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佳 劉 斌 王青峰
(遵義師范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是為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建設的需求而在貴州省各類學校開設的一門通識教學必修課。課程內容主要涉及生態文明意識、國家政策、生態系統、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實踐及經驗等,共計16學時。課程內容的涉及面廣、概念多、知識點較為分散,若采取傳統的講授教學方式,會增加教學難度,也會導致學生的知識框架難以系統化。高校肩負著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做好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1]。因此,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成為必然。
“雙線混融”教學模式主要是利用現代設備和軟件,進行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教學。張策[2]等將融合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進行了對比,充分肯定了基于MOOC平臺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式。譚永平[3]等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為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策略。后疫情階段,為避免課程教學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而中斷,線上與線下融合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保障教學的正常運行。因此,為有效的開展教學,對課程進行了“雙線混融”的教學改革,本文通過對教學開展的實踐設計、反饋效果和教學思考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結果可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自習近平主席提出“兩山論”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逐漸成為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4]。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政策也接踵而至,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指出生態文明教育為重要的素質教育,納入我國的教育體系;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方案》中已明確各階段的教育中須包含生態文明教育,并指導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的編寫;在《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中明確了教育行政單位和各類學校應當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在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頭腦中必須具備生態保護意識,在行動中要時刻踐行低碳、綠色生活,然而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這需要大學當擔啟蒙和引路人。目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已初具成效但還存在一定不足,體現在教學單位的不重視,教學內容和理論滯后,教學方式缺乏創新等[5]。因此,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課程改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線下傳統教學優點在于能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課堂有集體學習的氛圍;線上教學的優點主要是能克服時空的限制,學生能自主的學習,同時能充分的調動網絡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將線上與線下教學進行融合,能有效的利用兩者的優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結合課程的特點,“雙線混融”教學模式的開展主要分為線上、線下教學和融合環節。教學開展的詳細過程如下:(1)線上教學,主要借助超星學習通、雨課堂、釘釘直播等軟件為教學平臺,實現線上教學的開展。主要環節包含有:①導向性問題環節,設計能貫穿章節知識點的問題進行趣味性的引導,如舉例說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②知識點視頻環節,可以借助網上資源加載相關的優質講解視頻,或錄制制作課程知識點視頻,一般視頻時長在10分鐘左右,內容較為獨立,為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提供便利;③直播講解,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通過釘釘直播軟件進行,主要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點的學習,理清學習思路,并通報后臺的監測數據,督促學生主動進行在線學習;④測評環節,測評的題型主要有選擇題、判斷題或填空題,在線學習過程中以“闖關”模式彈出,增加學習趣味性,題目進行了亂序處理,以防止相互抄襲,環節對知識點學習的掌握程度進行測定,并計入平時成績;⑤話題設置環節,以任務的形式提供討論話題,并隨機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成員自行分工合作,學生們可以回顧章節內容,可以查詢網絡資源或查閱圖書館資料,形成具體討論稿,為線下討論環節做準備。
(2)線下教學,主要通過PPT講解、討論等對知識框架進行構建,夯實知識的掌握程度,其環節主要包含有:①話題討論,根據線上設置的話題進行分組討論,并積極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和討論的深度;②“教”與“學”的翻轉,討論組組長走上講臺,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講解展示,之后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并對分組組長的講解優缺點進行點評,以促進學生的進步;③知識框架的構建,主要通過PPT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將線上相對獨立的知識點進行關聯,理清相互間的邏輯關系,對知識點進行內化;④提出問題環節,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對章節內容進行承上啟下,促使學生課后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去線上學習獲得答案的積極性。
