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雨心 李亞俊
(1.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 長沙 410083;2.中南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3)
(1)研究目的。
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水感”是其所具備的一樣特殊素質,從1986年美國的詹姆斯·康西爾曼提出,“水感”是游泳運動員對水的自我感覺,同時認為“水感”狀況會受到運動員自身對水的壓力變化的敏感度而影響。在此類問題上,國內學者提出水感指的是針對于游泳運動員所特有的知覺感受,想要取得優秀的運動成績,就要具備這種專門化的知覺感受。游泳運動員在進行游泳訓練時,主要是依靠自身的肢體運動在水中進行動作,從而實現運動活動。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游泳運動的開展除了要具備專業的運動素質,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等,還需要有較強的對水中壓力變化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水感”。在游泳運動員技術水平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針對于游泳運動員開展的體能訓練內容也不斷豐富,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身體機能和個體技術差別不斷縮小。在這種情況下,“水感”訓練成為諸多運動員和教練員所關注的重點,對于運動員來說,水感訓練不僅是其重要的運動指標,更會對其劃水效率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
(2)研究意義。
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水感是保障其技術動作進行訓練和練習的前提,同時也會對其運動成績產生重要影響。水感是游泳運動中比較專門性的知覺和特殊的素質內容,也是教練員在選材過程中所要參考的重要標準。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水感是其個體能力發展的基礎,通過水感來體會外界水壓力能夠進一步提升在游泳過程中對個體身體位置用力及肌肉用力方向和程度的認知,能夠由此來調整并控制自身的位置、速度和運動方向。隨著游泳技術不斷成熟和發展,水感訓練的相關工作也不斷提升,本文以水感訓練為重點內容,分析并研究怎樣對運動員開展科學合理的水感訓練,為今后我國基層游泳教學工作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山東省東營市青少年游泳隊隊員,平均年齡為8-13歲,共計30人,除了按照常規訓練方法及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外,在訓練當中適當加入以下所介紹的水感訓練方法進行訓練。
本文主要研究目前游泳訓練過程中水感訓練對于游泳運動員提高成績的作用,通過實際訓練結果分析水感練習對運動員訓練的效果,結合訓練結果總結水感訓練的具體方法,最終提出實施水感訓練優化建議。
(1)文獻資料法。
為了準確了解和及時把握有關游泳運動員“水感”評價研究的前沿學術動態,通過查閱大量書籍材料獲得上述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文獻,并對文獻進行查閱、學習,進一步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2)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表對數據進行整理。
(3)實驗法。
通過對目前游泳教練員開展訓練試驗中的練習和考察標準分析可知,想要總結實際水感訓練的方法、質量和數據,就要結合訓練細節加以分析,總結游泳訓練中水感訓練的發展方向。本次實驗時間在2020年1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本次實驗主要分別實驗組與對照組,各組分別劃分為15人。實驗組開展水感提升訓練,對照組實施常規訓練,經過訓練之后對兩組的相關成績進行對比分析。
實驗組在常規訓練基礎上增加水感提升訓練,訓練相關過程如下:
第一,運用劃手掌,提高對水的感知能力。通過劃手掌訓練的方法能夠提升運動員對水阻力的認知和感受,訓練方法是在兩手手掌分別用橡皮筋固定一塊塑料板,每天進行10min的蛙泳姿勢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展開手臂練習,具體方法如下:①手入水練習。在淺水呈站立姿勢,根據不同泳姿的劃水動作做手入水練習,體會手入水時不同的水流方向;②手握拳劃水練習。劃水時采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相對形成一個環形水道的手型做劃水動作,這種練習可使劃水方式變成溝槽,可以讓運動員體會到手在劃水時如何形成有效的角度,對糾正蝶泳運動員劃水過寬或過窄的錯誤動作具有較好的作用;劃水時采用一手成環形水道,另一只手放開成正確的劃水手型做劃水動作。如果運動員在一段時間內不繼續進行劃水練習,之前訓練形成的水感就會呈現下降和消失的狀態,所以在水感訓練的過程中要重視連貫性的練習。
可以通過多樣劃水訓練來提高運動員對水的感知能力,見表1,能夠有效地提升水感訓練的質量,因為在游泳的過程中,運動員的手掌與前臂是其在水中前進的主要動力,通過對不同泳姿抓手,采取收縮或調動的方式,加強肌肉的控制力。

