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何旭紅
在全面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黨和國家對民生越來越重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和重要會議上,“幸福”這個詞被頻繁地提到。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新時代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幸福觀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生活走向和幸福程度,也直接關系到中國今后的幸福水平。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然而,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提高和綜合國力增強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文化的繁榮和交流也帶來了多元的價值觀,加之社會競爭激烈,學習壓力和情感挫折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日復一日的重復生活中迷失自我,被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所侵蝕,失去了對精神的追求,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目標,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失去了奮斗的目標。
正如康德所說“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條理一貫。”幸福是個從古至今都不缺乏熱度的話題,作為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各個學科交叉研究的領域,幸福的概念眾說紛紜。國內學者多從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層面來解釋幸福的概念,將幸福定義為人的需要或欲望得到滿足后的心理愉悅,需要的實現,欲望的滿足,是幸福的客觀存在,而幸福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充滿了主觀色彩,正如狄慈根所說的那樣,“現實的幸福形形色色,真實的幸福只是主觀的選擇。”“觀”是指有目的地觀察,表達對事物的理解和觀點。幸福觀是一種以自我為基準的對人生滿意程度的全面評估,一般來說,幸福觀是人們理解幸福、追求幸福、評價幸福的系統的觀念。
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幸福觀,最早探究幸福問題的是《尚書·洪范》,將福概括為“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意思是人的幸福包括長壽、富有、健康平安、具有良好的美德、長命而亡五個方面,而與之相對的“六極”與“五福”相對,“兇短折、疾、憂、貧、惡、弱”,意為不幸的人生包括夭折早死、多疾病、憂愁、貧窮、作惡、懦弱。可以看出,在“五福”和“六極”中,都以壽為首,從封建君主到平民百姓,長壽是每個人的愿望,因為任何一種幸福都必須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之上。“五福”與“六極”學說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幸福”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大學生幸福觀研究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的熱點話題,尤其是2012年進入新時代后,這類主題的論文明顯增多,以“大學生幸福觀研究”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檢索,與之相關的文章有近2000篇,博碩士學位論文500余篇。通過眾多調研數據可以總結出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現狀有以下特點:
從幸福觀來說,當前大學生總體上持有正確、健康、積極的幸福觀念,他們能夠從生活中感知到幸福,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畢業就業的壓力,遇到糟糕的事也能夠以樂觀的情緒面對,對生活仍然充滿美好的希冀。從大我和小我的價值觀來說,大部分大學生充分肯定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只有把自己小我的追求與祖國的大我保持同一前進方向,才能夠與時代共同進步,實現自我價值。在獲取幸福途徑的選擇上,大部分大學生認同奮斗幸福觀,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夠創造幸福,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在總體認知呈現積極向上的態度之余,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大學生存在金錢至上的觀念,認為金錢是萬能的,甚至出現“精致窮”的消費現象,崇尚奢侈品、高端手機來裝點自己的門面,在如此扭曲的價值觀下,衍生出了“讀書無用論”,詩和遠方也不復存在,理想皆是空談。二是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少部分學生認為祖國的發展與我個人關系不大,缺乏擔當和責任,幸福觀消極而狹隘。三是一些大學生思想上懶惰,行為上拖延,沒有具體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喜歡給自己制訂計劃,但永遠都實施不了,實屬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樣的行為看似不是什么原則性的問題,但長此以往,會浪費美好的青春年華。四是投機傾向嚴重,一部分大學生希望自己能突然獲得好運,例如中彩票實現一夜暴富,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甚至極個別女大學生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在獲得幸福的方式上,更想要走捷徑。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說,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教育的目標是給每一個人幸福。新時代大學生作為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幸福觀教育的質量和效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建議從學校、家庭、個人、社會四個方面努力,提升新時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
首先,積極組織師生開展幸福觀相關的研究調查,關注大學生幸福感現狀,充分了解大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定期開展幸福主題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教育學生獲取幸福要通過正當途徑。高校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將幸福觀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提高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重視程度,盡快建立系統的大學生幸福觀教育體系,可以將幸福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以此提高大學生對幸福的認知。其次,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可作為師生談心的場所,雖然現在大部分高校都有這個配置,但大多僅用于心理障礙學生的疏導工作,心理咨詢室溫馨的燈光,舒適的沙發,談話者之間合理的距離其實更能讓學生敞開心扉傾訴內心的想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第三,高校應從各方面對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的引導。擇業就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人生的大事, 大學畢業后到底是考研繼續深造,還是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又或者到大城市找機會努力拼搏,還有考村干部、選調生、“三支一扶”等扎根基層奉獻青春,或自主創業或出國等等,面對這么多的選擇,人生才走到一小半的青年們難免會迷茫,會糾結,高校除了在實習和畢業時給大學生提供各單位的崗位招聘信息,更應該在前期引導每個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比如舉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上好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或找各個領域成功的畢業生分享自己的經歷,開展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認知。第四,營造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氛圍,讓大學生在學風濃厚、友愛互助、環境優美的和諧校園中完成自己的學業。
