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路徑,是全面培養新時代高校學生專業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渠道。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同年,新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調整了學生培養的素質要求、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強調了學生的“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由此,高校英語專業開始廣泛、深入探討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的可能性及其實踐效果。較大學英語而言,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起步較晚。但目前,全國高校基于“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不僅從宏觀角度探討了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姜智彬 2020;劉正光、岳曼曼 2020),還從具體實踐層面提供了設計和實施路徑(衡清芝 2021;張志武、毛婕 2021),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體系,能夠為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提供有益的借鑒。
2018年版《指南》明確了英語專業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屬性,2020年版《指南》明確了英語專業跨學科的特點,打破了部分高校英語專業“重技能、輕人文”和“只專不博”的傾向,指向新文科背景下“技能+人文”的新型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的指引下,英語專業教學能夠有機地融合思政元素,是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能實現專業學習與政治學習同向同行的大格局。英語專業課程雖種類繁多,但歸屬明晰。建立專業課程群的思政研究共同體能夠更加有效地集結師資力量,挖掘、整合相應的思政元素,以體系而非碎片化的形式在系統專業課程中實現課程思政。
“與語言、文學課程群相比,文化課程群的建設滯后。文化課程長期處于散在狀態,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科群。”(張衛東、馮梅 2019)然而,文化類課程是實現學生素質提升的重要載體,具備隱性思政教育前沿陣地的天然優勢。鑒于此,嘗試以此為突破口,從共生建構、協同育人的角度出發,建設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思政研究共同體。
思政研究共同體的概念建立在“共生理論”的范式之上。“共生理論”源于生物學中的“共生”觀念,被德國學者德貝里(AntondeBary)正式提出。德貝里明確指出“共生的本質就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強調共生體中共生單元的合作關系。后被廣泛運用于多個學科領域,如李思強(2005)指出共生建構淡化了對立,明確了發展和諧性,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從共生建構的視角看,建構共生體至少應包括共生個體、共生環境、共生的密切性等維度的多重建構。共生個體是搭建共生體的重要單元,共生環境是搭建共生體的外部保障,共生的密切性是搭建共生體的重要因素。不同個體的和諧發展,共生環境和共生密切性的積極創造與維護等共同建構出自然、生態的共同體系統,為高校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建立思政研究共同體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英語專業課程種類較多,“主要以英語語言、英語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與跨文化及國別和區域研究等為學習和研究對象”,可歸為多個課程群。每個課程群及課程群中的個體又都彼此自然形成內在的密切性,成為建構共生體的基底和載體。擔任相應課程的教師成為這個共生體的共生單元,需要通過建立密切的共生環境,建構出自然、和諧、生態的共生體。思政研究共同體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為任課教師創造建立課程聯系的另一著眼點,任課教師個體在課程體系中通過對思政點的挖掘、整理和設計,建立與思政密切聯系的課程體系。該體系能夠有效凝聚一線教師的力量,促進其集體備課、集思廣益,針對問題改變現有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能力,在團隊合作中提升育人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單個課程在共同體的搭建中也彼此完成了充分的互動,成為更高效傳播知識體系的強有力路徑。此外,思政研究共同體中所有課程完整互動的時間跨度長,彼此間層層遞推的關系顯著,能夠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協同效應。
張衛東、馮梅(2019)對我國40所高校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開設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指出“各院校開設的文化課程內容和數量不盡相同,少則3門,多則11門”;“開設的文化課程門類比較齊全,有中國文化類課程、西方文化類課程及跨文化類課程”;中國文化類課程主要是與英語專業及中國文化相關的全英或雙語課程,西方文化類課程多包括“英美文化與社會”“西方文化入門”“西方文明史”“英美文化選讀”“英美概況”等課程,跨文化類課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際》《中西文明比較》等。
從調查結果可知,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中,中國文化類課程通常只有一門,跨文化類課程多于中國文化類課程,西方文化類課程最多且覆蓋面廣。盡管三個課程群之間的數量分布并不均衡,卻也形成了內在的層級結構。結合《指南》對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看,中國文化類課程是思政的基點,西方文化類課程是思政的拓展,跨文化類課程是思政的深化,三者間形成了層層遞進的關系。
