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會計核算中心
大數據(big date)是指規模較大的資料,包括結構數據、半結構數據、非結構數據三種形式,主要特征集中在大量、高速、多樣、低價值密度、真實性五個方面。從當前對大數據的應用經驗看,主要是通過數據管理中心開展“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存儲→數據傳輸→數據提取→數據分析→生成報表→分發報表→調整與優化諸部門工作的流程開展數據管理”等。而且,在各類實踐主體中,通常會將該技術與其他技術進行聯合應用,以此達到整合舊資源,開發新資源的目標。下面先對業財融合概述及作用做出簡要概述。
從概念界定看,業財融合主要是指以數據融合為核心的業務、財務有機融合。與財務一體化相比,它的內涵相對豐富。首先,業財融合是一種財務制度,兼具理論與技術兩重屬性,在實際應用中可以用于指導、規范、擴展、延伸財務管理,并透過前端業務與財務管理之間的數據聯合共享、關聯分析等,提高實踐主體在整體上的財務管理水平,以及內部控制效果。其次,業財融合制度實施后,有利于預測實踐主體開展實際業務時狀況,借助監測、預警、識別、分析、預測、形成分析報告等基本環節,輔助開展科學決策,化解來自外部與內部的風險,如圖1所示。
以事業單位為例,建立業財融合制度后,能夠建立業財融合制度引領財務共享機制運行的體系。一方面,可以改變財務管理模式,將原來的單一型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為業財融合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財務共享機制,在財務共享平臺運行基礎上開展一系列業財融合管理,實現對事業單位業財的量化績效、風險管控,并提升其資金的使用價值等。尤其在當前階段,我國事業單位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實施業財融合的過程中,借助業財數據共享、關聯分析、高質量管理等,均有利于擴大其服務效用。
目前,事業單位應用的業財融合模式構成要素中,以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作為運行基礎與必要條件,其中心工作放在業務發展層面。為了有效落實降低風險、協調諸部門發展的重點目標,事業單位需要保障在數據信息方面的交互共享。從實踐經驗看,部分事業單位在當前階段,數據共享相對不足。
具體而言,部分事業單位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后,按照“線上+線下”處理方式開展業財融合管理。但是仍以業財融合制度之前常用的“直線職能”推進財務共享。財務共享中尚未改變“單向交互”的情況,只有上級部門發布指令后,下級部門才能根據指令要求進行業財融合管理。在這種情況下,財務共享機制的協同作用并不能得到有效發揮,使業財融合管理效果大大折扣。深入一步分析發現,事業單位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建設先后經歷了三大階段:(1)在1.0階段,主要是圍繞會計核算標準化管理需求,將紙質資料轉變成了電子信息管理形式。(2)在2.0階段,則根據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轉型,增加了數據庫技術,建立了“線上+線上”框架為準的財務共享平臺。(3)進入3.0階段后,要求開展高質量的業財融合管理,此時,部分事業單位并沒有結合高質量發展主題,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
業財融合的核心是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融合,這種融合路徑以數據關聯分析為主?,F階段,部分事業單位在沒有應用大數據技術的情況下,仍采用OA系統、ERP系統、甲骨文系統,以及SQL、XML等數據庫技術。
從實踐經驗看,雖然能夠滿足數據關聯分析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數據統計標準存在差異,數據關聯分析時的計量轉換較難解決,容易引起“信息孤島”問題。以某事業單位為例,在沒有應用大數據的情況下,數據不貫通,在實際的業財數據關聯分析時,需要經常翻閱紙質憑證,核查電子信息方面的計量單位等情況,導致了線上管理與線下管理“兩張皮”的情況,十分不利于數據關聯分析。進一步分析發現,信息化管理包括了初級階段與高級階段,在前一個階段重點放在信息采集、存儲、傳輸、查詢、使用方面。在后一個階段,強調數據分析與處理。當部分事業單位沒有區分信息化管理的初級階段與高級階段時,較難將信息化管理升級到數據化管理水平。尤其在沒有建立“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情況下,一方面無法進行數據化管理,另一方面不能保障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管理與數據化管理在本質上存在差異,近年來事業單位在新舊人才更新換代時,無論是通過內部招聘方式,還是校園招聘方式,選拔的人才均缺乏大數據技術的實踐經驗。在這種情況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不能滿足業財融合管理的部分需求。
具體而言,部分事業單位在在常規培訓條件下,結合業財融合制度建設要求,對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等,進行了業財融合制度、財務共享機制、業財融合模式構成要素等方面的培訓,完成了知識結構優化目標。但是在專業操作技能方面,重點圍繞管理會計中的成本分析法、管理控制舉措進行了拓展,并沒有結合財務共享服務中心3.0階段的發展,對此類人員開展大數據方面的培訓工作。另外,事業單位開展業財融合管理的過程中,除了對職業道德有要求外,還根據財務共享時的業務信息交流與溝通、財務數據共享,提出了法律法規解讀能力、社交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報表管理能力等。由此可見,整體上的業財融合管理人才專業性要求較高,此類人才的可提升空間相對較大。