學校應加強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人生的旅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總是充滿荊棘和坎坷,面對學習的壓力,生活的瑣碎,感情的挫折,就業的坎坷,難免會有沮喪想要放棄的時候,但是就像道家的幸福觀所說,幸福與不幸是對立統一的存在,不經歷磨難,怎么能感受到戰勝困難后收獲的喜悅,有時,幸福是通過對比得出的。而生命教育更應該是幸福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也是其幸福觀組成的一部分,人生很短暫,如何在匆匆數十年的光陰中獲得有價值的體驗,如何感悟生命的意義,如何實現人生的追求,如何面對死亡,只有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逝去不可抗拒的事實,才能更加珍惜生命,這都是生命教育應該教會大學生的。
從日常學習生活切入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結束高中緊張繁重的學習生活,大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被人安排的時間大大縮減,自由時間變得充裕,很多自控能力差的大學生逐漸被短視頻、追星、游戲、戀愛、追劇占去太多時間,短時間的放松無可厚非,但大部分學生常常沉迷于這些枯燥乏味、毫無意義的娛樂活動而無法自拔,長此以往,他們迷失了方向,在帶著罪惡感過度貪玩之后,往往陷入巨大的虛無和落寞之中。雖然他們每每對這種行為帶著悔恨的自責,但轉而馬上又被以上那些無意義的快樂吸走,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學業或社會給他們重重一擊,但到那時后悔已遲。 高校應鼓勵或督促大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把課余的時間用在圖書館、體育館、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課外比賽中,而不是在宿舍的床上虛度光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開展各種比賽,組織英語、舞蹈、音樂等協會,讓學生在自由時間拓展見識,開闊眼界,鍛煉能力,充實自己。
原生家庭的教育在大學生幸福觀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性格、言行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家庭具有延續性和繼承性。當一個人形成了健康或不健康的幸福觀,當他組建一個新的家庭時,這種觀念會影響到下一代。一方面,大學生的幸福教育可以讓那些來自不幸家庭的人不再痛苦;另一方面,它可以讓那些來自較好的家庭的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幸福。因此,培養大學生健康科學的幸福觀對千家萬戶至關重要。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過,子女的生死、善惡,都在于父母怎樣教養他們。父母的素質是家庭教育的基石,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家長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良好的品行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如此才能夠傳遞給孩子幸福的正能量。作為家長,要時常與孩子保持溝通,大到了解思想動向和學習狀況,小到掌握心情好壞和生活情況,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關心和愛。同時,在溝通方式上要注意把握尺度,年齡的代溝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即使感情深厚,卻難以相互理解。家長要學習了解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特征,嬰兒時期給予事無巨細的愛,童年時期要時常嘮叨讓孩子形成觀念,青春期要學會“閉嘴”,青年時期要放手尊重孩子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家風建設,彼此尊重的家庭情感,相互依賴的家庭關系,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后不會缺乏安全感,在人際關系交往中也不會有障礙,能夠獲得較強的幸福感。對于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多方關注,要意識到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是可以阻斷的,要對其抱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父母與孩子要共同面對這個問題,要去承認它,接納它,寬恕它,通過心理咨詢,自我療愈等方式,以期達到良好的效果。
一切外在因素都不是穩定的,無論外界如何努力,只有通過自己內在的行動才能實現真正的幸福。大學生首先要自己意識到幸福觀在人的一生當中的重要性,主動學習正確的幸福觀,主動探尋獲取幸福的道路,這樣才會有人生的方向。在此基礎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以后奮斗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當遭遇挫折、磨難時,要保持樂觀的心態,生活充滿了偶然,那些付出了百倍努力仍然失敗的事情太多,此時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苦難的意義在于磨煉人的意志,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做一件事之前敢做出百分之百成功的保證,我們本就應該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么的堅持。
大學生應該注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除了自然屬性上的人,我們還是社會屬性上的人,健康的人際關系給大學生的幸福人生提供保障,而人際關系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有父母的溺愛,從小的特殊待遇使得他們無法盡快融入學校的集體生活,寢室不和,同學矛盾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也是大學生在校的一門重要必修課,在學習上,應該互相幫助,敢于探討;在生活中,應該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當發生沖突時,應該思考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而不是拉幫結派搞小團體,言語辱罵,甚至上升到肢體沖突。
大學生應該提高自制力,努力將自己從短視頻、游戲等短暫快樂中解放出來,更要自覺抵制不良幸福觀的侵襲。人都是傾樂避苦的,但在這種看似正常的人性下,潛藏著巨大的危害,貪圖庸俗短淺的快樂,只能看到眼前的舒適,必將使將來的自己陷入無能和無奈的漩渦中。只有提高精神追求,有著追求幸福的內在動力,才能主導自己的人生,開闊心胸和眼界,確立更遠的目標和信仰,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才有可能獲得滿滿的幸福。
公平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幸福觀形成的重要保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國家秉持著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民群眾追求幸福提供保障。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發揮傳遞正能量的積極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弘揚和培育幸福文化為視角,將積極向上的幸福觀傳遞給大學生,他們正處于成長的灌漿期,人生觀價值觀還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較強,相信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他們“得過且過、無欲無求”的佛系價值觀會逐漸發生扭轉。此外,社會還可以創造性運用新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例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積極推送具有正確的幸福價值取向的小文章,讓他們在評論以及轉發的過程中增強對幸福正確認知的能力,正確看待幸福與痛苦、挫折和失敗的關系。
同時,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日益嚴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加強對人才市場的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創建公平開放的就業環境和規范有序的人才市場運行機制,加強信息交流,完善信息平臺,為提升高校學生幸福感和創造幸福的能力提供實現的途徑,同時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促進城鄉融合,縮小城鄉差距,提升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落后地區的教育水平,使落后地區的學生未來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