表1
抓水動作所產生的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行分析,能夠讓其提高對水的流動和壓力的認知,更好地感受水對自身運動的影響,如果運動員的水感較弱,在游泳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沉肘等不規范的運動動作,還會導致推水變形直接影響游泳成績。
第二,水中游戲。游泳訓練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并且十分枯燥的運動活動,長時間的訓練很容易讓運動員產生消極情緒,如果在訓練過程中依然采取傳統的技術分解類的訓練模式,將基礎的動作分解成單必游甲板滑手或土和徒手打腿等,雖然能夠從基礎上給予運動員足夠的支撐,但其在對水感的感受能力方面就會有所欠缺,只有將傳統的技術分解訓練和水感訓練相融合,才能夠緩解以上問題。在進行水感訓練的課程引入和中間休息環節,可以通過一些水中游戲,例如,水底拾物、水中倒立和滑行等游戲,將其穿插在訓練的間歇休息時間,以此緩解青少年游泳運動員在訓練中的疲憊心理。例如,可以通過瑞士球練習來提升教學氛圍,見下表。

表2
一般情況下,將瑞士球練習安排在課時的后半段進行,在完成柔軟拉力和墊上練習之后,保證運動員的肌群得到充分的緩解和釋放,可以實現肌肉的高控制力運動再進行后半段的練習。另外,在訓練過程中要合理地安排訓練時間,保證訓練計劃的科學性得到充分發揮,要結合人體的中樞神經興奮特點,將有效的訓練時間控制在能夠讓運動員充分集中精力的時間段,構建良好的訓練氛圍,讓其更為深刻地感知學習內容可以更為有效,并深刻地獲取水感訓練的相關知識和目標練習效果。
第三,加強協調性訓練,可有效培養良好的水感。對于游泳運動員來說,游泳這項運動需要其具備較高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游泳運動員不僅要完善身體各個機能的能力水平,還要從游泳的速度方面不斷強化,同時要保證運動的消耗盡量降低,所以在進行水感訓練時,要采取和其訓練內容相對應的模式和方法。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結合多樣化的訓練方法強化運動員的協調能力。在過去的訓練過程中,“雙搖跳繩”的訓練效果較好,這種訓練模式重視四肢的協調配合發展,能夠在模擬游泳動作的同時鍛煉運動員的協調能力。在訓練過程中,確定每組動作為50次,時間約為 30s,以保證和50m快速游泳的時間、運動量相吻合。這一訓練能夠在鍛煉運動員身體協調性的同時讓其感知自己在游泳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足,結合實踐訓練自行感受水感,進而掌握正確的技術。
第四,運用“心理模擬”的方法,培養運動員的水感。在進行水感訓練時,要根據時間,地點選擇符合運動員身心發展特點的模式,要重視對運動員的心理模擬訓練,構建科學化的模擬方案,在訓練過程中,通過心理模擬法強化運動員對水的感知,其主要操作方式是通過心理暗示,引導運動員在腦海中想象此時身體正在進行的某種動作和運動過程,例如,在進行蛙泳訓練時,教練員要在運動員下水之前向其傳授蛙泳的技術要領,但有些運動員其收腿幅度和速度不夠科學,教練員要指出其不足引導其進行心理模擬法,通過語言的指導,讓運動員在心里展開練習,模擬蹬腿狀態,感受腿部彎曲幅度以及水流對腿部的壓力,認真體會角度速度和壓力及者的關系。要引導運動員感知到大腿回收的角度和大腿正面的截面所遭受的阻力成反比的情況,讓運動員在心里模擬的過程中感受腿部動作和運動節奏感,通過系統地鞏固提升,讓其充分掌握蛙泳的動作要領。通過實踐證明心理模擬和實際訓練相結合,能夠有效地糾正運動員的錯誤動作,提高其對正確動作的感知能力,有效地強化身體協調力,進而提高運動游泳過程中的水感能力。
實驗組在通過為期3個月的水感訓練周期的訓練,每個月測試一次,經過測試和評定后得出以下結果。可以發現實驗組運動員的水感水平都有所提高,且提高幅度較大,可以由此得出結論,即水感訓練的方法效果比較明顯,并且比較容易操作、實現。

