感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提出了歷史課“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體現這一課程理念,在講授歷史問題時注意聯系現實問題,包括聯系當前國際局勢、現實社會、實際生活、學生思想等問題,力圖為歷史課注入新的活力。
例1:課堂生成要做足鋪墊。本課有位教師在小結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當代的中學生該如何做?”學生回答:“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薄拔覀円煤脤W習,奮發讀書,為實現中國夢和民族復興而奮斗!”學生們的回答千篇一律,都是毫無個性的套話、空話。聯系現實談感悟和認識,是歷史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法。但歷史的感悟要有感而發,不能空發議論。為什么學生談認識談不到位?原因可能有很多,如學生的基礎不扎實、課程的掌握不夠等。但教師也要反思,在教學設計時有沒有用足夠的史實和理論為學生談認識做足鋪墊。學生只有掌握了不同方面的史料信息,才能從多個角度去談自己真正的感悟和認識,實現課堂生成的多樣性。
例2:升華應當有感而發,不要牽強附會。歷史講求“古為今用”“以史為鑒”,升華的點要緊扣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理解程度。對于本課對外開放的內容而言,大部分教師也都以中國夢作為最后的課堂升華要點,但闡述內容過于淺顯、牽強,導致學生的感悟也只停留在表面,且有生搬硬套的問題。
例3:課堂升華感悟,教師不宜越俎代庖。有一位教師的課堂升華感悟是“中國要對外開放,不能封閉自己,面對外來事物要理性對待,破除仍然存在的盲目排外心態”。該任課教師只讓一名學生談了感悟,就開始自己講述學生應該有的感悟內容,學生課堂上的反應冷淡。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此課的升華點找得比較準,但處理的方式欠妥。既然是讓學生談認識和感悟,就應該引導學生依據史實,有感而發,而不應是教師代勞,否則歷史課堂會失去活力,無法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一線教師更要進一步扎實做好基礎工作,提升解讀課程標準的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概念,把握歷史事件的特征,突破重點,讓學生能夠真正做到有感而發,升華價值觀和自我認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孫斐.青島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的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
[3]劉立新.再論歷史科概念教學[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08):24-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