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徐林萍
(1.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金融與經濟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8)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注重學術性和職業性的有機統一,基本特征是“本科底蘊+突出應用+專業特長”。在疫情全球蔓延、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嚴峻、貿易業態多樣化的背景下,國貿等專業要培養在經貿領域具有國際視野、專業基礎深厚且能熟練使用外語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內涵建設的迫切需求。
國際貿易實務作為相關專業的先導性核心課程,不僅包含國際法律、慣例、公約約束下的貿易合同條款以及各業務程序的專業理論知識,更以培養實際業務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目標,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實踐性和涉外性。而雙語教學這種實踐模式適用于具有國際通用性的專業學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英語應用能力[1]。因此,建設和優化雙語課程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適應競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和實現途徑。
通過實際走訪調研和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雙語課程并不斷進行創新與實踐,但是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開展雙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進行外語語言的學習,而是讓學生習慣運用外語語言進行專業知識的呈現與應用[2]。雙語教學的難度較大,如果教學實踐沒有準確的定位,未對學校的辦學層次、學生的語言能力、師資水平、使用教材等方面做充分調研評估,就無法處理好雙語教學與學科知識學習、專業英語學習或語言學習的關系。
目前國內相關教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英文教材,但如果缺乏教師的有效引導、梳理以及教學資源的組織和拓展,學生會感覺晦澀難懂,難以自主學習;另一種是中英對照翻譯教材,這種教材容易使學生對中文產生依賴,難以提升語言應用和思維能力。調研中發現,無論是雙語教材還是輔助資源普遍存在不注重市場需求導向、內容陳舊和優化度不足的問題,未及時反映國際貿易行業相關政策調整和貿易實踐的最新動態。
雙語教學語言的使用沒有靈活有效地結合學科特點、知識點難易程度、師資水平以及學生英語基礎來控制節奏。一些課堂以中文為主,英語僅運用在專業詞匯教學,無法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英語應用能力融合。另外有些課堂則要求高英語比例甚至全程英語教學,過多強調語言中心地位,導致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課程專業知識點。
雙語課程對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有重要支撐作用。單一教學模式下,由于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英語基礎參差不齊,課前自主預習效果無法保證,教師需要對基礎知識和語言認知進行單向灌輸,學時不足導致無法開展實踐性較強的比如項目式教學活動,學生對課程缺乏實際認知和實操能力。“教師本位制”限制了教育教學效果,難以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發揮積極促進作用。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做中學”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針對性較弱、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分離的問題,在實踐性強、理論知識點相對集中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師根據學科內容設計若干個相對獨立教學項目,同時設置項目任務,以完成項目任務為導向開展教學,并對學生實施的項目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然而,項目式教學模式仍存在一定缺陷。由于項目設計的知識含量較大,學生如果缺乏足夠的語言基礎、知識積累和課前準備,則很難完成項目任務,課堂開展探究式學習和師生互動交流受限,從而影響項目教學效果的發揮。另外,項目式教學難以讓學生對具體工作情景有感性認識,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進行呈現。
大數據和網絡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線上”+“線下”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網絡技術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環節課堂時間顛倒安排[3]。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將學習過程前移,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增強實踐認知,重構學習流程。課堂上,教師在簡單導入和知識梳理后即可進入項目深度分析和共同探討環節,學生在知識理解階段存在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從而彌補項目式教學的缺陷[4]。
“項目式教學+翻轉課堂”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兩種模式優勢互補,突出理論與實踐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的同時兼顧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差異化需求。學生的角色地位和學習模式的根本性改變也促使教師角色和教學方式方法也必須發生轉變,以適應教學改革新發展。
從傳統的知識傳授到項目式教學再到翻轉課堂,體現了教學模式的整體優化進程,雙語課程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逐步實現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化路徑。
“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目標應是將專業知識和語言應用有機整合,在學科學習上,強調“優化理論、突出實踐”,以外貿業務流程為主線,注重國際貿易法律和慣例規則的滲透;在語言能力鍛煉上,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結合各章知識和能力目標來調整課堂授課語言比例,循序漸進地把握授課節奏。
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實際,不斷探索并優化教學模式。這里主要借鑒有研究者基于“滲透―整合―思維”的路徑提出的遞進式教學模式,滲透階段以中文為主,涉及標題、關鍵詞、術語、導語、課堂過渡語和結束語使用英文,重難點仍然使用中文。整合階段中英文不分主次,交替使用。思維階段英語為主,漢語為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英語思維,用英語來思考并解答問題[5]。
遵循“基礎理論知識—實務技能知識—實踐崗位訓練”的思路,本課程以真實工作情境為載體,根據知識目標設計項目和項目任務,設計項目主要包括:①Subject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sales contract;②International trade terms;③Price terms;④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ation;⑤International cargo transport insurance;⑥Payment Terms;⑦Business negotia tion and sales contract conclusion;⑧Disputes Settlement;⑨Procedure of exportandimport transaction。學生基于真實的工作情境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即學習重構過程,實現知識傳授向能力、思維和心態培養的轉變。
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優質的教學資源是混合教學模式成功的關鍵。線上課程資源主要包括網絡開放視頻資源、微課、教輔閱讀資料、關鍵專業術語、教學案例庫、課前小測、課后作業、學習交流論壇等;線下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教材、配套PPT、案例等。
課程團隊結合項目任務驅動制作微課,拓展、整合課程資源,該過程不僅滿足了教學資源的開發需求,而且極大程度提升教師的雙語課程教研能力。在線微課能充分利用并有效融合紙質全英文教材內容,解決教材信息滯后的問題,也便于學生對接線上和線下的學習環節。
“翻轉課堂+項目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師提供的特定學習環境進行自主化學習,在課堂上則主要根據項目任務驅動展開探究式學習,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為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從教師端和學生端實施如下方案。
3.5.1 教師端:課前布置規劃—課中有效引導—課后總結調整—多角度考評
課前準備環節,教師在教學平臺上提前發布相關數字化教學資源和課前小測,后臺監測學生點擊頻次和觀看時長,積極引導討論區的互動交流,鼓勵團隊學習和知識共享。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項目任務完成情況,結合學生疑問,有針對性地深入細致解析課程重難點內容,并引導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組織學生結合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或經典案例開展專業匯報。課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反思提煉,形成階段性經驗,并調整、充實教學資源。考核評價環節,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綜合評價。線上課前小測和課后作業主要考核學生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線下課堂中,教師將對案例討論、完成項目任務、專業匯報展示等環節以較高權重參與大眾評定,通過量化標準對學生的知識應用拓展能力、英文表達水平、團隊協作能力進行綜合評定;線下期末考試屬于結果性考核,著重考查學生專業知識的語言應用能力。
3.5.2 學生端:課前自主學習—課中探究式學習—課后鞏固提升—參與眾評與互評
課前準備環節采用學生個體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學生在教學平臺上自主學習完成課前小測,小組合作完成項目任務,注重問題的發現探索以及交流溝通協作能力的提升。課堂上結合真實工作情境,以小組形式展示項目成果,通過探究式學習和案例討論等來解決課前準備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根據外貿前沿領域進行選題和小組內分工,開展課堂匯報,實現知識應用拓展和思維能力的提升。課后通過教學平臺完成課后作業,自我監測各章節知識點的學習效果進行梳理總結和鞏固提升。考核評價環節,以正常權重參與對別組同學的評價,同時開展組內互評,避免部分同學的“搭便車”行為。
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實務”雙語教學改革應立足于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這一出發點,結合外部環境和課程性質、師資水平、學生特點,不斷推進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化進程,強化課程內涵建設,有效提升雙語教學質量。