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雁 寧夏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各國政府越來越注重企業的發展,以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在工業發展由勞力型轉向以知識型為主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企業實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在企業的人才招募中,以創新能力為主要指標;一個國家的整體力量與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在調節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提高企業預期收益、鼓勵創新人才積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幾年,我國出臺了許多針對制造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其中以企業所得稅為主。其中大部分的稅收優惠都是關于創新的,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可以減輕公司的稅負,刺激公司的研發積極性。本文著重從三個方面對制造業具有“普惠性”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即加速折舊、優惠稅率和研究開發支出的加計減免稅,并對其發展演進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
我國從1996年開始實施加計扣除制度。當時的規定非常苛刻,只有在研究費用增長10%以上的情況下,經過審核,可以在納稅之前扣除一定比例的稅款。從2013年開始實施試點以來,這一制度不斷完善,并進一步優化了其應用領域和程序。2015年,政府再次修訂了這一政策,使其應用領域更加廣泛。第一次明確了消極清單,降低了享受稅收激勵的門檻。在2017年,國家又一次修改了相關政策,原有的法規并沒有改變,而是將原有的50%提高到了75%,從150%提高到了175%。在2018年,這項政策將繼續為企業提供優惠,凡是有研究經費的企業,都可以享受75%的減稅優惠。2021年,為了實現制造業的智能化,政府將繼續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從75%提高到100%;之前的150%被提高到了200%。
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的固定資產進行了快速的折舊,從2008年到2011年是該制度的首個執行期。2009年,對加快固定資產折舊的適用范圍、處置辦法等進行了界定。2012年,我國啟動了加速折舊制度的試點,目的是逐步推進和完善相關政策。加速折舊政策的應用領域每年都在擴展;對減免稅的對象進行了規范,規定了適用于2014年1月1日以后購置的、可長期使用的實物材料,而小型微型企業新購置的設備,每臺售價不超過一百萬元,可以直接抵扣;每件商品的售價在100萬元以上,可以享受加速折舊。在2018年,新一輪的修改,從原來的100萬元增加到了500萬元。從2022年1月1日開始,所有的制造行業都可以獲得加速折舊的優惠。
與稅基式優惠相比,稅率式優惠的種類比較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種是對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型企業,按20%的稅率征稅;第二種是為了支持西部地區的公司而給予的優惠,即15%的企業所得稅。第三種是對一些高科技公司征收的所得稅,稅率為15%。通過對特殊企業的稅收優惠,可以促進企業的稅收、激勵其進行自主研究、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如下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稅收優惠政策都是分散于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的公告、法規中,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因此,不同的稅務激勵措施相互缺乏或相互交叉,從而影響了稅收政策的執行效果,使其無法充分發揮其功能,從而降低了稅務機關的辦事效率。這使得企業在享受稅務優惠的過程中,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企業的研發積極性,這與國家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馳。從2020年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短期減稅政策,旨在為企業減少稅務負擔,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提高公司的自信。在短期內,上述措施確實能提高公司的研究積極性,但一旦取消了減稅措施,將會導致公司的創新積極性下降,進而對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當前,我國的稅收優惠還不能涵蓋各產業、各經濟組織,對其實行的環境要求十分嚴格。我國目前對特定行業實行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但其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并不大。各行各業均適用于這一稅務激勵體系,常常造成企業與企業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不平等競爭。就目前而言,稅收政策普遍以中小企業優惠改善的條規意見還不是很多見,這也造成了普遍意義上中小企業發展緩慢。
中小型企業沒有受到重視,有三個理由:一是其總資產、經營規模、經營規模均不及大公司,其納稅貢獻較大;二是創新信息掌握不足、創新人才缺乏、政府政策及法律保護機制有待完善;三是如果中小企業本身的條件沒有達到要求,對企業一視同仁,并給予同等的優惠,就會導致政策資源的浪費。這些都導致了我國中小企業無法利用稅收優惠來推動企業的研發投資。綜合來看,由于覆蓋范圍較窄,導致了政策的激勵力度較小,影響較小。
我國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多集中于直接的優惠,雖然可以降低企業的研發費用,但是由于其操作復雜、界定困難、計算過程復雜等原因,所以很少被采納。
這一稅制的激勵機制對企業的創新:一是有害的;二是在實施優惠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目前的稅收優惠手段過于單一,導致了政策無法有效的在研發過程中實施,比如,加速折舊、加計扣除等,這些都是在研究開發的中后期階段,無論是間接的優惠還是直接的優惠,都是針對企業的研發環節,當前的減稅措施對此沒有什么效果。在研究開發后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獎勵制度,導致了技術革新的轉化效率低下,無法實現真正的經濟利益。另外,科技人員在技術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我國,對科技人員的稅收政策卻很少,這就限制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勢頭,從而影響到科技創新的轉型。
