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從2016年以來,我們實施了‘i科普’志愿服務項目,通過我們這支有愛的隊伍和廣大志愿者,像蒲公英播撒種子一樣,讓科普到達每一個角落,服務于各行各業和每一個人。”11月6日,高平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馮俊麗介紹說,近年來,晉城市高平市以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為契機,持續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科普網絡、完善基礎設施、豐富科普活動,全民科學素質穩步提高,科普工作邁上新臺階,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
高平市委、市政府立足縣域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構建“研發+生產”一體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建成全省首家縣級智創城,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梯次孵化體系,培育壯大轉型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自2020年7月以來,已簽約產業項目37個、簽約載體入駐項目7個,即將入駐項目18個,引入10家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入駐。
“為提高科學普及效果,高平市建立健全了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科普工作機構。截至目前,共創建晉城市級科普示范鄉鎮3個、科普示范社區11個,培育科技示范戶153戶、科技帶頭人188人。”高平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長菊介紹說,三級科普工作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群眾需求出發,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業推廣服務站(所)、科普示范基地、鄉村e站、科普惠農中心服務站等作用,因地制宜面向農民開展不同形式的科學教育培訓,僅2021年培育高素質農民3377人。
結合“科技之春”“三下鄉”、科技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市科協組織科技工作者、專家和科普志愿者隊伍深入農村,多形式向農民普及科學知識,特別是針對北詩野溝、建寧馮莊等村的扶貧產業進行了技術幫扶,有效提高了農民、農村黨員和基層干部的農技水平和致富能力。面向全市廣大職工開展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內容職業技能培訓,持續開展“最美勞動者”“高平工匠”評選活動,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同時,抓實抓好“科普進校園”活動,不斷加大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力度,激發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意識。充分發揮村(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用,積極普及醫療保健、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科普知識,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
圍繞市委關于“培育五彩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部署,從全要素、全方位、全過程視角發力,推動科技創新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一是立足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大力實施“數字鄉村”項目。依托“數字大腦”,建立完善農產品溯源體系,幫助農業主體進行科學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與自動化監控,構建“從生產到銷售、從農田到餐桌”的信息化全鏈條。二是組建“高平市智慧農機信息系統”,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7.5%,高平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構建起以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為主,鄉鎮、村集體、涉農企業廣泛參與的“1+N”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三是堅持“產教融合、科技興農”,持續深化市校合作,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云南大學等院校合作,建成山西本色農業富硒農產品生產、山西農業大學協同創新等多個基地,積極解決種植、養殖技術難題,實現產量和品質的雙提升。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我們積極主動作為,科普防疫工作與‘i科普’志愿服務項目實施相結合,持續開展‘科普六進’活動,全民科學素養特別是‘疫情可防可控、科學防控’意識明顯增強。”高平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徐育梅介紹了科普在防疫工作所起的作用。
通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高平市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工作方式和工作領域有了新的拓展,在推進科學發展、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創建文明城市、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