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昕 王 磊(廣東省深圳中學,深圳 52800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居家網課成為特殊時期下的常態化教育教學模式,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跟父母之間相處的時間陡然變多。每上一段時間網課后,就會有不少學生反饋跟父母待在一起久了覺得很煩躁,父母總想知道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干什么。高一學生正處于從依賴成人到尋求獨立自主的過渡期,有著強烈的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但一些父母未能及時捕捉到孩子的這一變化,仍然保持著過去時時過問、處處關心的教育管理模式,這勢必會引發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讓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通過對一些高一學生的采訪調查了解到,很多學生覺得跟父母之間關系不好主要原因在于父母過于固執、不理解自己,認為自己在親子關系中處于弱勢地位,只能被動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支配”。在面對親子沖突時,一些學生傾向于采取回避的態度,另一些學生則選擇與父母進行正面“對決”。無論哪種方式,都會對關系造成損害。因此,幫助高一學生更理性、客觀地理解親子沖突,鼓勵他們在面對親子矛盾時化被動為主動,用靈活巧妙的方式積極尋求關系改變顯得十分重要。
和諧的親子關系不僅僅受到雙方空間距離的影響,也受到雙方心理距離的影響。所謂心理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以親密程度和接納認同程度作為基礎的一種距離遠近的主觀判斷。在親子關系中,同樣存在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它體現的是親子雙方在情感層面的親近/疏遠程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勒納(Lerner)教授提出了發展情境論,該理論認為兒童是其自身發展的積極建構者,父母怎樣對待子女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子女對他們行為的影響;同時,兒童對父母的影響又會間接影響到自身。這一觀點被稱為“兒童效應”,說明兒童青少年完全可以成為關系中的主動者。
本課希望通過“愛的距離”這個概念,幫助學生暫時從自己是親子關系中的“被動受害者”這一負面感受中抽離出來,以第三視角審視當前的親子關系;以發展情境論作為理論基礎,向學生傳遞“自己可以是親子關系中的主動者”的積極理念,鼓勵學生主動與父母進行更多的積極互動,拉近愛的距離,從而實現自身的積極發展。
1.認知目標:了解親子之間合適的“愛的距離”的特點。
2.情感目標:體會和感受不合適的“愛的距離”對親子關系的傷害;激發學生成為關系中主動者的內在動機。
3.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準確覺察親子之間 “愛的距離”是否合適;能夠將課堂所學遷移至自身的親子關系中,做關系中的主動者,積極化解親子沖突。
活動重點:幫助學生認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和父母的關系有了新的變化,需要保持一定的“愛的距離”;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也可以成為關系中的主動者,應積極想辦法化解親子沖突。
活動難點:激發學生成為關系中的主動者,并嘗試積極化解親子沖突的內在動力。
提前制作好多媒體課件,收集課程所需的調查問卷結果;調試好設備;剪輯課程中所需的視頻片段;提前進入直播間設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投票;要求學生提前打開攝像頭并調試好麥克風,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受到疫情影響在家上網課的高一(第二學期)學生。
40 分鐘
騰訊會議線上課堂
一、導入階段: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1.活動規則:
請同學們完成下面這個句子: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______,而是______。
2.教師展示例句: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師提問:這句話可能是誰對誰說的?什么情況下會說出這樣一句話?
生1:當一個人暗戀另一個人時。
生2:當兒子看著垂垂老矣的父母時。
生3:當親子之間有很多隔閡時,父母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這樣的話。
注: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會聯想到暗戀等與愛情相關的情境,較不容易聯想到與親子相處有關的情境,為了更好地引出課程主題,建議在課件上放一些與親子互動有關的圖片,對學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3.師總結: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當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都表達出了一種對關系的遺憾與失落。因為他們之間的那份情感得不到回應,愛無法流動,愛也因此有了距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聚焦在親子之間,來深入感受一下所謂“愛的距離”究竟是什么?“愛的距離”多遠才合適?以及作為關系中的當事人,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動態調控“愛的距離”?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課堂熱身小活動,激發學生對“距離”的興趣和思考,引出課程主題——親子之間“愛的距離”。
二、展開階段:感受“愛的距離”
(一)播放視頻一
播放經過剪輯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男孩朱朝陽和母親相處的一個片段(視頻鏈接:https://pan.baidu.com/s/1sXfTDHDqHGPiKU4E-Hhkig?pwd=nvg4 提取碼:nvg4 )
視頻簡介:朱朝陽躺在房間看書,媽媽端了一杯牛奶進來,希望朱朝陽能趕緊喝完睡覺,自己也好洗杯子,但是朱朝陽表示希望待會兒再喝,并說明自己會洗杯子,母子二人因此發生沖突。
1.觀看完視頻后邀請學生對視頻中這對母子之間“愛的距離”的遠近進行評估。
師:左邊的圓代表朱朝陽,右邊的圓代表他的媽媽。基于剛剛視頻中所呈現的生活情景,你覺得他們之間“愛的距離”是以下哪種情況?

