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艷
根據新課標指示,教師應當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自身愛國主義情感,借此幫助學生在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建設方面取得一定的發展成果,進而幫助學生塑造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通過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引入愛國主義思想幫助學生更加切實地體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培育語文學科基礎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科學習鋪平道路。此外,愛國主義思想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可以在國家興盛富強的過程中發揮指導性作用,因而教師應當切實地引起重視,根據當堂教學內容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幫助小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在古典的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理念之中,主要目標向來是個體的修身教育,著重關注個體在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與培養。在過去的封建社會,儒家教育體系向來圍繞最為基礎的修身進行教育,終極教育目標在于為個體掌握為人處世方法創造必要條件。相對理想的為人處世方式不僅僅要求個體具備符合社會主流的高尚品德,更是要求個體具備充足的責任意識,為家庭、社會和國家做出相應的貢獻。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正是教育家和思想家歷來認可的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從最初的教育階段開始就在傳授文化知識之余進行充分的道德教育,促成個體在國家認同感方面的發展。只有在這樣的熏陶之下,個體才可以具備較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國為民盡力奉獻。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是傳統道德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了十分可觀的道德塑造培養價值,因而當下的教師需要在語文學科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予以呈現。
當下,思想教育仍未具備較為健全的體系建設成果,從小學階段起學生已經在學習相應的課程,大多從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包含尊老與感恩等傳統美德,與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實際存在一定的隔閡,未能充分地實現融合發展效果。在當下道德教育方式的影響下,教師在語文學科的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面臨一定的困難,無法較好地在基礎知識的講授過程中較好地予以引入。
小學語文學科的新課標正在面向教學活動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革、優化與創新,同時,部分教師未切實地重視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更無法較好地予以實踐。或是教師自身教學能力有限,無法較好地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予以融入。受限于各種狀況,當下的語文學科教學活動未能較好地體現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成果,以至于小學生無法較為切實地通過語文學科學習間接提升自身愛國主義思想覺悟。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大部分是因為傳統教學理念仍在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認知與教學方式,以至于這些教師更加傾向于首先考慮語文學科知識及能力培養。
部分教師教學理念轉變較為迅速及時,已經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融入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內容,而有部分教師無法較好地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思想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已經在形式上完成了思想教育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卻又出于各種原因無法較為切實地實現符合預期的思想教育成果。深究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缺乏充足連續性的原因可知,部分教師對課本內容的把控較為有限,也就無法結合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進行教學,以至于學生置身相對枯燥乏味的學習環境之中,僅僅可以從表面出發理解愛國主義思想。此外,考慮到小學生在認知水平方面的表現較為不足,教師在無法較好地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情況下進行思想教育,只會給小學生帶來較為陌生的感覺,給學生主動接受思想教育帶來一定的阻礙。
目前很多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的選擇相對比較死板,雖然部分學校已經開始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愛國教育也能融入語文課程當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法,也就是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手法并不能讓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提起興趣,反而在大多數學生的眼中就像是一次無聊的演講,根本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素質和價值觀了。而且傳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對基本都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的教師來說,對知識點的記憶或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但這種方式也是效率最低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一定要避免傳統教學方法的使用,要注重知識點結合生活的運用,而不是單一的死記硬背。
明顯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的具體教學過程在綜合性方面的表現極為突出。在實際的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需要使用題材內容各有不同的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其中又涵蓋了人類活動方方面面的各項內容,以便幫助學生了解字詞應用與遣詞造句。簡言之,語文學科在人文性方面的表現極其明顯。同時,在教學方式方面,語文學科同樣異于其他學科。學生需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反復地針對課本內容進行閱讀,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方可較為初步地把握其主要內容與思想內涵,進而加深對課本內容的印象。
思想品德教育無法通過定義掌握,更是無法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得以體現。教師應當反復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認識、掌握并理解優秀品德的獨特魅力,借助符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予以實現。在實際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不同的課本內容,不斷地引導學生表達與優秀思想品德相關的切身體驗,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抽象且難以理解的愛國主義思想。
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愛國主義思想占據著十分關鍵的地位,同時在中華民族發展至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因此,教師應當更加切實地研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具體實踐操作方式,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及調整。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重視課本內容中講述歷史的部分,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幫助學生認識民族歷史,進而實現愛國主義思想培育目標。
在小學語文學科的課本內容之中,基于不同時代背景的內容比比皆是。同時小學生在認知習慣方面更加偏向感性認知,對多媒體素材的興趣較為濃厚。因而在實際教學活動之前的備課階段,教師應當根據當堂所授課本知識內容搜集與之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在課件之中予以體現,以便實現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滲透。舉例而言,針對基于近代歷史的課本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現近代先賢與革命烈士的中華民族復興奮斗,幫助學生通過更加具體的形式了解愛國主義思想的內涵。以多媒體化的愛國主義思想實際體現事例為基礎,教師可以有效地引導小學生認識并學習愛國主義思想,還可以更加科學合理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
除去有其時代背景的課本內容,教師還可以在體現和描繪中國自然環境的課本內容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通過這一類課本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自然風光,借此培養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致與地方民族文化各有不同。在針對此類課本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結合小學生偏好感性認知的認知習慣,在備課階段通過互聯網搜索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多媒體素材,尤其是圖片和視頻,幫助小學生以更加直觀的形式理解和認識課本內容所描寫的地方民族文化與富饒自然環境。借此,教師可以較為有效地幫助小學生培養民族自信。