(3)融合環節,主要通過問題思考與討論將線上、線下進行彼此關聯,主要體現在線上教學的話題布置是線下研討的主題,線下問題的提出是為線上學習進行導向,因而通過問題的思考和討論完成雙線教學的融合。例如,線下討論生態文明理論的形成之后,提出如何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作為線上教學的引導性問題,如此就能將線上與線下進行有效融合。融合環節能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效銜接,是課程改革實踐的關鍵,因此,需要對問題與討論版塊進行合理設計,使得問題的提出具有趣味性和代表性,能調動學生的線上學習激情。同時,討論部分的話題要具有一定深度,學生能通過文獻閱讀完成話題討論稿,能在線下教育環節各抒起見,在廣泛討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夯實課程理論基礎。
教學的及時反饋能有效的檢驗教學效果。效果的反饋主要由學生綜合成績和教學督查意見組成。通過線上考核和線下評估獲得學生的綜合成績,其中線上考核和線下評估各占綜合成績的50%,學生的成績設置有100~90分的優秀分段、90~80分的良好分段、80~70分的中等分段、70~60分的及格分段和60~0分的不及格分段,學生成績處于90~60分數段,學生及格率為100%,符合通識課的課程要求,表明學生均能有效的參與課堂教學,并達到教學的基本標準。成績分布具有雙峰特點,集中在良好等級的占36%,在中等等級的占55%,表明融合教學能廣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絕大部分同學能很好的掌握知識點,并能有效的完成教學考核。平均成績76.8分,最高成績86分,最低成績64分,這說明融合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弱的兩端極化,僅少部分同學與最高分段存在一定的距離。綜上“雙線混融”教學能達到預期的課程教學效果。學校教務處的教學反饋主要為:(1)優點。①教師知識淵博,能將課程知識點通過視頻分享、PPT講解等多種方式進行由淺入深的教學;②討論環節的互動性強,能廣泛調動學習積極性。(2)不足。①互動環節的時長不足,部分同學沒有機會展現話題的有關見解;②教學過程的語言缺乏生動性,個別字發音具有地方口音。反饋結果主要說明教學方式獲得學生的肯定,然而對于不同教學環節的節奏和時長把控欠佳以及豐富的語言表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通過“雙線混融”方式進行教學獲得良好的效果,在實踐過程中,主要需要把控好問題思考與討論環節,即融合環節。線上的教學是線下討論的基礎,線下的分組討論和集中匯報是對線上教學的回顧與深入,同時線下的問題是線上教學的導向,如此進行雙線的混融教學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將生態文明的實踐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然而由于開課人數多,大班教學導致課程的各個環節時間節奏把控難,尤其是線下討論,部分學生不能有效地表達見解,丟失鍛煉能力及平時成績加分的機會,這有可能是導致學生綜合成績優秀等級缺失的原因。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線上教育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豐富的網絡資源能極大地拓展學生視野,多媒體的視頻播放使得知識點講授變得生動有趣,借助手機端的教學軟件,學生可以靈活利用時間來完成知識點的學習,給教學帶來便利,尤其是疫情期間,課程的教學可以根據疫情政策的變化,實現線下與線上教育的快速轉變,以保障正常教學。
通過“雙線混融”方式對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開展教學,并對實踐過程進行思考和總結,形成如下建議:
(1)組建教師團隊,打造精品課程。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為高校公共課,授課教師多,可以在教研室的組織下進行集中備課、磨課,豐富混融教學的內容,打造教師團隊,群策群力,打造教學精品課程。
(2)升級校園網絡設備,提升校園網速。校園是學生使用網絡集中的場所,集中的線上學習會造成網絡堵塞,導致線上視頻無法打開,網絡資料無法閱讀,會極大地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升級網絡設備,提高網速,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線上的學習,有效的保障融合教學的開展。
(3)設計課程實踐環節,增加社會實踐。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將生態文明意識植根于學生心中,因此需要“坐而論道,起而行之”,可以在校園開展一系列的節約資源的行動,或通過世界地球日等開展主題宣傳活動等,在校園形成低碳綠色生活。同時在校園周邊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如河流的水質調查,城市的垃圾分類處理情況等,了解環境的健康狀況,樹立生態意識。
(4)加強生態文明教育人才的培養。目前教師授課主要以生態學類專業的教師為主,然而生態文明教育涉及思政、生態學理論等知識點,屬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而課程的講解停留于表面,造成專業性不強,因此授課教師需要定期進行專業系統的培訓,同時增加對外交流,提升教學質量。
自“兩山論”以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得到普遍重視,相關課程的開設也接踵而至。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線上教育與傳統的線下教育有機結合的“雙線混融”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教育的優勢。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開展主要分為線上、線下教學和融合環節,線上環節由導向性問題、知識點視頻、直播講解、測評和話題設置組成,線下環節由話題討論、“教”與“學”的翻轉、知識框架的構建、問題提出組成,問題思考與討論作為線上線下的融合環節。通過教學實踐,學生課程及格率100%,平均成績76.8分,最高成績86分,最低成績64分,教學質量達到課程要求。然而,要使得生態文明意識深植于學生心中,一方面需要升級網絡設備,提高網速,保障線上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需要打造教師團隊,提升線下教學質量,同時豐富課程教學實踐,讓學生深入了解周邊環境質量,踐行環境保護和低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