表3
通過對比觀察可知,經過蹬邊滑行訓練成績達到優的人數增加了10人,俯臥浮體成績達到優的人數增加6人,自我感覺成績達到優的人數增加10人,水感訓練之后學生整體成績均有所提升。
有關蹬邊滑行平均成績變化及對比情況如下。

表4
結合上表可以看出有關兩組蹬邊滑行訓練成績對比情況,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運動員蹬邊滑行的平均成績表現更好。也就是說,水感提升相關訓練有積極作用。
有關俯臥浮體平均成績變化及對比情況如下。

表5
結合上表可以看出有關兩組俯臥浮體訓練平均成績對比情況,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運動員俯臥浮體訓練平均成績表現更好。也就是說,水感提升相關訓練有積極作用。
有關俯臥浮體平均成績變化及對比情況如下。

表6
結合上表可以看出有關兩組游泳平均成績對比情況,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運動員游泳平均成績表現更好。也就是說,水感提升相關訓練有積極作用。
根據對山東省東營市青少年游泳隊運動員開展的訓練實驗結果可以得知,開展水感訓練對于青少年群動員的水感素質及成績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蹬邊滑行以及俯臥浮體平均成績都有較為明顯的提升,同時經過水感提升訓練也會對其身體素質起到良好的優化作用,經過此類方法訓練能夠較為有效地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狀態,進而有效地提升其成績。水感訓練應作為游泳訓練中長期堅持落實的訓練內容,其具備良好的游戲及效果。相比其他訓練模式,水感訓練是具備較強趣味性及挑戰性的,可以令運動員感受到其中的挑戰,在不斷的探索、突破中體感到水感訓練的趣味,進而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及成績。而對于水感訓練的重視就顯得極為重要,在日常訓練中合理融入此種訓練方法有重要價值。
(1)提升水感訓練重要性認知。
青少年運動員與教練員應切實提升水感訓練重要性的認知,從根本上意識到水感訓練的重要性。應在訓練過程當中將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合理投入到水感訓練當中,教練員應充分加強對于青少年運動員水感認知以及心理等當面的訓練,進而逐漸形成多角度的、立體的訓練效果輻射,并且通過有效的水感訓練來推動訓練的系統性及長期性發展。
(2)合理安排訓練時間及強度。
應將水感訓練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教練員應依據青少年運動員的實際體能情況,合理地設置訓練的時間、強度等相關計劃,從而將青少年運動員的整體能力及游泳速度提升。在開展水感訓練的過程中,應對青少年對于水的敏感度做出充分的分析,經過相關技術及強度訓練,更有針對性地引導青少年運動員開展更豐富的劃水訓練形式,將訓練的效果提升,并且將多樣劃水訓練優勢充分發揮,進而構成科學而立體的訓練模式,同時還可以有效緩解青少年的身心疲憊之感,更好地促進其提升成績。
(3)合理強化水感訓練。
水感訓練需教練員帶領青少年運動員長期堅持,要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化的訓練內容,展開長期和短期的訓練計劃相結合的模式。根據運動員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精細化的指導,在訓練計劃的設計之初要控制訓練時間,盡可能的在后續的訓練過程中延長訓練時間,要讓隊員能夠感受到自身游泳水平和能力的明顯提升。在其對個體速度有更為自信化的認知后,引導其強化自身對水流的控制能力,有效地緩解并減少頭部下沉及劃水點,出現導致身體停頓的現象。可以說強化水感訓練,能夠真正地提高青少年游泳運動員的訓練成績,讓其增加運動信心和成就感,幫助運動員實現更為科學有效的訓練和比賽總結,為后續成績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