2.教師在課前提前設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課中發送給學生,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判斷后,教師根據投票情況選擇一些學生進行分享。
注:通常情況下,學生的選擇會比較集中在1或者2 上,但也會有一些學生選擇3 或4,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的投票情況挑選與某個選項對應的學生進行分享。
生4:我選擇1,因為我覺得這對母子之間互相不理解,有比較深的隔閡,他們之間“愛的距離”比較遠。
生5:我選擇2,因為我覺得他們之間雖然有矛盾,但是并沒有很激烈的沖突,彼此都還是愛著對方的,他們處在一個相接但不相融的狀態。
生6:我選擇3,我覺得這對母子彼此是愛著對方的,所以是有交集的,只不過愛的表達方式有問題,致使他們之間的相處并不是很融洽。
生7:我選擇4,因為我覺得這個媽媽過于控制孩子,管得太多了,導致孩子沒有了自己的空間。
3.師總結:雖然同學們的選擇存在差異,但是從大家所闡述的理由來看,大家都傾向于認為這對母子之間的關系是不親密的,心與心之間是存在隔閡的。選擇上的差異可能是因為我們目前對于“愛的距離”的理解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幫助學生感知親子之間愛的距離,為后面進一步理解合適的“愛的距離”作鋪墊。
(二)播放視頻二
師過渡:到底什么是“愛的距離”?“愛的距離”多遠才合適?接下來的這段視頻也許可以給大家更清晰的回應。剛剛同學們提到了視頻一中的這對母子之間是存在隔閡、摩擦的,我這里有一個問題:“摩擦會讓愛的距離越來越遠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打在留言區。下面我們帶著這個疑問來看下一段視頻。
播放經過剪輯的電視劇《小歡喜》中男孩方一凡和母親相處的一個片段(視頻鏈接:https://pan.baidu.com/s/1OaT82HA9dqVuSfp9VOVoJQ?p wd=ly5w 提取碼:ly5w)
視頻簡介:方一凡與母親因為玩游戲、玩手機、學習等問題而產生了各種摩擦,視頻主要呈現了母子二人在這些摩擦中的相處方式及狀態。
1.邀請學生對視頻中這對母子之間“愛的距離”的遠近進行評估。
師:假如左邊的圓代表方一凡,右邊的圓代表他的媽媽。基于剛剛視頻中所呈現的生活情景,你覺得他們之間“愛的距離”是以下哪種情況?

2.教師在課前提前設置好非匿名投票窗口,課中發送給學生,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作出判斷后,教師根據投票情況選擇一些學生進行分享。
注:通常情況,學生的投票會比較集中在3 和4 上,偶爾也會出現個別學生選了1 或2,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
生8:我選擇3,因為我覺得這對母子間的相處是朋友式的,很輕松,彼此有交流,又能夠尊重對方的一些喜好,給對方留有個人空間,他們之間“愛的距離”是比較近的。
師:為什么沒有選擇4 呢?
生8:因為我覺得4 看起來過于近了,給我的感覺不是很舒服。
生9:我選擇的也是3,我覺得這對母子之間的相處大體是融洽的,但是因為他們之間還是存在一些摩擦和意見不一致,還沒有到達4 那種狀態,相較之下我就選了3。
師:所以你是覺得如果能達到4 這種狀態的話會更好?
生9:對。
師:這么聽起來你跟剛剛那位同學的觀點存在差異。其他同學呢?如果是你的話,你希望跟父母之間“愛的距離”是3 還是4 的狀態?請大家把自己的選擇直接打在留言區。
師:我看到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3,接下來,我想請幾位同學來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10:3 不遠不近,剛剛好。
生11:和父母之間還是需要保持一定距離的,不能太近,否則都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了。
生12:3 的狀態就像是朋友之間的關系:互相尊重,平等交流。
師:“愛的距離”是一種心理距離,親子之間“愛的距離”指的是親子之間以親密程度和接納認同程度作為基礎的一種距離遠近的主觀判斷。接下來,我們來總結一下合適的“愛的距離”都具備哪些特征,以及我們與父母之間保持合適的“愛的距離”的阻礙是什么。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提煉和總結。(見表1)

表1 令人舒服的“愛的距離”的特征及阻礙
設計意圖:通過對第二段視頻的討論,引出合適的“愛的距離”具備的特征。同時,通過對前后兩段視頻帶來的不同感受的對比,引導學生總結出那些可能會成為我們與父母之間保持合適的“愛的距離”的阻礙,為后續環節的討論作鋪墊。
三、深入階段:保持合適的“愛的距離”,我可以做什么?