鑒于語文學科的學科性質,教師可以針對用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課本內容,要求小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引導小學生正確地融入與課本內容相符合的真情實感,潛移默化地幫助小學生培養自身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體現較為明顯的課本內容不僅充分地體現出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更是可以較為切實地幫助小學生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之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反之,如果單純由教師進行口頭講授,未能由小學生親自朗讀參與,小學生也就難以通過明顯的參與感加深對課本內容及其愛國主義精神體現的認識與理解,甚至無法較為準確地理解作者實際表達的各種思想感情。
在具體的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進行之前,教師自身應當首先明確對愛國主義思想的認識,以便在引導學生進行認識時傳授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要由衷地對祖國懷抱著十分充足的熱愛,這種感情建立在對祖國文化與祖國歷史的由衷喜愛之上。因此,教師應當首先理解在教學活動之中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真正含義,引導小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的學習由衷地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感到自豪,進而致力于為國家的進一步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進行過程中,傳統文化向來是良好的突破口,可以為學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無意地提及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歷史,通過持續不斷的引導與重復幫助小學生加深印象。借此,教師還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延續傳統文化的主動意識。舉例而言,針對漢字教學,教師可以適當地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漢字在表意、字形構造與相關文化方面的知識傳授,由此激發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樣,詩詞和繪畫也是傳統文化的優秀物質形式,教師可以在備課階段搜集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圖片或視頻,在適當的時機向小學生展示,引導小學生更加認真地投入課堂學習之中。
在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中,教師可以分步驟分階段地在各種課本內容教學過程中予以體現,主要圍繞多媒體課件展示,以符合小學生認知習慣的感性認知方式呈現有利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且契合當堂所授課本內容的多媒體內容,幫助小學生感受和理解課本內容之中古代愛國人士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不僅是古代愛國人士,近代先賢與革命烈士在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的表現同樣較為突出,因而教師應當在與之相關的課本內容講授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他們舍生取義的背后動機,幫助小學生在他們勇敢忘我愛國行為的熏陶下更加深入地把握愛國主義精神內涵。
除去上述描寫中國自然風光與地方民族文化,以及仁人志士基于愛國主義精神舍生忘死的選擇,教師還可以透過課本內容之中的散文教學相應地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在這些散文之中,看似無關愛國主義思想及精神表現,而實際上可以通過人文精神傳遞幫助小學生培養美好的情感。愛國主義精神不僅體現在舍身為國的偉大奉獻之中,也體現在認真面對人生與生活,致力于為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維穩與發展。透過人文精神傳遞,教師可以通過情感熏陶幫助小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思想覺悟,進而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最終目標。
在語文教材中有著無數包含愛國教育的內容,這些內容包含關于我國文化、社會、歷史發展的方方面面,能夠對學生的思想以及愛國情懷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主要可以分成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我國壯麗河山的描繪,其中以散文居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視頻來幫助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風光,幫助學生加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展望。比如在教學《草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內蒙古草原的風景,并且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去描繪文章第一段描繪的草原風光,這對提高學生熱愛祖國美好風光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則是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課文,其中包括了諸如古文、名著等,這些文章能夠讓學生對我國傳統的思想進行感悟,增強學生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例如在《曹沖稱象》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實驗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京劇趣談》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領略國粹魅力,《精衛填海》中教師可以利用動畫讓學生學習精衛堅持到底的精神,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都能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最后則是以革命故事為核心的課文,這也是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意識的重要教學內容,尤其是在六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整個單元講述了我國革命歷程的代表故事,這些故事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篇章。而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比如在詩詞《七律·長征》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長征紀錄片或者相關電影,并且利用圖片等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革命年代先輩們的奮斗精神,確保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能夠得到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教材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養成是極為重要的,教師必須要加強教材整合,利用合適的方式展開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對我國風景、我國文化和我國紅色革命思想產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重視。
實踐活動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語文教師可以積極組織愛國主義實踐活動,例如愛國主義征文、愛國主義電影觀后感、愛國主義讀書會、愛國主義黑板報等,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培養愛國主義意識。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通過春游等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者革命基地,讓學生通過對革命故事的了解,通過參觀來培養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還能讓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
綜上所述,在道德教育中,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屬于終極目標。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培養道德意識,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可以較好地予以實現,教師應當切實地引起重視,在實際的語文學科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融入。考慮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可以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應當切實地予以引入,幫助學生樹立更加符合社會主流的思想價值觀念,透過其人文屬性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本知識。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將會在其之后的學習與生活中產生一定的決定性影響,因而教師應當引起重視,根據不同的課本內容靈活地開展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借此,在更加貼合新課標提出的各項嶄新教學理念要求之余,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實現更加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教師首先應當認識到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愛國主義思想滲透與融合當下面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理念重視愛國主義思想培育,中國當下的道德教育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師未能重視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的聯系不足。其次,應當更加深入地明確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與融合的具體方向。最后,應當采取包含參考課本內容對應的時代背景開展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靈活運用課本內容構成要素進行更加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愛國主義思想包含的真情實感,更進一步地向學生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思想的科學含義,透過語文學科教學幫助學生深入地掌握傳統文化歷史,通過人文精神傳遞在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幫助小學生提升自身在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方面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