學生通過中國文化類課程,充分學習、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和黨的政策方針,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專業素養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通過西方文化類課程,在中國立場的基礎上,以同情之理解的態度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傳統和當代社會面貌,以中國文化作為潛在的比較對象,鞏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見賢思齊,學習西方文明的精華之處,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解讀西方”的專業素養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學生通過文化比較類課程,學習中西方文化基因的不同之處和進行中西比較的基本立場、方法,強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良好的道德品質,杜絕文化中心主義的傾向;在中西方經典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在跨文化的專業素養實踐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建設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就共生個體而言,任課教師從多維度樹立思政教育的共同體意識,營造共生育人的內部氛圍;就共生環境而言,學院系部搭建課程群課程思政教研平臺及培訓平臺,創造共生育人的外部環境;就共生的密切性而言,學院及任課教師群策群力,整合校內外資源,充分發揮文化類課程的思政優勢,完善教學模式,全方位共同建構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
只有廣泛樹立課程思政的共同體意識,才能提高任課教師的合作執行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一線教師的力量,集思廣益,從內部加強思政研究共同體的建設。建立成熟的課程群思政研究團隊是建構文化類課程思政共同體的有效路徑。任課教師集結成團,在團隊負責人的指導下定期舉辦小型研討和相應的教學、科研活動,逐步完成成員彼此間的磨合,促進成員的團隊身份認同,直至形成和諧、成熟的團隊。負責人引導成員樹立“雙贏”的信念和前景,將自身的目標與團隊的目標相結合,創造凝結團隊核心力量的內驅力,加速成員的團隊身份認同。同時,負責人引入相應的團隊章程,確保團隊成員能夠有充分的時間投入團隊建設、團隊互助,約束任何可能傷害團隊利益的行為,保護、維持成員的團隊身份認同。
只有學院系部搭建了課程群思政教研平臺和培訓平臺,才能為課程群思政研究共同體提供外部的政策保障和經費支持,提高思政研究共同體的業務能力。學院系部幫助把控課程思政的總體方向,制訂課程思政建設標準,聘請海內外研究專家或組織系部內專家學者進行定期講座、研討,組織教師定期與其他學校或院校分享交流,開展課程思政競賽、課程思政公開課等,充分利用互聯網教研特征,系統且個性化地為共同體教師答疑解惑、提供課程思政發展和創新的多種路徑,提供展示成果、激勵創新的平臺。同時,學院系部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組織學生參與相應的思政講座、學習活動等,結合外語的語言優勢為學生打造跨文化實訓平臺,從理論到實踐多維度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開闊其國際視野。
只有優化課程群內部結構,以思政活教學,以教學活思政,才能更深層地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達到課程群思政研究共同體的最大效用。共同體成員以“用情動人”為宗旨,從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入手,搜集案例和材料,并將具體案例按照思政分類整理,放至案例庫中相應的標簽下。成員授課前選擇將要使用的案例并作出標記,其他教師選用素材時可以重復思政點進行正強化,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思政重復。隨后,成員在實踐后根據實際效果對案例庫中的資源進行改進,整理出較完整的教學資料,并通過案例庫不斷更新與固化,形成可持續的思政案例庫,讓思政成果“進頭腦、進課堂、進教學、進方案、進大綱”,構建一個以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
以河北省某普通高校為例,目前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的課程思政已經覆蓋了全部課程,然而,這些課程思政多以獨立課程,而非課程群為單位進行,無法充分發揮文化類課程的天然思政優勢,制約了課程思政的系統性和縱深度。建立思政研究共同體是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全人”型專業人才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立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能夠實現以英語運用能力為重心,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并行的教學目標。對于英語專業學生而言,英語運用能力是最根本的。通過該共同體,以文化類課程尤為注重的文化互動能力和思辨能力為助攻,革新教學理念,能更有效地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雙語人才。
其次,建立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有利于文化類課程間的深度融合和教研團隊的建設。通過思政研究共同體的建立與實踐,能夠重新強調文化類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思政教學為學生構建內容更加緊密,目標更為明確的課程體系。與此同時,教研團隊也在教學改革中得到反哺,由此構建專業的文化類課程團隊。
綜上所述,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思政研究共同體能夠幫助改革教學理念、教學載體、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標準,取得持久有效的教學效果;能夠協同思政實現資源優化,提供思政的標準化路徑;能夠實現文化類課程之間的深度溝通和融合,從而培養立場堅定、業務優秀的高端中英雙語人才,最終實現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化的立體式教育,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