建議事業單位在現階段的業財融合管理實踐中,將大數據融入到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平臺。具體如下:
首先,多數事業單位需現用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平臺,以業務層、數據采集層、信息管理層、用戶層為基本架構。融入大數據技術時,應以業務層為基礎,明確由“業務層→數據庫層→數據處理層→用戶層”的基本架構。
其次,事業單位應結合業財融合管理實際需求,擴增業務層。例如,在會計核算業務、記賬業務、編制財務報表業務、匯總業務等基礎上,增加新的業務。具體應該包括:(1)成本分析業務;(2)全面預算業務;(3)管理控制業務等。
第三,業務數據、財務數據標準需要進行統一,解決計量轉換與信息孤島問題。具體操作中,多數事業單位應用了SQL數據庫技術,而且建立了實時數據庫與歷史數據庫。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結合業財數據分析與處理要求,增加數據匯入技術與存儲計算引擎技術,建立數據庫存。
第四,在數據處理層,需要按照模塊設計方法,設置如下模塊:(1)業務管理模塊;(2)財務管理模塊;(3)數據傳遞模塊;(4)數據獲取模塊;(5)數據保存模塊;(6)數據分析模塊;(7)生成報表模塊。
第五,需要將各部門共同納入用戶層,借助大屏顯示功能,實時地共享業務數據與財務報表等,如上頁圖2所示。
“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重點放在數據關聯分析與處理上,具體操作時,要求通過數據管理中心進行各項數據的調度與管理。具體如下:
首先,數據管理人員需要列舉業財融合模式中的各項要素,明確以下內容:(1)業務發展為核心;(2)以降低運營風險與部門協同發展為重點目標;(3)選擇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管理方式;(4)突出業務管理、財務管理相互之間的融合關系;(5)對數據信息進行交互共享;(6)突出減少損失同樣創造價值的新理念,并從經營思維、內部與外部雙重風險意識出發,針對關鍵點、潛在風險點開展數據分析與處理;(7)保障業務融合能力與價值創造能力。其次,以上述內容為準,開展業財數據關聯分析時,一方面,需要在管理模塊中,融合應用神經網絡技術,確保每個模塊中的數據總集、子集,涵蓋了上述內容。另一方面,在開展網絡模型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對存在偏差的數據進行一些糾偏處理。確保網絡模型中設置的數據集經過后續的持續使用,能夠得到深化,從而保障數據關聯分析質量。
建議事業單位在常規培訓基礎上,增加專項培訓,制作知識結構優化、專項技能培訓、職業素質提升三大專題。具體如下:
首先,在常規培訓的知識專題中,增加大數據知識,這樣做有利于建立適用于事業單位業財融合高質量發展的知識管理體系,使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人員,實時地更新其知識結構。
其次,結合“大數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框架,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對財務管理人才開展相關技術操作訓練。例如,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購買大數據軟件,開展專業軟件操作訓練。再如,借助仿真模擬軟件開展模擬訓練,或者在搭建好的平臺上,直接進行一些技術操作訓練。需要說明的是,大數據操作的重點集中在數據分析與處理上,當前應用時配套應用云計算、神經網絡等,因而應該配套開展相關技術的培訓。尤其在安全防護方面,無論是使用安全隔離技術,還是專門設計的數據安全防護技術,均應進行相關運維管理的培訓。至于應用第三方機構云安全防護技術的事業單位,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方面的技術進行一些知識性的講解,使其理解整個防護邏輯即可,不需要對其開展專項技能培訓。
第三,新時期事業單位將重點放在職業道德方面,對于職業素養的提升相對偏少。建立業財融合制度后,需要根據實際要求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職業素養提升措施。例如,在共享服務中心的平臺交互中,上級部門與下級部門、同級部門的雙向信息交流與溝通過程中,溝通技巧十分關鍵。而且,事業單位屬于公共服務部門,與第三方機構的合作日益增多,十分需要轉變事業單位內部的交流方式,減少無效交流。因而,建議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結合實際情況,針對有效交流、專業術語使用等各項內容開展一系列專項培訓等。
總之,進入新時代后,我國事業單位通過建立業財融合制度,創建了業財融合管理模式。在當前高質量業財融合管理實踐中,需要結合財務共享機制,深化數據共享、提高業財數據關聯分析水平。建議在當前階段,盡可能將大數據與事業單位的財務共享平臺融合起來,搭建基于大數據的財務共享平臺。然后以此平臺為準,通過信息化管理向數據化管理的升級,為事業單位與外部組織,以及內部諸部門的數據關聯分析奠定堅實基礎。由于數據管理人才是推動業財融合管理的核心動力,因而,需要配套的開展專項人才培訓工作,滿足大數據在事業單位業財融合管理中的應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