首先,目前的稅收激勵制度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在實行后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對各個經濟主體產生影響,進而促進技術創新。在國家的稅務政策出臺以后,這些政策將會一步一步地進行。從中央到省,很少一部分是省里發出去的,而是交給地方稅務局,再轉交給公司,經過一系列的程序,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政策的效果。其次,稅收減免的審批流程繁瑣,使得許多公司難以進行納稅申報,一些公司因為繁瑣的手續而選擇退出。
首先,缺乏有關的監督和評價稅收優惠政策實施的相關機制。由于政府監管不力,在執行中出現了一些違規行為,一些企業為了減少納稅、謀取更大的利潤,采取了一些不正當的手段,使國家的優惠政策資源白白浪費。此外,由于缺少對稅收政策能否推動公司發展、鼓勵企業研發投資等方面的政策評估,導致政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下降,無法及時地對政策進行修正。其次,不同部門的合作程度也會對政策的執行產生一定的影響。稅務優惠政策的執行涉及到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如果由各個部門來主導,則會造成不同的稅務優惠處理方式的偏差,從而使企業享受到的稅收優惠不平等,從而影響到稅收優惠的效果。最后,由于政府部門缺乏事后監督和評價機制,以及各個部門的協調工作不到位,導致了稅收優惠政策的執行不盡如人意。
目前,我國稅務激勵體系較為零散,大部分都是在具體實施細則上進行的,而沒有明確的法規,造成了稅收優惠的不協調和不規范。所以在執行過程中,會造成企業的經營管理費用增加,使相關單位的工作能力下降,進而對政府的政策效果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國內,許多國家已經制定了有關稅收激勵的法律法規,能夠更好地指導企業在制定優惠的時候進行選擇,并且在實際操作中效果顯著。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外國稅收優惠政策,將稅收優惠體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立一整套的、規范的稅收獎勵體系,從而在實際中增強稅收的權力,維護稅收的長遠穩定性,提高稅收的利用率,從而達到稅收的目的。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我國的稅務制度將會針對具體的市場狀況進行相應的調節,并通過相應的稅務制度來為公司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并更好地為其服務。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我們發現,我國的各種稅收優惠對我國企業的研發工作起到了正面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政策范圍狹窄,導致了利益的不均衡,尤其是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加強對各種企業的稅收獎勵和政策扶持,使各種市場主體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并促進各種產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以更好地融入到大的市場中去,以提升創新的有效性。其次,要通過降低進入門檻、降低進入門檻、放寬進入門檻,推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業,支持其成長,以達到企業的競爭力與發展,要讓更多的公司獲益。第三,要有針對性,要針對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經營內容,不同的需求,制訂不同的稅收優惠,從而提高稅收的執行效率和準確性,從而提高稅收的效益。
目前,我國的稅收優惠制度設置不合理、不科學,主要依靠的是直接的優惠,不能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科研投入。優惠大多是在研究開發結束之后再用,屬于后激勵,對激勵研發工作不利,而在早期使用優惠政策可以激發企業的研究熱情,從而促使企業增加資本和人力資源的投資,從而提升企業的創新效能。實證研究表明,間接稅收優惠比直接稅收優惠更有效。為此,首先,應加大間接優惠力度,采取間接優惠和直接優惠相結合的辦法,完善稅收激勵機制,完善科技項目加計扣除、加速折舊等政策,以及在各個研究開發過程中實施差異性扣除。其次,每個政策的執行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不同的稅務制度對公司的激勵作用也是不一樣的。為此,應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發揮最大的利益,并加強其相互影響。
當前,我國的稅務政策因為手續繁瑣、操作難度大,導致了很多的資源被浪費,導致了運營費用的增加,降低了他們的申報熱情,進而影響了政策的執行。首先,要發揮稅收大數據的作用,簡化申報手續,規范流程,增強其可用性;將稅務優惠信息集成到大數據平臺,使企業“數字化”運營,通過網上辦理,遠程服務,設立網上稅務局,減少企業的跑腿、降低企業的審批成本,并能有效地提升有關單位的工作效能。其次,要加強宣傳,讓公司在第一時間內掌握相關的信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相關的信息,避免在政策傳遞的時候拖延時間,進而降低公司的研發投資。
我國現行的稅務優惠政策執行和監督不力,使其發揮的作用受到很大的影響。為此,首先,必須建立完善的稅收激勵效果評估機制與監管機制,以促進我國稅務信息化的發展。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對各種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可以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提高企業使用稅務優惠的效益。跟蹤和指導享有稅收優惠的企業,以增強其準確度,并對其合法使用稅收優惠的情況進行監管。其次,要在各行業之間進行溝通和溝通,以達到共贏。通過構建稅收激勵信息共享的平臺,使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溝通,避免由于不對稱的稅收優惠而導致稅收優惠的實施受到阻礙。這樣的行動將會讓政策得到切實執行,從而使其更加精確。加強對稅務機關的監督,加強對稅務機關的非法運營,提高違法行為的成本。有關部門要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各項稅費優惠,使其落實到位。
基于前面的結論和我國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完善的稅收優惠制度、擴大稅收優惠政策的普惠性;通過調整稅收激勵機制,幫助企業減少研究開發的風險;簡化納稅申報程序,提高操作效率,并將其整合到“大數據”平臺上;加強稅務行政工作,建立稅務監督評價機制,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健全稅務行政管理的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