師過渡:剛剛大家一起總結出的那些可能會成為我們與父母之間保持合適的“愛的距離”的阻礙,看起來都是生活中常常會發生的一些親子摩擦。大家再想一下此前老師提出的那個問題——摩擦會讓“愛的距離”越來越遠嗎?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可以感受到摩擦確實會影響我們對于當下愛的感受,但會不會讓愛走遠,還是要看親子相處的智慧。面對親子相處中這些無法避免的摩擦,作為關系中的一方,我們可以做些什么,能降低摩擦對關系的損害,避免讓“愛的距離”越來越遠呢?下面請進入情境討論。
情境討論活動規則:教師呈現一個典型的居家網課期間的親子摩擦情境,請學生出謀劃策,思考情境中的主人公應如何化解摩擦。
情境呈現:
小雪:“媽媽又不敲門就隨便進出我的房間,嘴上說怕我學習餓著了給我送吃的,但我總感覺她就是不信任我,想要看我到底有沒有在學習。”
師:小雪此刻內心煩躁,如果長此以往,她對于媽媽的不滿情緒會逐漸堆積,最后影響到母女之間的親密感,讓“愛的距離”漸行漸遠。同學們有沒有好的建議可以幫助她化解與媽媽之間的摩擦?
注:為了增強線上課堂的互動感和學生的參與感,也為了讓學生提出的方案更加契合實際,教師可以要求下一位發言的學生對上一位學生提出的辦法進行點評,并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生13:我覺得小雪可以嘗試不敲門隨便進出媽媽的房間,讓媽媽也體驗一下被人隨便進出自己房間是什么感覺。
生14:我覺得上一位同學提出的辦法非常具有創新性,但是可能會引起媽媽的不悅,激化母女沖突。所以,我覺得如果非要這么做的話,那在這么做了之后應該冷靜下來跟媽媽好好談一談,講清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生15:我覺得上一位同學說得很有道理,但也許媽媽聽了之后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向媽媽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想法,可以明確告訴媽媽:當她隨便進出自己房間時,會讓自己分心,打斷自己的學習思路;如果真的擔心自己餓著,可以在學習開始前就把吃的都準備好,提前端進房間。
師總結:通過剛剛幾輪發言,我們會發現,也許我們所采取的行動并不一定能夠得到一個令自己滿意的結果,但是如果什么也不做的話,放任心中的不滿情緒累積,總有一天情緒會達到頂點而爆發。到那個時候,親子之間也許真的就“咫尺天涯”了。所以,相比什么也不做,做些什么還是能給我們帶來更多可能的。而當行動沒有換來預期結果時,也并不意味著這樣的嘗試是無意義的,它可以為我們下次的行動積累寶貴經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進行討論,學會更客觀、理性地看待親子相處中的摩擦,嘗試積極解決問題,做關系中的主動者。
四、總結與升華:做關系中的主動者,讓愛流動起來
展示課前收集的調查問卷“當你與父母之間發生沖突時,你都會做些什么嘗試化解矛盾,使之朝好的方向發展”的結果。
部分問卷結果展示:
1.讓一步,不跟他們吵。
2.冷靜后再找他們聊天。
3.我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反思自己的行為。
4.和姐姐訴說,請姐姐幫助我和父母溝通。
5.主動搭話,為他們做點事。
6.沖突的盡頭是吃飯,吃飽了就好了。
7.寫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8.開個相關的玩笑混過去,或者直接挑明:你這樣做讓我感到不舒服,希望下次不要這樣。
9.察言觀色,等待時機,主動示好。
10.出門散心,去我想去的地方做我想做的事。
師總結:親子之間產生摩擦在所難免,只要我們把自己也當作關系中的主動者,主動出擊,積極想辦法,嘗試以我們的智慧去化解矛盾,便不會讓摩擦拉大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愛的距離”。就像某位教育心理學家所說的:“兒童也可以成為自身發展的積極建構者,成為他們自身發展的影響源。”如果我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做一些不一樣的嘗試,去影響我們的父母,這一行為所產生的積極效應最終還是會回歸到我們自己身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面對親子沖突時自己并不是完全被動的,進一步強化學生成為關系中的主動者的內在動機。
1.本節活動課的設計基于疫情之下居家網課、辦公后親子沖突頻發這一現實,契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較大的熱情,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教師也做到了盡可能站在中立位置,傾聽學生的表達,尊重學生的感受,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避免讓學生產生“老師是站在家長一邊”的消極感受。
2.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到了線上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課前調查、課中投票互動、留言互動、輪流點評發言等方式,盡可能去彌補線上教學相比線下教學師生互動不足這一缺陷。這要求教師提前做好充足準備,靈活應對學生的各種發言,把控好課程重難點,否則容易出現頭重腳輕、無法落地的情況。
3.學生是否真的能夠領悟“做關系中的主動者”的真諦還需要進一步跟蹤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家庭作業,請學生記錄接下來的一周內自己主動拉近與父母“愛的距離”的時刻,將課堂所學方法應用到生活中,化解自己與父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