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如 李瑋 袁艷紅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太原 030024)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成為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關鍵變量。為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宏偉目標。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著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提高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不僅需要企業自身的不斷努力,還需要良好創新環境的支持。良好的創新環境能夠激發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活力,有效集聚各類創新要素,提高企業創新效率,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區域間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現代化強國”的進程。山西是中國的煤炭大省,長期以來承擔著為全國輸送能源的重任,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煤炭產業,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2010年,山西被確定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至此山西踏上了向綠色低碳轉型的艱難旅程,承載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和發展壓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步伐是解決山西發展瓶頸的有效手段。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統籌規劃,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創新環境建設已成為提高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進行科學評估,探索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的路徑與對策,對山西實現經濟轉型和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區域創新環境的概念是由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于1989年在空間發展理論模型中提出的,并逐漸發展成為創新環境學派。國內外諸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區域創新環境進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文獻。但鮮有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進行系統評價的文獻,對資源型地區進行的針對性研究更是匱乏。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據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別從區域、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構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進行系統評價,并提出優化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的路徑與對策,旨在為山西及其他資源型地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注冊的居民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是指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密切相關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條件的總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的評價是用來衡量一個地區為高新技術的產生和應用提供相應環境的能力,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客觀評價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的基礎。本文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看作一個復雜的系統,分別從區域、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把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分為基礎設施環境、市場環境、人才環境、金融環境和科技環境五個子環境,篩選36個評價指標構建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基礎設施環境選擇電信業務總量、移動電話普及率、鐵路營業里程、公共圖書館數、互聯網接入端口等指標來衡量;市場環境選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及市場化指數等7個指標進行測量;人才環境選擇每十萬人口高等學校平均在校生數、政府支出中教育經費占比、高技術產業R&D人員全時當量、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及高新技術企業年末從業人員等9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環境選擇高技術企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高新技術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高技術產業R&D經費內部支出和城鎮單位金融業從業人員數4項指標來衡量;科技環境選擇高技術產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R&D項目數、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數、高新技術企業數和高新技術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等10項指標來衡量。
(1)基礎設施環境是指支持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的各項硬件設施,主要描述區域信息流動、文化共享、物流運輸的空間差異等優勢。(2)市場環境是指高新技術市場上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是反映某一區域創新活動消費優勢和市場優勢的變量。(3)人才環境是指與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條件,反映了區域對人力資本的培養能力、吸引能力和集聚能力。(4)金融環境是指影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各種金融要素的集合,反映了區域政府及金融企業對創新活動的資金支持程度。(5)科技環境指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科技知識積累,反映了與高新技術企業相關的基礎研究的技術水平。這五個子系統相互作用,通過一體化集成發揮其外生優勢作用。
本文選擇中國內地30個區域為研究對象(西藏自治區由于統計資料不全,故未包括在內),選取各區域2010—2019年的面板數據,運用熵值法進行分析,采用stata17進行數據處理和計算。數據來源于各年度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和《中國火炬統計年鑒》。本文的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個區域。
2.2.1 指標權重確定
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構建各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收集不同年度各區域各指標的原始數據,形成原始數據指標矩陣:X={xλik}(1≤λ≤h,1≤i≤m,1≤j≤n,λ=1,2…,h,i=1,2…,m,k=1,2…,n)。其中,xλik為第λ個年份第i個區域的第k項指標的值。本文中,h、m和n的值分別為10、30及36。由于原始數據具有不同的量綱,因此必須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其對分析結果的影響,由于本文所選取的指標均為正向指標,所以采用公式(1)對各項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判斷矩陣Z={zλik}。

其中,xmax、xmin分別為所有評價對象中不同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zλik為不同指標無量綱化后的指標值。
(2)判斷矩陣歸一化處理。根據公式(2)對標準化矩陣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矩陣P={pλik}。

(3)計算各指標的熵值和熵權。
根據公式(3)計算各指標的熵值Ek:

若pλik=0,則Ek=0
根據公式(4)計算各指標的熵權:

2.2.2 綜合得分計算
構建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根據公式(5)計算各年度各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綜合得分及各子環境得分(限于篇幅,各項得分不在此處列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為了進一步了解區域間的相似性,本文運用SPASS23軟件,根據2010—2019年各區域各子環境的環境指數進行系統聚類,采用Ward法,距離測度采用平方歐幾里德距離。根據聚類結果將區域劃分為5類:第一類地區為廣東,將其定義為創新環境最優;第二類地區為江蘇,將其定義為創新環境較優;第三類地區為北京、上海、浙江和山東4個區域,將其定義為創新環境良好;第四類地區為天津、河北、遼寧、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和陜西12個區域,將其定義為創新環境一般;第五類為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12個區域,將其定義為創新環境不佳。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的聚類結果屬于第五類:創新環境不佳,可見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又艱巨的任務。
圖1為2010—2019年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綜合得分與全國及中部的比較圖。從全國來看,30個區域的均值處于0.164~0.190,得分最高的年份為2015年,最低的年份為2019年。從中部來看,8個區域的均值處于0.116~0.140,得分最高的年份為2015年,最低的年份為2010年。從山西省來看,綜合得分處于0.073~0.088,其均值在30個區域中位列第20,在中部地區位列第7,其各年度的綜合得分均小于全國及中部地區的均值,得分最高的年度為2013年,值為0.088,是全國均值的49.72%,得分最低的年度為2016年,值為0.073,是全國均值的40.56%。說明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與全國及中部地區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時間序列來看,10 年來,全國的創新環境綜合得分呈下降狀態,中部地區呈略上升趨勢;山西創新環境綜合得分總體呈下降趨勢,且歷年的均值均在全國及中部的平均水平之下。

圖1 綜合得分與中部及全國的比較
圖2為2010—2019年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各子環境得分均值與中部及全國的比較圖。從全國來看,30個區域中創新環境子環境最好的為科技環境,最差的為金融環境。從中部來看,子環境最好的也為科技環境,最差的也是金融環境。從山西來看,子環境得分最高的為基礎設施環境,其得分是全國均值的94.59%;第二為人才環境,其得分是全國均值的54.94%;第三為科技環境,其得分是全國均值的28.65%;第四為市場環境,其得分是全國均值的32.54%;最低的為金融環境,其得分是全國均值的31.73%。山西基礎設施環境、市場環境、人才環境、金融環境和科技環境五個子環境在30個區域的排名依次為第16、24、20、20和22名,在中部地區的排名依次為第5、8、6、7和8名。各子環境得分均小于全國及中部地區的均值,與全國及中部差距最大的子環境為科技環境,與全國的差距為248.52%,與中部的差距為119.28%;差距最小的為基礎設施環境,與全國的差距為6.07%,與中部的差距為6.05%。由此可見,山西除了基礎設施子環境外,其他子環境均有很大的提升潛力。

圖2 子環境得分與中部及全國的比較
圖3為2010—2019年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環境各子環境得分變化趨勢圖。10年來,山西創新環境各子環境的均值總體均呈下降態勢,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山西經濟正處于艱難的轉型發展時期,一批落后和高污染性企業被關停和淘汰,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10年來,各子環境的均值波動幅度不同,市場環境的波動幅度最大,其次是科技環境,基礎設施和金融環境的波動幅度較小。

圖3 2010—2019年山西創新環境子環境得分變化趨勢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地,要想順利實現轉型跨越與創新發展,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優化創新環境,挖掘創新潛力。
市場環境決定了區域創新成果的價值實現程度,市場機制不健全是欠發達地區創新環境水平不高的關鍵因素。山西應牢固樹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法則,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由政府主導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整合區域內創新資源,強化區域創新網絡功能,加強技術市場平臺建設;建立行業公共研發平臺和技術服務平臺,實現設備共享、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技術市場服務等綜合服務功能;加強信息共享、創新孵化、技術轉移和產權交易等平臺建設,實現虛擬和實體市場互聯、互動和互補,促進區域研發成果的有效轉化。
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創新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高、所需資金龐大的特點,資金支持在企業創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山西應繼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轉變財政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優化科研經費來源與支出結構;建立和健全“科技創業投資”體系和運行機制,緩解創新資金投入不足問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投資力度,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集聚水平,提高技術創新活動的規模效應和外溢效應,全方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人的技術與管理創新能力是一種無形的生產要素,在傳統的分配體制中,技術沒有作為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技術人員長期只拿工資,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制,嚴重阻礙了企業的創新發展,所以對創新型人才的有效激勵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山西應建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承認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積極推進技術入股,積極探索智力資本參與企業收益分配的各種實現形式,吸引和留住創新型人才。此外,還應建立一種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能包容人才在創新中的失敗,能面對和接受“可預測的風險”,鍛煉員工不怕挑戰的堅強意志。
據統計,中國每年的研發成果中,僅有約20%能轉化成產品,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突出因素則是缺乏創新的融資環境。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方式一般有兩種:銀行融資和資本市場融資。由于商業銀行往往追求投資的安全性和短期效益,對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性高的研發投資非常謹慎,所以企業從銀行融資有較大難度。山西應加大對銀行投資企業研發創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同時加大力度探索多元化的企業融資之路,如鼓勵民間資本創立研發投資基金,鼓勵企業通過產權改革,采用“經理人回購”和“股份配比” 等措施,解決企業研發創新的融資難題,走出一條適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融資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